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帝国最后的余晖(040)
战争史札记
2024年10月10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9月30日)

 
从第十六特混舰队初次派遣俯冲轰炸机至“约克城号”因故延迟一小时响应的空档期间,弗莱彻指挥官虽未获额外敌情更新,但第十七特混舰队的智囊团却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深入剖析了日本舰队的航行轨迹与速度模式,预测出南云舰队正迅速逼近中途岛,仅余约90海里之遥,远早于预定交战距离。鉴于此,各中队被紧急通知调整飞行路线,实施右转规避,以防日方可能的折返行动。
“约克城号”上,飞行指挥官默尔·阿诺德海军中校精心策划了一场联合攻势,调遣马西的VT-3中队与马克斯韦尔·莱斯利海军少校麾下的VB-3中队共计17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协同作战。为确保行动顺利,阿诺德中校特别指令莱斯利少校率领的机群先行在航母上空盘旋,待鱼雷机群以稍慢速度先行出发十五分钟后,再行跟进。
 
当时钟指针刚刚跨越09:00不久,莱斯利少校率领的编队腾空而起,迅速攀升至15,000英尺高空,享受着近乎完美的气候条件——视野清晰无阻,云层高悬于3000英尺之上,海面如镜,微风不兴。
此刻,“左撇子”保罗·霍姆伯格海军少尉内心却充满焦虑,深恐自己及VB-3中队未能及时加入战斗便结束了。个人命运的小插曲险些成为他参战梦想的绊脚石,起飞时的一次意外接触让他心惊胆战,幸而凭借高超技艺化险为夷,紧随莱斯利之后,占据僚机位置,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验。
在一次至关重要的任务执行中,莱斯利上校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挑战,他驾驶的轰炸机所配备的电动投弹系统意外“失效”。升至预设的20,000英尺巡航高度后不久,他下达了投弹准备指令,并启动了新装的电动装置,不料,炸弹非但未进入待命状态,反而不幸坠入大海,同时,另三架友机也遭遇了相同的困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莱斯利毅然打破无线电静默,紧急指示所有机组改用备用的手动投弹方式。霍姆伯格目睹此景,深感莱斯利内心的自责与煎熬,尽管此次意外并非其过失,但对于一位素来以严谨著称的指挥官而言,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此刻,尽管日方踪迹未现,编队规模已从最初的17架缩减至13架,莱斯利却毫不退缩,他手中虽无直接打击力量,但决心以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引领团队迎敌。他坚信,即便赤手空拳,亦能凭借策略与勇气,引导队伍发起有效攻击,必要时,亲自操纵机枪,向敌人倾泻怒火。
时间推进至09:45,莱斯利率队抵达VT-3与VF-3六架战斗机的掩护区域上方,他灵活采取“S形跟随VT-3编队”的战术,以保持最佳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十五分钟的紧张等待后,他通过加密通讯询问马西是否侦测到敌情,但是,尽管D.W.沙姆韦上尉报告马西确认了敌情,莱斯利的通讯系统却未能接收到确切信息。
直至10:05,由一等兵E.加拉洛尔担任的机枪手,敏锐地捕捉到前方约35海里处敌方机动编队的踪迹。几乎同时,无线电中充斥着VT-3战斗机群遭受敌方战斗机攻击的紧急呼叫,战场氛围骤然紧张。
莱斯利迅速锁定了主要攻击目标——一艘特征鲜明的航空母舰,其甲板呈深邃暗红色,前端配置有升降机,而舰体右舷靠近舰尾三分之一处,小型上部结构旁,一排看似垂直实则另有玄机的烟囱格外引人注目。他记忆中的“加贺号”模型与之高度相似,但关键区别在于那排烟囱实际被包裹于水平突出的外壳之中,位于上部结构之后,这一细节使他确信自己已识别出真正的目标。
