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沙皇俄国兴亡录(上):大帝、农奴、哥萨克骑兵
九万天兵
微信号
2024年6月1日

引子I

公元1584328日凌晨,俄国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奄奄一息,饱受中风折磨的他,已经陷入昏迷,睡梦中,他仿佛看到了太子伊万年轻、英俊的面庞。三年前,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伊凡四世,绰号伊凡雷帝,生于1530年,他的爷爷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帝,伊凡大帝。尽管如此,伊凡四世的出身却很不幸,他自幼父母双亡,很小的时候就要独自面对残酷的宫廷斗争,这也养成了伊凡果敢狠毒的性格。

 

伊凡的一生就是一部斗争史,他对外开疆拓土,把土地上的农民变成农奴,对内排除异己、血腥镇压,太子伊万多次劝阻他减少杀戮,但暴君雷帝怎能被轻易劝阻?这也为日后杀子埋下了伏笔。

 

在人生的弥留之际,伊凡肯定是后悔了,因为他用暴力和血腥建立的帝国只能由那个智力低下的小儿子来继承了,没有了强势的皇帝,帝国又能维系多长时间呢?果不其然,伊凡死后15年,俄国留里克王朝灭亡。

 

引子II

公元1697年,化名米哈伊洛夫的沙皇彼得一世随使团出访西欧,这一次“微服出巡”的经历让彼得目瞪口呆,已经开启了大航海和科学革命的西欧不仅在经济、科学上进入了现代化,更让彼得觉得不能容忍的是“文明程度”的代差。

 

当时的俄国人还处于“半兽人”的状态,很多贵族还和牲口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使团刚到酒店就用火枪把墙壁上的绘画打成了筛子。在那些拄着文明杖的西欧绅士面前,彼得觉得自己简直就是野蛮人。

 

回到俄国的彼得就开始了全面改革,从语言、文化到军事、科技,全方位学习西欧,彼得大帝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他强行把俄国纳入到一个新的轨道里,一个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呼之欲出,为此彼得要动员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来为国家服务,无论是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还是尚处于游离状态的哥萨克骑兵……

 

 

写这么两个引子故事,是因为我们要理解俄国历史,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俄国人一直都有“好沙皇”的执念,所以,“大帝”对于俄国历史往往都有着转折性作用;第二点是农奴制,一部俄国史可以说就是一个扩张史,也是一部农民起义史,而它们的根源都是农奴制,而制度本身的低效率又把俄国死死的钉在了落后文明的轨道上。

 

从瓦良格说起

1899年,俄国第一艘巡洋舰瓦良格号下水,六年后,瓦良格号在日俄战争中沉没于日本仁川。

 

2002年,我国大连港迎来了久违的客人: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这是一艘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未建成的航母,后来被改造成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今天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旗舰是一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它的代号也是瓦良格。

 

上面三个事情的共同点就是:瓦良格,要了解俄国史,就得先从瓦良格说起。

 

瓦良格这个名字的本意是“商人”,主要指的就是公元9世纪在今天乌克兰首都基辅建立“基辅罗斯公国”的北方商人。

 

当时这些北方商人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的瑞典人,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大众所知的名字:维京海盗。这帮海盗沿着欧洲的海岸线大肆劫掠,抢了东西就得销赃吧,把东西卖给谁呢?当时地球上最富庶的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了首选。

 

红色是维京海盗分布区域,这些人亦商亦盗,黄色是战斗地点,黑色的线是贸易通路

但问题来了,如果要从陆地上去君士坦丁堡,就要穿越整个中欧达到威尼斯,然后才能坐船穿越地中海去君士坦丁堡,路线太长、中间商太多,所以贸易风险很大。

 

于是他们就想着往东边走,然后再南下,看能不能趟出来一条路。别说还真让他们找到一条通过黑海到达君士坦丁堡的路线,于是一条贸易通道就建立了,但抢来的赃物毕竟单品规模太小嘛,后来波罗的海的琥珀就成了大宗出口商品,所以这条贸易通道又被称为“琥珀之路”,也有人叫它“瓦希商道”,意思是瓦良格人到希腊人的商道,有点儿咱们丝绸之路的意思了。

 

