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從四聖諦看儒道生活觀對「苦」之概念》(8)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4年12月16日

五.      餘論

剛剛闡明嘗試透過不同角度,探討從四聖諦佛法看儒道生活觀對「苦」之概念,但在收集資料及整理文章時,發現有些資料及論說,或有機會影響本文命題之分析,特將其列出如後。

(一.)         四聖諦內容版本多

由於佛教經典以結集方式形成,所以同一佛法出現不同描述之情況,是相當普遍,以本文重點討論之四聖諦為例,原典有很多段落記載,其實很難說定那段最有代表性,這情況本身對四聖諦的定義及討論,或會造成影響,而引述之論證可能未必是理想。

筆者為求本文立論清晰,特意細閱原點內各記載有關四聖諦之內容,並取出長短版各一,而且此兩版在兩本談論有關四聖諦之書本都有刊載,可信性自然高了。此外,當筆者閱過各大小有關四聖諦之段落時,發現其本質根本沒有矛盾,袛是描述程度之長短問題,故相信佛陀所談論之四聖諦佛法,概念非常清晰,有足夠條件用作與其他宗教之相關概念作分析比較,毋須疑惑四聖諦定義有先天性之不足之地方。

(二.)         觀音經有講“救苦救難”之概念

觀音是著名之道教神仙,很多民間信仰都尊稱觀音為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且在道教徒朝拜的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齋感度世寶懺內,亦有特別提到皈命慈航救苦尊願救群生三災四煞苦、「皈命慈航救苦尊願救群生五衰六極苦」、「皈命慈航救苦尊願救群生七傷八難苦、九厄十纒苦、宿業前寃苦、癡暗貪嗔苦、墮落三塗苦、輪廻六道苦、九幽地獄苦。說明了相關經文非常注重拯救人間眾多苦難,概念上與四聖諦之八苦相近,會否因而推斷道教有經文,其實與四聖諦具密切關係,而前文所述之相關結論未必站得住腳呢?

筆者認為細看有關懺文後,首先會發現救群生」之行為,是由“救苦尊”或“皈命救苦尊”之信徒去做,而不是像四聖諦所強調要眾生自己去滅苦因,自己了脫生死輪廻。再者,根據于君方在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一書中提出,道教採用之觀世音菩薩,根本源自印度佛教之大慈大悲的菩薩,後來不斷流傳到世界各地,用不同的法相在其他宗教或民間信仰中顯現出來,故在相關懺義中,出現字特別多之情況,不足為奇,很難因此就推斷出中國道教與四聖諦所談有關「苦」之概念,就一定有密切關係。

結論

        筆者雖然是道教徒,對佛陀創立之四聖諦佛法卻異常佩服,故想透過本文看看究竟它會否影響中國之儒、道兩宗教信徒生活觀,可是無論在兩教經典之分析探索,又或在教義本源,都發現儒道兩教根本不強調「苦」之概念,縱使有,章節亦不多。由於儒教主政治、道教貴生,兩教信徒都不會有興趣透過滅苦因而去了脫輪迴,觀念上與四聖諦義理不易融合。

        由於儒、道兩教宗教在中國文化上,佔根深柢固的地位,縱使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慢慢有具本土特色之“中國佛教”作發展,但當中亦不太注重印度佛教所談之四聖諦,反而比較接近中國人思維的天台宗、淨土宗及禪宗,則容易在“中國佛教”內發展下來,這剛好說明無論是甚麼宗教義理,要在任何地方傳播,最重要者,首先要融入地方文化,日後方有機會落地生根,發展起來。

- 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