通过对比“加贺号”与“苍龙号”的平面线图,莱斯利的判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两艘航母虽在外形上有所相似,但这一独特的烟囱设计成为了区分它们的关键。在紧迫的战局中,这一精准识别不仅彰显了他的专业素养,更为接下来的战斗行动指明了方向。
在紧张的战场态势中,苍龙号的鲜明特征——其双独立烟囱紧密毗邻上部结构,设计独特,水平延伸后巧妙下折,形成了鲜明的识别标志。与此同时,加贺号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构造,其烟囱被外壳精心包裹,远离舰体中心,傲然矗立于上层建筑之后,更为隐蔽。
 
莱斯利中尉的目光穿透云层,误将西侧一艘左侧布局舰桥的航母辨识为赤城号,然而事实上,那正是飞龙号,它正竭力规避来自VT-3中队鱼雷的致命威胁。基于这一误判,莱斯利急切地呼叫华莱士·肖特上尉的VS-5中队支援,殊不知,该中队因故未能及时响应。
随着战斗节奏的加快,报务员的急报打断了莱斯利的思绪——目标舰载机群已腾空而起。他迅速尝试与VT-3及VF-3取得联系,却遗憾地发现通讯中断,精心策划的协同作战计划瞬间化为泡影,决策的重担骤然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未曾预料到,自己的分队即将成为三方围剿中的关键一环,即便经过数周的磨合演练,也难保此刻能无缝衔接。
约莫12:25,莱斯利毅然率队发起俯冲攻击,机枪怒吼,直指敌舰舰桥,但是,机械故障不期而至,机枪卡壳,迫使他不得不迅速转向东南方向,暂时撤离战场,这一过程耗时四分半之久。
在此之际,霍姆伯格中尉挺身而出,接过了领导轰炸任务的重任。他沿着舰尾至舰首的轨迹优雅滑行,透过精密的瞄准镜,锁定了甲板上醒目的红色目标圈。他的俯冲异常深沉,直至距海面仅约200英尺时才猛然拉起,期间,敌舰两侧的高射炮火如狂风暴雨般袭来,火舌交织,情势危急。霍姆伯格感受到机身似乎遭遇了弹片的撞击,但他依然保持冷静,动作精准无误。
脱离攻击轨迹之际,他目睹了那艘航母在炮火与炸弹的双重打击下,爆炸四起,烈焰滔天,色彩斑斓的火光映照着海面,宛如末日景象。尤为震撼的是,一艘正欲起飞的敌机被爆炸的冲击波无情地抛入大海,这一幕被紧随其后的R.M.埃尔德少尉亲眼目睹,他驾驶着3-B-14战斗机,心中充满了对战友精湛技艺的敬佩与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沙姆韦的报告中指出:“随后,五枚炸弹接踵而至,其中三枚虽近距未中,但仍彰显了战斗的激烈。”此言虽有夸大之嫌,但除却极少数苛求完美的观察者外,多数人对本次行动的成效均持高度肯定态度。在被袭击的三艘航空母舰中,“苍龙号”遭受了最为沉重的打击,且这一切发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框架内——自上午10时25分起,短短三分钟内,三枚炸弹精准命中该舰,沿左舷呈一线分布,瞬间引发连锁反应。
甲板上火光冲天,炸弹舱、鱼雷舱、弹药库及油罐相继爆炸,火势迅猛异常。关于炸弹命中位置的细节,虽众说纷纭,但霍姆伯格坚信自己的炸弹落在了舰体中部,两个升降机之间的关键区域,这一观点得到了“苍龙号”副舰长小原尚海军中佐的认同。具体而言,第二枚炸弹穿透了前升降机附近的甲板,在机库上方引爆,而第三枚炸弹则可能在前三号升降机前沿或满载燃油与弹药、待命起飞的飞机间爆发。
南云指挥官总结道:“转瞬之间,熊熊烈火吞噬了整个航空母舰。”烈焰肆虐,噼啪作响,柳本柳作海军大佐站在舰桥右侧的信号台上,高声发布指令,同时鼓励船员珍惜生命,撤离险境。显然,“苍龙号”上的生存希望已极其渺茫,甲板之下宛如炼狱,机库门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幸存者纷纷涌向甲板寻求生机。
