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清朝的皇陵被盗了很多,明朝皇陵一次都没有被盗过吗?这是为什么呢?
田蒙蒙
大田去旅行
2022年11月8日

(原文發表於202211月2)

 

明朝的皇陵真的一次都没有被盗过吗?比起清朝的皇陵,明皇陵简直就是“幸运儿”,咱们都熟知的清东陵大盗孙殿英把乾隆地宫和慈禧太后地宫盗了个遍,先下手的就是吃香,老孙头挑了两座最富有的皇陵地宫,吃的五饱六饱的。而相比之下,明朝的皇陵却相对安全很多。

 

但是明皇陵也有一处陵寝被盗过,就是崇祯皇帝的思陵被当地的土匪盗墓过,另外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也被考古发掘过,这两座明朝的皇陵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是比起清朝的清东陵来说,情况要好很多。

 

大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灭亡,共传16帝,享国267年。这16位皇帝中,朱元璋孝陵位于南京,地宫保存完好。朱允炆因为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寝,其余皇帝皆葬于北京明十三陵,尤其是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死的比较突然。他还没来得及营建皇陵,农民军李自成就攻入了北京城,事后被李自成安排进了田贵妃的地宫,地宫极其寒酸,毕竟现在国难当头嘛!谁都不容易,大家在一块挤挤,也不要有太多的怨言。而李自成给崇祯皇帝的陪葬品,基本上都是以假乱真的东西,李自成好不容易吃到嘴里的肉,他能吐出来吗?

 

大清入关之后,明朝皇帝陵的妃嫔墓被盗的很多,有的皇帝陵也有盗洞,但是都没有被打通,除了崇祯皇帝的明思陵。到了民国时期,在盗墓贼们的眼里,明朝的古董已经价值飙升了,以前认为不值钱的陪葬品,到了民国已经价值不菲了,也就有了盗明思陵的利益驱动。趁着民国时期兵荒马乱,盗墓贼两次光顾崇祯皇帝的明思陵,这些盗墓贼主要是流窜在当地的土匪。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修筑碉堡时,曾经将明思陵的一部分地表建筑的石头搬走了。

 

2016年4月,一伙盗墓贼将明思陵地表存留的石五供烛台两件盗走,这些都是清朝时期修筑的崇祯皇帝的祭祀用石制雕刻。时隔一年,2017年4月7日,北京警方将涉案人员抓获,赃物全部被追回,重新安置在明思陵。

 

而万历皇帝的定陵,当年在郭沫若等人的考古要求下,发掘朱棣长陵未果,才挖掘了定陵,虽然绝大多数珍贵文物被保存完好,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地下,也有少许文物遭受损坏。也正因为此,当时国家便停止了对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发掘。

 

明朝皇陵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首先就是埋的特别深,万历皇帝定陵地宫深度竟然达到了27米深,相当于九层楼的高度,这么深地宫入口相当的难找,就拿被盗的清代皇陵来说,清代皇陵被盗的主要原因就是埋的钱,清朝皇帝入关后最开始还是火葬呢,后来从康熙皇帝开始才改为土葬,结果清朝皇帝地宫仿照明朝地宫样式建造,也只是学了个皮毛,精髓都没有学到,地宫离地面非常近,从方城内哑巴院的影壁墙往下挖不到2米,就可以挖到地宫金刚墙和地宫大门了,而且清陵地宫没有东西配殿。

 

万历皇帝定陵地宫就是因为埋的深,当年定陵发掘考古队足足挖了几个月都没有头绪,可想而知明朝皇帝地宫是多么的难搞,这还是国家队出手的情况下,要换成普通的盗墓贼,想都不用想根本挖不成。别说盗墓者还是偷偷摸摸去盗墓,就连当年郭沫若等人的考古,在最开始的一年时间里,他们都在找长陵的地宫入口,可是找来找去没有任何线索,后来才换成挖掘定陵,但是定陵的入口一样还是很难找的,为了找到入口,专家先后挖了三条数十米深的探沟

 

最后考古队还是走了狗屎运挖到一块指路石,这才找到地宫大门的方位,否则,当时挖掘地宫的行为就直接破产了。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大明皇陵的地宫才没有被盗掘,一直保存到现在都完好如初。

 

另外明朝皇帝能够保存下来,也和清朝入关后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当年李自成入京之后,还打算对明十三陵动手脚,可是在清军入关后,为了得到广大汉人的支持,不仅没有破坏明十三陵,还派重兵把守,让盗墓者没有任何机会去对其进行破坏,要不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想必明十三陵早就被盗了。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时,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独明皇陵是例外,满清在当时虽被视为异族,在保护前朝皇陵这一点上,却做得十分地道,令人敬佩。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