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從四聖諦看儒道生活觀對「苦」之概念》(6)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2月11日

四 道教信徒生活觀對「苦」之概念

  牟鐘鑒在其〈道教的歷史、教義與文化〉一文中提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它的宗旨包括:尊道敬神、修道成仙、求神消災,因為道教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來源和宇宙生生不息的總生機,又是宇宙的深層本質和社會人生的最高真理,故道教信徒所追求的目標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其次是治病健身、驅邪除禍,以求福康。[1] 要瞭解道教道之生活觀對「苦」之概念,不妨從相關道教經典作分析。

(一)    《道德經》內並無「苦」字

        為完成本文,並對命題有深入理解,筆者翻看《道德經》多遍,發現當中並無「苦」字出現。表面看來,它的內容與四聖諦似乎關係不大,但老子在其經文中,其實亦多次提到要無欲,減低渴求,務求得到平淡,此點在精神上,其實與四聖諦之集諦非常相近:

《道德經》〈第一章〉[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為於大......”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治天下事,莫若嗇......”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雖然《道德經》內有提到要少欲,不貪五色及要節儉,但其出發點只是帶出相對觀念予道教徒,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安樂及開心一點,本質上無教他們了脫生死,不及佛教四聖諦般,會有整套理論去處理教徒之輪迴問題。

(二)    莊子《南華真經》[3]出現12個苦字

道教奉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所作之《莊子》被稱為《南華真經》,當中之內容出現12個「苦」字,分別為〈逍遙遊第一〉之「困苦」、〈在宥第十一〉之「苦其性」、〈天道第十三〉之「苦死者」及「疾則苦」、〈至樂第十八〉之「所苦者」、「苦身疾」、「大苦」、〈庚桑楚第二十三〉之「能苦之」、〈徐無鬼第二十四〉之「苦於山林之勞」及「苦一國之民」、〈則陽第二十五〉之「此胥靡之所苦也」、〈說劍第三十〉之「苦心勞形」及〈天下第三十三〉之「自苦為極」及「必自苦」。綜觀其所說有關「苦」之內容,與印度佛教所談四聖諦中之八苦,無大分別,但似乎缺乏了“如何超脫苦”之方法,相比四聖諦而言,《南華經》同樣未能教信徒了脫生死,最多衹算是讓教信徒看透世情。基於此,筆者可推論追隨老莊學說的道教徒,其生活觀是很難有了脫生死苦海之概念,故他們未必會對四聖諦之講法有大興趣。

- 待續 -
 

[1]牟鐘鑒,〈道教的歷史、教義與文化〉,載自中央統戰部編:《宗教知識講座》,(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頁97

[2]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譯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5)

[3]麗‧趙凌雲註譯:《南華真經註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