锚机甲板临时转变为救治伤员的场所,医护人员如同自动化机器般高效运转,他们在刺鼻的烟雾中迅速为重伤员注射止痛剂,并尽力包扎止血,优先处理尚有生存可能的伤员,无奈放弃那些已无力回天的生命。前甲板上,水兵与军官们(包括小原尚中佐)聚集,正欲商讨对策,不料一阵猛烈的次生爆炸突如其来,将包括小原在内的多人卷入冰冷的海水之中。
从“苍龙号”上午10时25分首次遭受打击,到柳本舰长最终下达“弃舰”命令,这短短的半小时内,主机瘫痪,舵机失灵,消防系统彻底失效。昔日辉煌的“苍龙号”航空母舰,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被无情地转变为了一座烈焰焚烧的废墟。幸运的是,“滨风号”与“矶风号”及时赶到附近海域,展开救援行动,部分幸存者得以从汹涌的海浪中获救,重获新生。在有序的撤离行动中,船员们迅速向预定的两艘舰艇转移。
在这一紧迫时刻,有人察觉到柳本舰长的缺席,众人的目光不禁抬向高处,只见舰长依然坚守在信号台上,他的声音响彻云霄,鼓舞着每一个仍存活的船员,高呼着“万岁”的口号,表达着与舰共命运的决心。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因为柳本舰长在日本海军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与尊敬。
意识到舰长的决心可能带来的悲剧,船员们一致决定,无论舰长个人意愿如何,都必须采取行动将他安全带离。经过一番商议,他们选中了拥有海军相扑冠军头衔的阿部军曹,寄希望于他的力量能够完成这一任务。阿部不负众望,奋力攀登至信号台,向舰长致以庄严的军礼,并恳切地说:“舰长,我受全舰兄弟之托,请您随我前往安全之地,他们都在急切地等待您的归来。”
但是,柳本舰长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的目光坚定地凝视着前方,对阿部的请求置若罔闻。阿部试图靠近,凭借自己作为相扑高手的力量将舰长抱起,但就在他靠近的那一刻,柳本缓缓转身,沉默无言,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有千钧之力,让阿部动弹不得。最终,阿部无奈地再次敬礼,含泪转身离开,耳边隐约传来柳本舰长轻轻哼唱的日本国歌《君之代》,旋律中满是对国家和战舰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海域,埃尔德与布尼安•库纳两位海军少尉,目睹战友们对“苍龙号”的有效打击后,决定在一艘负责飞机救援任务的轻巡洋舰上继续他们的尝试。他们报告称,虽有一颗炸弹险些命中目标,另一颗则直接击中了尾甲板,但实际上,这是美国人误将护航驱逐舰当作了轻巡洋舰。真正的结果是,只有一枚近距脱靶的炸弹落入了“苍龙号”护航舰“矶风号”舰尾外侧的海域,未造成实质性伤害。
与此同时,O.B.怀斯曼海军上尉与J.C.巴特勒海军少尉则对一艘更为庞大的战列舰发起了攻击,声称命中舰尾并有另一颗炸弹近距脱靶。事后,有匿名军官提及该目标可能是“一艘超重巡洋舰”,但具体身份仍扑朔迷离,且南云的记录中并未提及当时有任何战列舰或重巡洋舰遭受打击的确凿信息。
这一系列行动,在短短三分钟内,构成了海战中既紧张又充满变数的一幕。在激烈的海空较量中,俯冲轰炸机以卓越的效率完成了先遣鱼雷机群三小时未能企及的任务,彰显了其在战术执行上的非凡能力。尽管与鱼雷机同袍并肩,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在训练水准、决心与勇气上均不分伯仲,然其结果却大相径庭,彰显了作战方式与战略抉择的深远影响。
 
此番美方空袭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主要归功于三大要素:麦克拉斯基指挥官的创新,他摒弃传统,采用非标准化搜索策略;双航母——“企业号”与“约克城号”的空中力量近乎同步汇聚于目标上空,形成了强大的打击合力;以及日方零式战机因过度专注于鱼雷机的拦截,而忽视了其他潜在威胁,从而为俯冲轰炸机创造了宝贵的攻击窗口。
