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抗美援朝,中央决定调黄永胜入朝,林彪却突然说:我要换一个人上
慧言历史说
微信号
2023年9月9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8月19日)
 

1950年7月4日,中南海勤政殿中,一场会议正开得热火朝天。

此次会议聚集了全中国当时最顶尖的军事巨头,有毛主席、周总理、朱德、聂荣臻、罗荣桓、许光达、林彪等人。

这些干部的参加,标志着这场会议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他们正激烈交流的,正是关于抗美援朝的重大决定。

周总理率先提出了一个想法:“朝鲜那边的气温和东北比较像,可以派‘四野军’去作战,那里的战士基本都是东北人,可以更快地适应朝鲜半岛的情况。”

 

话音一落,众人纷纷投来赞成的目光,点头肯定了周总理的想法。

“黄永胜是兵团总司令,那就让他带兵前去朝鲜作战吧。”周总理接着说,毛主席也附和着点点头。

“不行!”几乎就是一瞬间,林彪站了起来:“不能让他去!我要推荐另一个人。”

四野军当时在林彪的管理之下,所以他对这件事最有话语权。

但同时他也是老军事家,为什么要做出“临阵换将”这样敏感的事情?

难道他和黄永胜有私仇?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这样决绝地更换主将?他推荐的人又是谁?

背景:朝鲜战争

二战之后,为了划定日军受降范围,苏联和美国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分别驻扎在北南朝鲜。

 

随后不久,南北朝鲜在美、苏两个国家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分别是南韩和北朝鲜。

在后来的时间,双方就在三八线附近多次产生摩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南韩的挑衅——他们一直都想统一朝鲜半岛的野心。

1950年6月23日,南韩最高领导人李承晚派部队在三八线上“演习”,对朝鲜开始了又一次地“挑衅骚扰”。

6月25日,北朝鲜金日成终于对南韩军队忍无可忍,越过三八线,进行了反击,朝鲜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没有宣战,一切发生得就是那么突然,朝鲜的这一招先发制人让南韩有些招架不住,一时间被打得节节败退。

 

紧接着,全世界都因为这场战火而被搅动了。

第一个作出反应的,是美国的杜鲁门,他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就表达了想要“出手帮助”南韩的想法,并派出战斗机开赴朝鲜战场。

6月28日,美国太平洋驻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乘坐专机飞到了朝鲜半岛上空视察情况,看完之后他对南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们的防御已经基本崩溃,无法再阻止朝鲜的大举反攻。”

果然没错,到了7月1日,朝鲜就攻占了南韩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南韩即将倾覆!

就在这时,一名美军受麦克·阿瑟的命令,加入了朝鲜战场,为南韩赢得了一丝喘息。

 

“我们亚洲的事情就应该我们亚洲人来管,而不能让你们美国人来管。”

早在6月28日,杜鲁门宣布“援助”南韩之后毛主席就对此发表过重要讲话,反对美帝国主义以不正当的方式插手他国争斗,谋取私利。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不仅毫不在意,甚至还有些变本加厉。

1950年9月15日,由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在南韩仁川登陆,正式插手朝鲜战争。

此时,朝鲜人民军队已经经历了超过两个月的奋战,面对武器先进的“联合国军”有些力不从心。

兵戎相见、炮火相接下,朝鲜人民军队不敌,只能战略性撤退,一路被美国逼退至三八线上。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坐视不理邻国被侵略,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七月中旬,周恩来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对美国提出警告。

“鸭绿江不是中朝不可逾越的边界。”麦克·阿瑟这句话的背后,很明显是对我国的挑衅。

9月30日,美国等“联合国军”无视世界和平、无视我国言辞警告,超过10万大军冲进三八线,至此,这场战争彻底沦为了美国对朝鲜的侵略。

10月8日,朝鲜腹背受敌,向我国发出求援。

 

有道是“唇亡齿寒”,朝鲜一旦倾覆,南韩就会成为美帝国主义在我国边境安插的一枚钉子,对我国边境安全、领土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而且从麦克·阿瑟的行为和态度可以看出,美国“吞掉”朝鲜,绝对不是结束。

其实我国早在朝鲜求助之前就已经对此做好了准备,所以我国的这次援助完全可以用“雷厉风行”来形容——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

10月19日,军队开拔。

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参加了第一场战斗,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也只是我党领导人“加班加点”决策出来的,其中少不了困难和争执。

 

被临阵替换的将领

7月初,朝鲜虽然还没正式向我国求援,但美军对“南韩”的帮助和对我国领土主权的挑衅已经昭然若揭。

我党革命干部目光长远、未雨绸缪,已经开始计划如何支援朝鲜、保家卫国了。

就在各位领导敲定入朝第一支军队的司令员的时候,林彪第一个不同意:“我们不能让黄永胜入朝作战,我推荐邓华。”

难道是林彪与黄永胜有不愉快?其实不然,他不能入朝指挥战斗,有另外的原因。

黄永胜,1910年11月17日出生在湖北咸宁。

1927年,他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并登上了井冈山,当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我党接下来的战斗之中都有他的身影,他也一点点从小士兵成长为了司令官,在1950年,东北四野军就在他的直接管辖下。

从这样的履历上看,黄永胜是有一定实力远赴朝鲜的,是久经沙场且拥有大量革命经验的老红军、老党员,为什么林彪却提出反对意见了呢?

