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4年5月2日)654年,60岁的长孙无忌准备外出,刚抬脚迈出府门,就发现一车车金银珠宝,整整齐齐地停在这儿。
他数了数,拉金帛的马车足足有10辆!
长孙无忌觉得甚是奇怪,又远远看到唐高宗和武昭仪(即武则天)携手并肩地走来。
他们笑脸盈盈地凑上前,向长孙无忌问候寒暄几句,直言这10车财宝都是御赐的,希望其笑纳。
长孙无忌摸了摸下巴的络腮胡子,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
他虽是皇帝舅舅,但也是皇帝的臣子,于是婉拒道:“无功不受禄!”可转头又一想,皇帝的阵仗这么大,必然无事不登三宝殿。
果不其然,唐高宗叹了一口气:“皇后跟了朕十多年了,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
长孙无忌立马回道:“皇后还年轻,生下嫡子是早晚的事儿,如今太子李忠已归皇后抚养,陛下不必忧思。”
其实,唐高宗的言外之意很明显,换掉王皇后,让武昭仪取而代之。
长孙无忌在官场中沉浮多年,何尝不知道他这个外甥的想法。
他是先帝钦点的托孤大臣,但只要自己不松口,唐高宗就没法“废王立武”。
所以即使唐高宗重金贿赂他,又任命长孙家的3个庶子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也坚决不同意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这里不光有先帝的临终嘱托,在另一方面,王皇后身上关陇门阀士族的背景,和长孙无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655年,唐高宗下旨召见长孙无忌、李勣[jì]、于志宁、褚遂良四位大臣入内殿商议“废后”一事。
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还没等长孙无忌开口,褚遂良先激烈反对一番。
褚遂良也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和长孙无忌处在同一战线。
他慷慨陈词,不仅给唐高宗扣上不尊先帝遗命的罪名,还直接挑明武昭仪的出身不清白。
武昭仪本是先帝的妃子,唐高宗却把她强纳后宫已是于礼不合,现在要立她做皇后,那千秋万代的名声都会臭啊!
然后褚遂良又状若癫狂般在御下凶猛地磕头,即使血流满面也不停下来。
唐高宗见他在殿前如此失态,震怒不已,一时手足无措。
突然,唐高宗发现李勣没来,也没上表。其实李勣一直称病在家,他始终处于中立的态度。
唐高宗很是好奇他到底是什么意见,于是单独召见了李勣,率先说道:“朕欲立武昭仪为后,而遂良固执以为不可。”
随后唐高宗发出一声叹息:“遂良是顾命大臣,朕该拿他怎么办?”
而李勣没有直接回答皇帝问题,而是说了句:
唐高宗听后如梦初醒,没错,自己才是皇帝,是最终做决定的人,而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只不过是自己的臣子。
“大唐战神”李勣是开国元老级的人物,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正是因为李勣的话给唐高宗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坚决要“废王立武”,长孙无忌等人对此也束手无策。
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信任。
武则天成为皇后,一步步接近权力中心。那些反对武则天的人就要遭殃了。
长孙无忌、褚遂良先后遭到罢黜流放,没过几年,褚遂良最后身首异处,长孙无忌也被迫自杀。
李勣的待遇截然不同,唐高宗感激他,武则天更将他视为恩人。
当初,在举行浩大的“泰山封禅”仪式之时,唐高宗和武则天一致决定封李勣为封禅大使,随驾前行。
甚至连李勣家人都照顾到了,李勣的姐姐很早守寡,只身住在李勣的旧宅。武则天知道后,不但亲临她的住所慰问一番,还赐其衣服,封她为东平郡君。
然而,李勣生前备受荣宠,而死后没能福及子孙,他的孙子徐敬业、徐敬猷皆死在武则天手里。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追削他们祖父李勣的官职封爵,出于泄愤竟挖开李?的坟,砍断他的棺材,最后收走御赐的李姓,恢复其本姓徐氏。
683年,唐高宗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便以太后临朝称制。
不久后武则天即废李显,立小儿子李旦为帝,她开始掌握全部权力。
此时,承袭李?英国公爵位的徐敬业,因事获罪,被贬扬州。
至于徐敬业因为何事遭到罢免,史书上无从记载,只知道他心里十分痛恨武则天。
因此,他面对武则天废除唐中宗李显,自己临朝称制的局面,索性起兵反抗。
为了师出有名,徐敬业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旗帜,并命谋士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拥兵超过十万人。
然而,徐敬业这场“反武秀”,终是一场闹剧。徐敬业在天时地利下,居然放弃攻打东都洛阳,妄图金陵王气,错失大好战机。
除此之外,徐敬业的叔父在关键时刻反水,向武则天和盘托出侄子的谋反计划。
最后,在武则天的操控下,兵败逃亡的徐敬业,为部下所杀。
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猷,也死在这场叛乱中。
平心而论,李?这两个孙子皆因反武而亡,但他们自己就没有包藏祸心吗?
只能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值得一提的是,李?在临终之前,曾有遗言,嘱咐道后代若有行为不轨的,应立即打死。
结果,他一语成谶。
也许正因为此事,在许多演义小说里,李勣被形容成瓦岗寨的军师、诸葛亮一类的半仙级人物——“徐茂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