但是,胜利并非毫无代价。尽管“约克城号”的轰炸机群幸运地实现了零损失凯旋,但归途中,霍姆伯格机长却遭遇了意外状况——机身被不明油渍覆盖,经机械员G.A.拉普兰特诊断,确认为液压系统故障。凭借专业素养,霍姆伯格依指示调整航速,确保其机组安全,随后整个中队紧密协作,以严整的队形成功返航。遗憾的是,因“约克城号”正遭受攻击,他们未能直接降落,最终在“阿斯托利亚号”附近海面紧急着陆,并迅速获救。
相比之下,“企业号”则遭遇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其俯冲轰炸机编队损失惨重,多达14架战机因故折戟,部分甚至因燃料耗尽而被迫在茫茫大海上实施迫降。麦克拉斯基指挥官亦在激战中被两架零式机纠缠,幸得英勇机枪手相助,击落一敌后方脱险。
可是,当他抵达既定“选择点”时,却发现预期中的舰队已不在原处,紧急通讯后得知会合点已变更至前方六十海里处,这一变故无疑考验着指挥官的应变能力与团队的适应能力。
此番战役,不仅是一场空中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勇气与团队协作的集中展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战争的无常与残酷,以及面对困境时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在完成了长达六十海里的飞行后,麦克拉斯基的座机油量告急,仅剩五加仑,迫使他不得不执行紧急下降程序,目标直指附近海域中的一艘航空母舰。凭借敏锐的辨识力,他确认了那艘航母正是“约克城号”,但心系紧迫任务的他,毅然决定继续飞向原定目标——“企业号”,对空中传来的要求其改变航向的指令置若罔闻。最终,当他的飞机稳稳降落在甲板上时,油箱内的燃油已近乎枯竭,仅余的量勉强足够清洗一条领带。
步入舰桥途中,一位细心的参谋注意到了麦克拉斯基左手上的血迹正悄然滴落在金属甲板上,惊呼道:“上帝啊,麦克,你受伤了!”随即,麦克拉斯基被迅速转移至医疗舱接受治疗。在几口威士忌的短暂慰藉下,他的伤口得到了妥善包扎,虽无大碍,却遗憾地宣告了他将无法再次升空参与后续的激烈战斗。
与此同时,加拉赫第二小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尉克拉伦斯·迪金森,正满载着胜利的喜悦踏上归途。他对今日的作战表现感到极为满意,尤其是回想起珍珠港事件当天,作为“企业号”首批升空的飞行员之一,直面敌机来袭的英勇瞬间。那次在瓦胡岛上空的跳伞经历,他非但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更加坚定了复仇的决心。而今,他终于有机会亲手为过去的伤痛画上句号,其中一枚击沉“加贺号”的炸弹正是出自他手。
返航途中,迪金森驾驶着无畏式战斗机,以复杂的机动规避着敌方的防空火力。时间仿佛被拉长,他感到自己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速度远低于预期。理论上,他的飞机应能轻松达到250节的速度,但仪表盘上却顽固地显示着95节。在困惑与焦急中,他猛然意识到,在调整飞行姿态时,不慎将起落架提前放下,严重阻碍了飞行速度。这一发现让他立即采取行动,迅速收回起落架,飞机随即恢复了应有的高速,继续向基地疾驰而去。
 
在执行任务期间,液压系统的意外故障迫使飞行员迪金森紧急降落至距离“企业号”航空母舰约20海里的一艘驱逐舰附近海域。幸运的是,他很快被途经的“菲尔普斯号”驱逐舰所救,该舰恰是他早年服役之地,重逢的老友以激动之情提供了必要的援助,包括更换衣物、热情款待及详尽的询问。
相比之下,VB-6中队作战参谋乔•R.彭兰德海军上尉的经历则显得更为艰难。其飞机在距离目标约25海里、距“选择点”100海里的关键时刻发动机突然失效,只得与机枪手及二等兵H.F.赫德依靠救生筏在海上漂浮,直至次日才被“菲尔普斯号”发现并获救,此时迪金森正协助将二人拉上舰船。