多说一句,直到今天,波罗的海的海漂料依然是琥珀蜜蜡里的一个品种,在我们国家也能买得到。

 

走瓦希商道的人多了,慢慢地就有一些瓦良格人在沿途定居了下来,他们还在第聂伯河沿岸的城市“基辅”建立了一个城邦制国家,这就是“基辅罗斯公国”,并给当地土著民族取了个名字叫斯拉夫人,英文是Slave,也就是“奴隶”的意思。

 

不过瓦良格人也并没有把斯拉夫人完全当成奴隶来用,更多的关系是保护和纳贡,也就是要求当地人上交一定比例的毛皮、蜂蜜等农作物,换取瓦良格人的保护。

 

不过毕竟外来人口太少,很快这些瓦良格人就被当地的斯拉夫人给同化了,所以后世都会把基辅罗斯公国认为是斯拉夫民族建立的国家。

 

所以,基辅罗斯公国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充其量只是很多个商业城邦结成的同盟,而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这种松散的组织架构在经历几代人之后就土崩瓦解了,公国分裂成为很多个独立的小国家,当时的莫斯科还根本就数不上号,只是国家东边边陲的一个“苦寒之地”。

 

蒙古和莫斯科大公国

你可能会问一个问题,作为东斯拉夫民族的俄罗斯人,为什么它的发源地是在北边的“苦寒之地”莫斯科,而不是早已经建国的基辅呢?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块地方建国,你会选择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呢?基辅这边面对的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莫斯科那边是茂密的森林。

 

无数的历史都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地势太平的话,那么它的国运就不会太平。13世纪之前的基辅罗斯公国还能搞定草原上松散的游牧部落,但从1206年开始局势变了,因为成吉思汗把蒙古到中亚的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全部纳入到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内。

 

可以想象的是,一盘散沙的基辅罗斯公国面对着史上最强大的蒙古骑兵时,地势平坦、毫无天险可守的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抵抗力,仅仅是象征性的反抗了一下就投降了。蒙古军队兵不血刃地推平了基辅罗斯,一部分老百姓留了下来,臣服于蒙古人的统治,这些就是乌克兰民族的前身;有些人向西北方向逃去,并和西边的波兰人逐渐融合,就是现在的立陶宛人;还有一些人向东北方向逃去,目的地就是“苦寒之地”莫斯科,这就是后来的俄罗斯民族了。

 

莫斯科能成为后来俄罗斯人的“龙兴之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地理环境,这里周边都是森林、沼泽和河流,整个莫斯科就像是在森林里凿了个洞一样的世外桃源,而且这里远离外族,受到战争的影响要小的多,所以大量的斯拉夫人拖家带口的跑到了莫斯科。

 

就这样,莫斯科一直持续了上百年的人口净流入,而人口是发展的必要因素。很快,莫斯科就从一个“苦寒之地”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20多万人口的欧洲大都市。但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莫斯科公国还只是蒙古人统治下的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他们想要崛起,必须要先跨国蒙古人这一关。

 

金帐汗国的代理人

由于元朝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缘故,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蒙古的国运也就只有这么短,其实并不是这样。成吉思汗把他的子孙分封在了他征服过的不同的地方,元朝只是其中的一个国家,在东欧和中亚也有一个儿子在管理一个分公司,这就是金帐汗国,而莫斯科公国正在金帐汗国的统治范围内。

 

蒙古人对外征服的逻辑大致是这样:战场上打赢之后,再屠城,完成肉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征服,之后再扶持当地的代理人上台,蒙古大汗就在代理人的背后遥控指挥。之所以用代理人模式,原因也好解释,因为蒙古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大了,不用“代理人模式”根本玩不转。

 

当时金帐汗国在东欧任命了好几个代理人来治理各个公国,莫斯科公国是其中之一。那么为啥莫斯科公国最后能从中脱颖而出,征服整个东欧呢?答案也特别简单,莫斯科大公和金帐汗国的大汗是老铁,而维系他们老铁关系的唯一因素就是:钱。

 

靠着源源不断地给大汗和大汗的亲信们送钱,莫斯科大公逐渐得到了金帐汗国的支持,他们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伊凡三世当大公的时候,莫斯科公国接连吞并了周边的诺夫哥罗德、特维尔等几个公国,这就有点像秦国把六国都灭了,那么周天子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到了这时候,谁都看出来伊凡三世下一步要干什么了。

