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2月21日)吉斯公爵屠杀胡格诺教徒事件激起轩然大波,在纳瓦拉女王胡安娜的鼓动下,孔代亲王和海军上将科利尼拉起了队伍,内战爆发。 战争初期,双方势均力敌。胡安娜女王的丈夫战死,吉斯公爵也遇刺身亡。 《胡安娜女王夫妇》 雷沃伊(法) 对美第奇太后来说,宗教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护王权,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这一年,查理九世才12岁,三个王子和公主从7岁到11岁不等,因此,她采取了中立政策。而双方都想拉拢王室为己所用,王太后凯瑟琳反而掌握了主动权。 1563年,王太后在昂布瓦斯城堡颁布敕令,给予胡格诺派信仰自由,双方各退一步,战火暂时得到了遏制。 今日昂布瓦斯城堡(法国) 凯瑟琳平息了内战,为了彰显王室形象,她带着孩子们开始了全国巡游。她抵达法、西边界,和已经是西班牙王后的女儿伊丽莎白相会,劝说西班牙不要给吉斯家族撑腰;她又前往纳瓦拉会见胡安娜,请她顾全大局,遏制激进的胡格诺分子。她奔走于两派阵营之间,竭力促和。 《凯瑟琳的和平》 托托雷尔(法) 但美第奇太后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政治手段根本无力解决宗教问题,因此,《昂布瓦斯敕令》(Edict of Amboise)成了一纸空文。而胡安娜女王干脆将大本营搬迁到胡格诺控制的海港城市拉罗谢尔(La Rochelle),并将已经14岁的儿子亨利(史称“纳瓦拉的亨利”,即未来的波旁王朝开创者亨利四世)交给孔代亲王和科利尼上将,少年亨利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然而,胡格诺派过于激进了,他们想控制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对正在巴黎近郊莫城(Meaux)度假的王室发起进攻,打算抓捕太后和国王。王太后带着孩子们狼狈逃回巴黎。史家分析,“莫城事件”是凯瑟琳改变立场的分水岭。 内战再起,孔代亲王战死。 随着吉斯公爵和孔代亲王的先后阵亡,双方已经不仅仅是宗教纠葛了,他们的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小吉斯公爵和小孔代亲王卷入了不共戴天的血亲复仇。
王太后再度颁布敕令,对胡格诺派做出更大的让步,为表示诚意,凯瑟琳提出将自己的幼女玛格丽特(史称“玛戈王后”)嫁给胡安娜的儿子——纳瓦拉的亨利。 胡安娜女王接受了这个建议,1572年6月,她来到了巴黎。 但是,进入巴黎的胡安娜意外病亡了。 胡安娜的死因成了历史之谜,后世认为是凯瑟琳指使她的御用香料师将一副毒手套卖给了胡安娜,毒死了这位胡格诺派的精神领袖。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在他的戏剧《巴黎大屠杀》中也采用了这个说法。
母后死了,但婚礼还得进行。纳瓦拉的亨利继母亲之后成了胡格诺的领袖,他和王室公主的婚礼自然让胡格诺派兴高采烈,全国各地的胡格诺纷纷涌入巴黎,有头有脸的入住卢浮宫,其他人则将巴黎的大小旅店都给住满了。 海军上将科利尼和孔代亲王也进入了巴黎。 1572年8月18日,亨利和玛戈王后的婚礼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整个巴黎陷入了狂欢的海洋。
可是,十年内战结下血海深仇的吉斯派和胡格诺派,加上居心叵测的王室,三方势力齐聚巴黎,不出事才怪呢。 果然,婚礼之后的第四天,科利尼将军遭到了枪击,所幸没有致命。但城里的胡格诺派炸了窝,胡安娜王后本来就死得不明不白,而今,他们又向科利尼将军下手了。 巴黎全城充斥着胡格诺要求复仇的呐喊。王太后和查理九世亲临科利尼府邸探望受伤的将军,表示一定要查出凶手,严惩不贷。 《太后和国王探望科利尼》沃克哈特(德) 两天之后,1572年8月24日深夜,巴黎突然钟声大作,全副武装的吉斯军队控制了全城,他们冲进各个旅馆,将睡梦中的胡格诺分子就地诛杀,他们甚至冲进了卢浮宫,将入住其中的胡格诺贵族全部杀死,在家养伤的科利尼将军被冲进府邸的吉斯军队刺杀身亡。