要知道,临阵换将是军事上比较忌讳、敏感的事情。

一支部队的司令员不仅仅是最高的管理者,更是这支军队的“精神领袖”,可以决定战斗能否最终胜利的关键人物。

士兵和司令员虽然不能每时每刻在一起,但却能在冥冥之中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默契。

入朝作战,山高路远,敌人又是兵强马壮的美国军队。

 

突然换掉“四野军”的最高指挥官,可能会导致这支军队在入朝之后难以在计划的时间里适应战场情况,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林彪不可能不知道这些。

周总理率先发问:“老林,你为什么这么说?”

林彪解释道:“四野军可能是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的,单独面对美军,黄永胜虽然有指挥能力,但我认为在这种大规模的异国战斗指挥上,黄永胜似乎不太能胜任。”

“我支持林总!黄永胜是他的老部下,论这方面我们不如他了解黄,而且他以前又是管干部的。”罗荣桓这话说得没错,林彪在这种话题上确实很有分量。

时间回到1930年8月底,吉安战斗。

红军正在计划光复长沙,毛主席为总指挥,当时林彪和黄永胜的部队把反动派包围了起来。

 

林彪下达作战命令:歼灭包围圈里所有的敌人。

但在具体执行命令的时候,黄永胜犯了大错误,临时更改作战任务,导致那场本来很简单的战斗变得复杂了起来,还叫敌人冲破了包围圈。

崇山峻岭之外的作战,黄永胜的策略将会变得极为重要,这里并不是全盘否定黄永胜的指挥能力,而是他的“韬略”本就不适合朝鲜战场。

林彪他曾经这样说过:“在这个年代,黄永胜的作战能力可以盖过他的指挥失误。”

这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可战争又岂是儿戏,林彪为了对志愿军战士们和国家负责,冒险提出了临时换将的想法,那么一切又能否如他的愿?

 

坚定又细腻的战士——邓华

在解释完为什么更换将领之后,林彪又解释了他为什么愿意用邓华替换黄永胜入朝作战的原因。

邓华,1910年4月28日出生在湖南,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跟随朱德将军登上井冈山。

先后参加了古田会议、长征、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我党领导的重大军事行动和战役。

在履历方面,他完全不比黄永胜差,先后担任了红军党代表、八路军政治委员、东北战区司令员等重要职位。

 

在抗美援朝前,邓华是第15兵团的首长。

他在刚刚得知麦克·阿瑟领导美军登陆朝鲜半岛之后,就查找资料从多个方面分析麦克·阿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并整理成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交给了林彪。

林彪看后,对他的态度和工作能力作出了肯定,那次见面也成为了林彪推荐邓华入朝指挥作战的主要原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邓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请战,虽然他也想登上朝鲜战场保家卫国,但其重要性与“分析敌人”相比要逊色一些。

另外的原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邓华在林彪的指挥下作战,在林彪眼中,他是“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在林彪提议之后,会议上出现了些许的讨论声,几分钟后,用邓华替换黄永胜入朝作战的决议通过。

邓华被批准带领13兵团——四野军在接到指令后入朝作战,完成彭德怀总司令交代的作战任务,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邓华在收到中央下达的命令之后连忙快马加鞭地回到了北京,林彪接待了他。

能入朝作战,他非常开心,但他却有一个顾虑。

林彪问:“你有什么困难?”

邓华说,如果他现在去朝鲜作战,那么广东境内的军队就没人带了,他想先回去广东安置好那里的部队,完成手上的工作后再赴朝鲜。

 

“那现在怎么办?”林彪又问。

“我想从其他的兵团调任一名能力强的干部先接替我的工作入朝,我随后再到。”

邓华早就有了解决之策,“我想让洪学智先去,我们是老搭档。”

听完这些话,林彪突然又对这名老战士有了几分敬佩,邓华的想法还是一如既往地周到,这些问题在之前的会议中都没有提及。

就这样,洪学智和邓华这对老搭档又一次重逢,在朝鲜战场上为保卫国家散发着点点光芒。

那么邓华在战场上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上甘岭战役,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我军只有4万人,而敌人共有4.3万人,坦克170辆,大炮超过300门,前后出动飞机三千多架,双方战斗力相差近20倍。

因为上甘岭地势高,可以俯瞰下方平原,谁能得到,谁就能看清敌人的一切动态。

所以双方在那3.7平方公里的小地方进行了四十多天的战斗,敌人更是在那里丢下了1900万发炮弹。

任谁看,这场战斗中国志愿军都很难取胜。

但在邓华和彭德怀的领导下,我军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敌人,打出了国威,也对朝鲜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这个故事中,有太多人需要我们敬佩。

有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的周总理,有在那时还保持纯粹和热忱的林彪,也有作战能力一流、想法周到的邓华,他们之于新中国,他们不辞辛苦地工作、领导,才有了新中国。

也正是他们对我们作出了那些“好的示范”,才让现在的中国繁荣昌盛。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