 

在整个俄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大帝”的,除了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外,如果说非得再加上一个,那么一定就是伊凡三世了。伊凡大帝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整个俄罗斯,并且灭掉了统治俄国人两百多年的金帐汗国,俄国历史就此开启新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伊凡三世已经让臣民称呼他为“凯撒”了,意思就是罗马人的皇帝,这是因为俄国人都是从基辅跑过来的嘛,而基辅罗斯公国由于和东罗马帝国挨的很近,受到东罗马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当地人也就沿用了东罗马的叫法,不过真正登基成为凯撒的却是文章开头说到的伊凡雷帝。

 

伊凡改革和农奴制度

虽说伊凡三世已经为家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当时皇帝的权力其实并不大,国家实权实际上掌握在波雅儿杜马手里,也就是大贵族,国家事务都必须和大贵族们商量,皇帝做不了主,不过很快他们就被伊凡雷帝给摆平了。

 

伊凡雷帝摆平大贵族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萝卜加大棒”,一面给大贵族送礼,一面培养效忠自己的小贵族,让他们来对抗大贵族。

 

伊凡给大贵族们送的“礼物”就是:农奴。

 

在古代社会,一个自由的农民很容易就会变成佃农或者农奴。这是因为农业技术欠发达,比如今年种下去1斤种子,明年只能收获2斤粮食,这2斤粮食除了上缴税赋、家里吃饭、还要留下来1斤作为来年的种子,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这个农业循环不仅没有任何“劳动剩余”,而且完全抵抗不了风险,比如家人生个病、遇上点天灾之类的情况,粮食一旦歉收,就只能卖地或者卖身才能维持生计了,也就是去帮大贵族种地。

 

如果只是没有自己的土地,还不能算作是农奴,充其量也就是佃户,真正把农民变成农奴的手段是:禁止人口流动,也就是禁止农民离开地主的土地。伊凡的礼物就是在法律上禁止了农民离开土地。

 

事实上,农奴这个制度在古代欧洲很常见,西欧叫做采邑制,实际上就是佃农和农奴的混合形式。但是在14世纪黑死病大流行之后,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劳动力不足,西欧的国家纷纷废除了农奴制度,给农民分土地,释放劳动积极性。

 

但是东欧在黑死病之后,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尤其是俄国,历代沙皇为了笼络贵族,不断地强化农奴制度,尤其是《1649年法典》的颁布,从法律上规定了“一日为奴、终身为奴”,只要出身时是农奴,整个人生就再没有任何逆袭的可能了。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在《1649年法典》颁布之前,农奴有人生逆袭的可能吗?答案是:有,那就是逃跑,跑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去,这一跑,就跑出来一个“哥萨克”。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这个词的本意是自由的、没有固定职业和土地的人,简称“街溜子”,这是一帮为了逃脱农奴制或者是躲避战乱,逃难到偏远地区的人。

 

如果你熟悉俄国地理环境的话,就能大概猜出来这些人会逃往哪个方向,往北边肯定不行,那边是瑞典人的地盘;西边也不行,波兰搞的农奴制比起俄国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东边呢?翻越乌拉尔山之后就是西伯利亚了,那里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显然也不是个好去处。于是,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南俄草原。

 

南俄草原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人烟稀少,逃跑的哥萨克们躲在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还真不容易被地主抓回去,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水、有草、有动物,能活下去。

 

哥萨克人过的是渔猎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了,所以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注定没法养活太多的人,要不然人类也不会从渔猎转向农耕。现有的资源养不活这么多人怎么办呢?那就出去抢吧,于是哥萨克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业就是:劫道,他们的目标是草原上往来的客商、牧民、贵族商队等等。

 

