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分析陳耀庭教授之《道教神學概念》(1)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5年1月15日

陳耀庭教授在他的《道教神學概念》[1]一書,引進了道教可以透過「神學」作分析之看法,對道教界及學術界而言,算是一個突破性的研究角度。筆者覺得非常有意思,故特別重新閱讀全書內容,同時亦參閱其他基督宗教有關神學的書本,看看陳教授所說是否合理。

陳教授出自道教世家,已故之父親是陳蓮笙道長,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長及上海道學院院長等有關道教之要職[2],而陳耀庭教授自本科中文系畢業後,一直從事道教文化研究,先後任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員(教授),上海市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職務[3],故他提出用西方神學概念研究中國道教,自有其客觀之助緣因素,亦得到廣泛重視。

神學概念之引述

陳教授首先提出「神學」並不是基督宗教的專利,他引述三位基督宗教專家對「神學」的不同解釋,包括現已經卸任的原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曹聖潔牧師在2011年第6期《中國宗教》內之《探索我國基督神學思想建設之路》文章所提:「神學,簡單地說是關於神的學問。歷世歷代,不同地域的基督徒都結合社會、文化的變遷,對自己不變的信仰敘出適時的思考和理論的闡述」、中國基督教金陵神學院副院長陳澤民在他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宗教卷》有關「基督教神學」的解釋是:「對基督教信仰內容作系統的研究和進行理論化說明的宗教學科」、英國的福特(David F. Ford)牧師在其《神學》一書中提出:「神學,最寬泛地說,是要思考各種宗教及其提出的問題」。

基於以上三位基督宗教專家學者所云,陳教授先總結出神學(特別廣義而言),應不是基督宗教所獨享有,各種宗教都可以有自己的神學,而彼此間既有有神論思想的某些共同特徵,這特徵容易與無神論思想作區別,彼此間亦區別了各種有神論思想之宗教。基於此,陳教授引伸出「道教神學」這概念,可相應產生,而「道教神學」之結構以「道」和「德」為核心,以神為道德的體現,以天道、地道、人道和鬼神道為四個基本要素組成的有神論思想體系。

雖然有學術界認為「長生成仙」是道教有神論思想的核心,但陳教授則堅持道教神學的核心是「道德」,而「德」是「道之在我」的派生物,因此,「道」是核心中的核心,道教以「道」名教,正反映它的基本信仰是「道」,它的神學思想結構體系的核心就是「道」,故道門中人有論:「學道君子,非路而同趣,異居而同心」,就是指大家各派對「道」的信仰相同。為求鞏固其立論,陳教授分別引述了《道德經》、《玄綱經》、《道德真經廣聖義》及《太平經》等典藉對「道」的看法,並將道教神學以道德、創世、神仙、社會、自然、靈魂、道士、經籍、齋醮、修煉、倫理、教團等十二種不同範疇作分類。這與一般研究基督宗教神學之多樣化分類,效果相近。

在進一步闡釋道教神學時,陳教授引述西方宗教的「神聖」概念作討論基礎。書中提到德國哲學家和神學家魯道夫奧托的《The Idea of The Holly》(翻譯為《論神聖》)所提到的「神聖」是「一個宗教領域特有的解釋範疇和評價範疇」:(i)「神聖」是「神秘的價值範疇和神秘的心態。一種由「依賴感」產生的「愛戴的感受,信任的感受,愛的感受,依託的感受,卑微的感受以及獻身的感受」;(ii)「神聖」就是指一種神秘的對象。指的是「超自然的」、「超越的」、「完全相異者」,是「彼岸」的東西,這也就是神,就是神靈本身;(iii)「神聖」產生於人類對自身局限性的認識。剛好,陳教授認為道教神學的「道」,其本質就是「神聖的」,因為「道」超越「一般」和「平凡」,「道」是最高主宰(《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是享有萬物的創造者,即創世性(《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最廣博的覆蓋,包容了天地萬物(《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至於「德」,陳教授認為是「道」的展現,書中引述《玄綱論》云:「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故不應將「德」祇看成儒家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觀念,要將「德」之範疇看得更廣闊。此外,《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對「德」與「道」之釋別,亦十分清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賢『德』……」。基於此,陳教授認為道教的神,是「道」的化生,而修道之過程便是「德」。事實上,在中國道教之文獻中,記有不少從「行善積德修」而修行成仙的故事。

- 待續 -

 


[1]陳耀庭著:《道教神學概論》(香港:青松出版社,二零一一年十月)

[2]參照陳蓮笙著:《道風集道教的發展和道士的修養(增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9月第一版)之作者簡介。

[3]參照陳耀庭著:《道教神學概論》作者介紹。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