托马斯.拉姆齐海军少尉及其机枪手谢尔曼•邓肯则经历了更为漫长的等待,他们在茫茫大海上漂流了整整六天,最终幸得一架PBY巡逻机救援。拉姆齐在获救后的感激之情中,意外发现了驾驶舱内的飞行员竟是他在比洛克西中学时代的旧友奥古斯特•巴思,这一重逢超越了寻常巧合,成为战争中的温馨一幕。
与此同时,贝斯特飞行员在返航途中目睹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另一艘航空母舰在浓烟与烈焰中挣扎,随后马西指挥的VT-3鱼雷机编队对“飞龙号”发起攻击,空中交织着激烈的战斗。贝斯特虽遭遇零式战斗机的拦截及浮筒式飞机的骚扰,但凭借冷静与精准的操作成功化解危机,以仅剩约30加仑燃油的状态安全返回“企业号”。然而,这位英勇飞行员的中途岛之旅却在此后画上了遗憾的句号,因一次检查氧气瓶时的意外,不慎吸入含汽油的氧气,虽未即时显露严重后果,却预示着他将不再继续为美国海军效力。
次日,威廉•皮特曼海军少尉的病情急剧恶化,频繁咯血,初步自诊疑为血管受损,遂求医并提及氧气设备故障。后经确诊,实为长期潜伏的肺结核病突发,鉴于家族无结核病史,此诊断尤显意外。此后,他因健康状况无法继续服役,经长期医疗干预后,遗憾地从海军序列中退役。
在VS-6中队执行任务期间,面对突发紧急情况,二等兵弗洛依德•艾德金斯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当飞机俯冲过程中,重达175磅的双座活动机枪意外脱落,艾德金斯,这位体格并不魁梧的年轻士兵,瞬间化身为无畏的战士,独力将机枪固定在腿上,精准射击,成功击落来袭敌机,展现了超常的战斗力与应急处理能力。
 
任务结束后,再试图移动那沉重的机枪时,他已然力竭,凸显了紧急状态下人类潜能的极限。
与此同时,藤田在战场边缘挣扎求生,历经艰难摆脱缠绕的降落伞后,目睹远处海天间三道触目惊心的黑烟,那是日本舰艇遭袭的惨烈景象。面对无法逾越的海洋,他深感绝望,自述已至生死未卜之境。
尽管如此,藤田仍竭力自救,丢弃不必要的装备,尝试游泳求生。其间,一架日本水上飞机低飞掠过却未察其困境,他心中的希望几近熄灭,随波逐流,心中交织着溺亡或被海洋生物吞噬的恐惧。
另一方面,南云等人在救生艇上奋力划行,波涛中的水花既似自然之馈赠,又映照着部分船员难以抑制的哀伤泪光。作为训练有素的军官,他们展现出非凡的自制力,即便内心悲痛欲绝,也强忍泪水,继续履行职责,彰显了军人的坚韧与荣耀。
在紧张的氛围中,源田悄然靠近摄影师牧岛坐下,后者面容憔悴,身旁散落着丢失的相机与胶片残骸,唯有生命得以保全。源田以低沉的声音叹息:“若‘翔鹤’与‘瑞鹤’在此,战局或许不致如此黯淡。”此言一出,牧岛面露惊愕,迅即环顾四周,生怕引起南云或草鹿等人的注意,尤其是源田——作为日本海军的希望之光,竟不慎泄露了“惨败”的暗语。
森田海军大佐以沉稳的语调介入,其言不怒自威:“此役之果,或将铸就日本命运之转折。”此言如同重锤,令艇上众人纷纷抬头,却无人敢于接话,氛围更加凝重。
南云中将,银发斑白,仰头凝视昔日辉煌指挥的舰桥,随后缓缓垂下眼帘,仿佛每一道皱纹都承载着对逝去战友的哀思与祈祷。
渊田,以其标志性的小胡子和锐利的目光闻名,私下里被牧岛戏称为“微型希特勒”。此刻,他强撑病体,目光紧锁于熊熊燃烧的航空母舰之上,其壮志未酬的悲凉深深触动了牧岛:“日本海军的杰出飞行员,如今却如折翼之鹰,远离了他的空中王国。”
 
而在众人之中,草鹿以其深厚的禅宗信仰与贵族式的自律,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镇定。然而,即便如此,他也难以掩饰嘴角不经意的颤抖,显露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最终,救生艇缓缓靠近木村进海军少将的旗舰“长良号”,南云及其参谋团队迅速转移至舰桥之上。随着木村帅旗的降下,南云中将的帅旗随之升起,标志着“长良号”正式承担起第一航空舰队旗舰的重任,象征着新使命的开启。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