这一天是基督教圣徒巴托洛谬的宗教纪念日,该事件史称“圣巴托洛谬大屠杀” (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 随着巴黎的动手,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屠杀胡格诺派的狂潮。据统计,巴黎被杀的胡格诺达三千人,而全国各地被杀的胡格诺将近8万人。
三千具尸体被扔进了塞纳河,据说,巴黎人很久不敢吃塞纳河里的鱼。 这场婚礼,成了名副其实的“血色婚礼”。 新郎亨利被王室保护了起来。 玛戈王后(La Reine Margot)是凯瑟琳的幼女,她和新婚丈夫毫无感情,双方各有自己的情人。但是,在这生死关头,她出手保护了丈夫。
凯瑟琳逼迫女婿改宗,脱离胡格诺以保全性命。在玛戈王后的劝说下,亨利答应了。 当纳瓦拉的亨利在巴黎圣母院跪下,宣誓皈依罗马天主教时,据史料记载,王太后面对前来观礼的各国使节开怀大笑。从此,圣巴托洛谬大屠杀的罪魁嫌疑落在了美第奇王太后的头上。
亨利被软禁在卢浮宫,他和查理国王成了好友。然而,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应验了,凯瑟琳太后的儿子都活不长。两年之后,年仅24岁的查理九世又命在旦夕了,和他的哥哥一样,他也没有后嗣。 《凯瑟琳和查理九世》蒙瓦辛(法) 凯瑟琳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前安茹公爵亨利,他已经被波兰立陶宛联邦选举为国王了;而幼子阿朗松公爵却有着胡格诺倾向,这让凯瑟琳忧心忡忡。因此,她决定让亨利放弃波兰王冠,回法国继位。但是,一批同情胡格诺的贵族则希望让小王子阿朗松公爵继位,其中包括玛戈王后的情人——青年贵族拉莫尔(Joseph Boniface de La Mole)。
但是,这个阴谋败露了,拉莫尔被处死。伤心欲绝的玛戈王后为拉莫尔收尸,并将情人的头颅做了防腐处理,保存起来。这个事件被后世作家司汤达借用了,他在小说《红与黑》中虚构了一个拉莫尔的后裔——拉莫尔侯爵,当于连被处死时,侯爵的女儿玛特尔也学玛戈王后将于连的头颅收藏起来。
查理九世死了,波兰国王亨利瞒着波兰立陶宛联邦议会,逃出波兰,飞奔巴黎,登基为亨利三世( Henri III)。
纳瓦拉的亨利趁乱逃出了巴黎,他宣布重归胡格诺,在南方建立了共和国;吉斯公爵也宣布建立“神圣同盟”。内战再起。 由于法王亨利三世、纳瓦拉的亨利以及吉斯公爵亨利,三个人都叫亨利,这场混战史称“三亨利之战”。 操劳一生的凯瑟琳已经年过六旬了,可是,为了她的儿子,她不得不继续奔波。为了撑住王室脸面,她大搞形象工程,引进意大利歌剧和芭蕾,以花团锦簇的虚假繁荣粉饰着已经江河日下的瓦卢瓦王室。可是,她的幼子阿朗松公爵又是无嗣而亡,看着最后仅剩的独苗——被男宠包围着的异装癖亨利三世,她明白,瓦卢瓦王室将要绝嗣,而波旁家族的接替已是无可避免了。 《王后喜剧芭蕾舞剧1582年》 (木刻) 1589年1月5日,凯瑟琳·美第奇驾崩,享年70岁。 半年之后,她的儿子法王亨利三世遇刺,长达260年的瓦卢瓦王朝绝嗣。 纳瓦拉的亨利继位为王,史称“亨利四世”(Henri IV)。波旁王朝( Bourbon Dynasty)走上了历史舞台。
亨利四世明白,在天主教徒占百分之九十的法兰西,是不会接受一个胡格诺国王的。于是,他再度改信天主教,巴黎终于为他打开了大门。当人们批评他时,他说:“巴黎值得一场弥撒”。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宣布宗教和解。胡格诺战争落幕。 但是,内战三十年,死了三百万人,仇恨是难以化解的。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亨利四世也是今天的法国人很喜爱的一个国王,他的名言:“我要让法国的农民每个礼拜天都能吃上一只鸡”感动了无数的法国人。 他和玛戈王后的婚姻是悲剧性的,两人没有后代,最终离婚,但玛戈保留了王后的名号,而亨利四世则续娶了凯瑟琳太后的侄女——玛丽·美第奇(Marie de Medicis)。 《亨利四世》雕塑(巴黎) 数十年后,亨利四世和玛丽·美第奇的孙子路易十四将法国推上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