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道長話短
閱讀報告(3)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2015年4月3日

<道教施食煉度科儀中的懺悔思想:以當代四種廣東與江浙道教科本作為中心思想>[1](下稱「閱讀文章」)

 

3.3 給亡魂懺悔之機會

  前文提過道教要求亡魂自己懺悔,方可脫罪,究竟在四種施食煉度科儀,是如何體現呢?

  從宗教理論層面看,陳耀庭教授在《太乙濟度錫福寶懺》之「題注」是有說過,自唐、宋時期開始道教科儀中出現以懺悔罪過為主要內容的科儀形式,道士稱這類科儀文本為「懺書」,其儀式為「懺儀」,懺書除讚頌神明外,亦懺悔陽上齋主或亡魂所犯的罪錯,祈告神靈寬恕或赦免,以保護陽上信徒添福增壽或拔度亡魂出離地獄,而懺儀之道士和陽上主祭跪在神位前面誦唸和行拜禮,又或起立誦唸及轉經誦唸,也就是代表亡魂懺悔,祈告神靈的寬恕,使亡魂得以脫離地獄的冤懟報應的懲罰。而《太乙清度錫福寶懺》就是一部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福的,懺悔陽上眾生和冥界亡魂的罪錯,祈求福佑的懺書[2];再者,鄭志明亦在其《道教生死學》書中提到,道教相當重視人神間之交往,在科儀中,這種人神交往可為生者祈福禳災,為死者懺悔超度[3];此外,鄭志明亦在書中提到,煉度儀式是以生者的懺悔行道來救度亡者,在誦經、持咒、上章、薦食、祈禱等儀禮的帶領下,淨化所有生者的心靈以滅除一切的罪根和業障,同時也迴向亡者化解累世愆尤的罪降,能以「頓消罪源」從地獄拔度出來,進而能萬罪冰消與早升天界[4]

  至於亡魂如何在四種儀式中,找緊懺悔機會呢?黎教授在「閱讀文章」中提到,該四種施食煉度科儀,還包括普召亡魂來臨道場,請降天醫為亡魂全其五臟及形體,然後科儀轉入與斷化、懺悔、解罪有關的內容,當中包括(一)「宣講嘆骷髏真言」;(二)「釋鬼文」;(三)「亡魂懺悔」(懺悔文)及(四)「解冤釋結」(焚十傷符命),而黎教授強調這部份科儀明確要求幽魂(亡魂)要為自己的罪過先行懺悔謝罪。此外,在《先天斛食濟煉》與《青玄煉》安排亡魂懺悔之前,加插一首法師以淒然的音調(廣東南音)唸白出來的嘆詞(簡稱「嘆骷髏」)。從勸化亡魂早悟,莫貪戀富貴功名的主題來說,「嘆骷髏」毋疑凸顯了道教的罪過與懺悔思想;至於「釋鬼文」,則代表一種宗教上的啟悟------當我們願意把人生的價值從世俗物慾裡釋放出來,不用役役於富貴功名的渴求,必感到一種新生歡喜,一個釋放自由的喜悅(參照原文:「幽魂愁懷頓釋、各生歡喜,靜聽良言」)。有關「亡魂懺悔」(懺悔文)之安排,《先天斛食濟煉》只有禮方懺悔的程序(即「十方懺」),代表眾魂分別向十方救苦天尊禮方懺悔,而《蓬壺煉》則附載由眾魂誦念的<懺悔文>一篇,該懺悔文屬於一篇定型性懺悔文,並非個人悔罪的公開告白,而是涵蓋人世間普度罪愆的懺悔文,好讓在普召二十四門苦爽,三十六類傷亡一切幽魂滯魂之後,眾魂即叩道前,哀求懺悔。當中內容有五大項,分別為(一)亡魂所犯的罪過;(二)罪過原由;(三)恐懼沉淪冥途之苦;(四)哀求懺悔;(五)期望被救度。

最後談到「解冤釋結」(焚十傷符命),四種施食煉度科儀在法師為冤魂以焚符和焚命之法,解釋冤結之前,先宣告「解釋文」一篇,以啟悟冤魂應除去執對、怨恨之念。先天斛食濟煉》把人生各種冤結,稱為「十傷九冤」,同時提出很重要的消解方法------自己的對與別人的不對,或許只是出於一種放不下的執念而已,真正的出路仍是繫於我們一己的悟(參考原文:「當悟夢花俱幻,須知露電皆空,倘能知覺以自新,便可升真而遠道。」);至於《太乙煉》相關鋪排,能受法師解除十傷冤對之後,便描述冤魂咸得踴躍歡喜的情狀(參考原文:「幽魂,忽生一團和氣,解釋冤結,人我相志,喜笑快樂。」)

  既然有宗教理論之支持,說明法師及陽人可代亡魂懺罪,四種科儀又設有環讓亡魂為自己罪過先行懺悔謝罪,相信黎教授在「閱讀文章」所提「作為宗教的核心內容,罪惡的意識與解罪的救度希望,二者密切的關連」,是合理的結論。

 

3.4 後記

  當寫完這篇讀書報告後,身為道教徒的我,感到黎教授對研究道教之死亡觀部份,特別有感情,且非常到家,而這「閱讀文章」應該讓人、鬼、神三界共看,既可提醒世人當下不應再執著塵世虛幻,應及早行善;至於亡魂更要透過文章內容來釋結,忘記過去出怨恨,誠心懺悔,以求神明謝罪。最後,祈求天上神明多多賜福陽人及陰魂,給我們多些開悟之啟示!

 

-完-



[1]文章摘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37)(No.57),本文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角逐研究用途補助金支持計劃「道教與廣東地方社會研究」(計劃編號:CUHK445309)的部份成果

[2]陳耀庭注釋:《太乙濟度錫福寶懺》(香港,青松出版社20091月,頁一至二)

[3]鄭志明著:《道教生死學》(第一卷215)

[4]鄭志明著:《道教生死學》(第二卷275276)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