能干劫道这种营生的一定不是善茬,首先你必须能打得过别人吧,所以这也造就了哥萨克骑兵能征善战的特点,并被当做了传统保留到了现在。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后来的哥萨克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续过着原始的渔猎劫道的生活,这些人后来多次成为俄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俄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起义的领袖普加乔夫就是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还有一些哥萨克人就被贵族和沙皇收买了,有的成了帝国开疆扩土的前锋部队,有的被编入警察系统维持治安,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18年,正是一支负责保卫沙皇的哥萨克警察部队“反水”,最终导致沙皇退位,苏维埃政权建立。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俄罗斯帝国的边陲,有这么一群游离在皇权体系之外的武装力量,如果你是沙皇,你能忍吗?当然不能,但是也没办法,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正规军是无法剿灭游击队的。不过哥萨克人的好日子也快要到头了,因为那个建立俄罗斯帝国的沙皇就要登场了,他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一个改变了俄国历史走向的人,在他之前的俄国,一般叫沙皇俄国,他之后叫俄罗斯帝国,可见彼得大帝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彼得大帝登基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有两股势力,一个是传统大贵族,另一个是教会,他们这两拨人不仅占了大量的土地,养了全国一小半的农奴,而且贵族还垄断了俄国的官僚机构,这是因为当时的俄国搞的是门阀制度,贵族家的孩子不用考试就能当官,这些人没几个认字的,更别说处理政务和领兵打仗了。教会这边统治了俄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知道,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教会展开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有一套宗教仪式的,老百姓那是非常迷信,教会说啥就是啥。

 

如果一个国家到处都是特权阶层,它最大弊端就是:不思进取,因为如果我出身就是个贵族,手底下有一大堆农奴帮我种地,我啥都不用干就能过的很滋润了,为啥还要去开工厂、办教育、投实业,不仅风险大,而且未必能比农奴种地赚的多,根本没这个必要嘛。

 

除了国内问题,更让彼得失望的是,对比当时的西欧国家,俄国实在是太落后了。当时的西欧早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远洋贸易那是搞得不亦乐乎,美洲的白银、蔗糖,非洲的奴隶,亚洲的香料和丝绸这些商品已经在一个全球贸易网里循环了一百多年了,而俄国呢,还是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在这个贸易网里还只能参与一些初级农产品的交换。简单来说,当时的俄国至少落后了西欧两百年。

 

如果彼得能任由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他也不会被称为大帝了。

 

改革和扩张

彼得大帝要改革了。你可能会觉得改革的对象会直指大贵族,然后打土豪分田地,从此老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在看待历史上任何改革的时候,千万不能用现代人的角度去分析,而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思考问题。

 

彼得大帝改革的对象是农民,也就是向农民征收人头税,用现代财务术语来说叫作直接税,彼得用重税的方式极大的扩充了俄国的财政收入,我说个数据你感受一下:1680年俄国财政收入是146万卢布,到了彼得执政末期的1724年,财政收入提高了5.8倍,达到了852万卢布,其中一大半是来自直接税。

 

重税不仅提高了财政收入,还带来了一个更重要的结果,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农奴,道理也很简单,税收太重,而农民种地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总会遇到些大灾大旱,但税收却是确定的,于是农民一旦交不起税就只能卖地卖身、变成农奴了。这些农奴就是彼得大帝赠送给贵族的礼物,为的就是要获取大贵族对改革的支持。说个数据你感受一下,在彼得执政的末期,除了彼得堡以外的地区,54%的农民是农奴。

 

说到这里,你可能理解了为什么俄国人对土地有近乎贪婪的欲望?原因就是寒冷的地理环境和农奴制的低效率,让俄国人无法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亩产量,那么获取更多的土地并把土地上的人变成农奴就是沙皇和贵族最大的目的了。这就是俄国人痴迷于土地扩张的底层逻辑。

 

随着彼得改革把西方工业引入到了俄国,农奴们除了种地以外,有了一个新去处,这就是工厂。从这时候开始,陆续有农民进入工厂,不过你别觉得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工人阶级,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更惨,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

 

所以看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彼得全面西化的改革,比如兴办教育、开办工厂、征兵制度、一子继承制、官僚体制改革等等等等,这些改革的底层逻辑就是高税收和大贵族的支持。

 

彼得改革让俄国的国家机器开足马力向前冲,他们也终于从一个内陆国家变身成为拥有北方出海口的海洋国家,俄国也开始有新型工厂,有了海军,有了一套现代化的官僚体制,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代价就是俄国社会割裂的非常严重,上层是西化的贵族,他们说法语、德语,甚至连俄语都不会说,而底层是苦难的农奴。

 

这种社会结构注定会出问题,农民起义在1718世纪的俄国真是司空见惯,基本是三天一个小起义、五天一个大起义,比较著名的是发生在1773年的普加乔夫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声势很大,但很快也被镇压了,因为起义军碰上的是俄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起义

在彼得大帝死后,俄国皇室又陷入到了继承人危机里,三十多年里换了六个沙皇,这个时期在俄国历史上也叫“宫廷政变期”。直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杀了自己的沙皇丈夫彼得三世,并在大贵族的支持下登基成为女皇。

 

女皇早期的统治被称为“开明专制”,当时的女皇频繁的和法国思想启蒙家们互通信件,比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学习欧洲最先进的治国思想。事实上,女皇学这些只是她维护自己统治的手段而已,经常是断章取义的挑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知道,如果女皇的政权是来自大贵族的支持,那么她执政的底层逻辑一定是维护大贵族的利益。同时,俄国沙皇自己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大贵族,皇家占的土地和农奴也是贵族里最多的。

 

在叶卡捷琳娜时代,贵族获得的特权和利益都是史无前例的,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俄国历史上的“贵族黄金时代”。

 

那个时候贵族对农奴的压迫实在是太狠了,农奴们不仅要干活,而且如果一不小心得罪了贵族老爷,就会挨一顿鞭子,一不小心就打死了,就算没打死,贵族也可以随便的就把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与死无异。而无论是打死还是流放,贵族老爷都可以自行决定,俄国政府压根不管。

 

农奴被压迫得太厉害了,就会发生农民起义,沙皇俄国的历史基本就是一部农民起义史,在农奴制行将崩溃的1860年代,一年之内有记载的农民起义竟然可以多达一千多次,平均一天3次起义,你感受一下这个数据吧,简直高的离谱。

 

但是,面对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和大贵族,几乎没有农民起义能掀起大的波浪,很多历史书里说,农民起义最终动摇了俄国的农奴制,这个说法其实是很片面的,真正瓦解了农奴制根基的是:社会经济形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当工厂雇佣一名工人的成本远低于地主养一个农奴的成本时,农奴制必然会瓦解。

 

好沙皇”的执念

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俄国人很认可“好沙皇”这个理念,所以很多农民起义领袖都会自称自己是某个已过世的沙皇,这有点像把清朝折腾了一百多年的明朝朱三太子。比如,普加乔夫打出的旗号就是彼得三世,也就是叶卡捷琳娜的死鬼老公,女皇肯定知道是假的嘛,因为她老公就是她亲手做掉的。更有意思的是,女皇在位的几十年,先后有十几个农民起义领袖自称是她老公的。

 

那么为什么俄国人会有“好沙皇”的执念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俄国人在历史上已经习惯于生活在皇权之下。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所决定的。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俄国人生活下的土地都是非常贫瘠的,自公元9世纪到15世纪,俄国粮食的产量通常在300-500公斤/公顷,你可以感受一下今天的数字,2020年我国粮食公顷产量大约在5800公斤左右。更重要的是不仅粮食产量少,而且粮食投产比也低的可怜,大概在1:2左右,也就是一斤种子只能收获两斤粮食,同时代西欧的粮食投产比已经可以做到16了。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老百姓们抱团取暖就成为了一个必然选择,所以在俄罗斯和东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各种集体经济的村社制度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了,这些形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例如米尔、维尔福、黑乡,还有我们最熟悉的农村公社。这种文化甚至影响到了边陲地区的哥萨克人,在他们的集体里,打到的猎物和抢来的战利品都是要在集体内平均分配的,妥妥的“共产”思想。

 

正是这种村社文化和集体意识,造就了民族意识里对集体的依附,“村民”要对“村长”绝对服从,时刻维护村子的利益,有时候哪怕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对沙皇和国家权威的服从。

 

俄国老百姓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好沙皇”才能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如果哪一天沙皇不在了,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直到1918年,俄国人惊讶的发现,他们或许不再需要沙皇了,因为布尔什维克人为他们带来了苏维埃......

 

 

全文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