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毒士贾诩为何五易其主,还能位列三公,得以善终
读书笔记碎碎念
2024年11月25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11月11日)

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陈寿

前阵子看到一个关于贾诩的段子。“赤壁之战前夕,贾诩向曹操献计,把军中出现瘟疫的尸体用投石车抛向敌方阵营,曹操听后,此计甚毒且不人道乎,贾诩闻曰:可以伤天和,不可伤文和。”虽然说这是一个段子,但毒士的名号似乎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历史原文中,看一下真实的贾诩,他是如何成为一名“毒士”,又为何会五易其主,最后却还能位列三公得以善终的。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年少时无人识其才华,直到被汉阳名士阎忠器重,说他有着像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初出茅庐时,遇上叛乱,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贾诩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当地有名的边将段颎的外孙,逃过一劫,而同行的其他人却都惨死。经此一役,就初露“毒士”锋芒,开始了他褒贬不一的一生。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一、董卓阵营,一条毒计断送大汉四百年国运
贾诩的第一任主公是董卓的女婿牛辅。初平三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诛杀,牛辅身死,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恐慌不已,打算散伙回乡。本来汉室政权有望恢复生机,而就在此时,贾诩觉得现在王允要清算所有董卓同党,如果大家各自回乡,一个亭长就可以把自己抓回去了,为了自保,不如联合起来收编军队,反攻长安。而正是这一计导致长安城生灵涂炭,彻底断送了大汉朝四百年国运,也成就了贾诩“毒士”之名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
《后汉书・列传董卓列传》记载: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傕、汜、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二、李傕郭汜阵营,并非明主,为求自保迫不得已
在李傕、郭汜之乱后,贾诩意识到这两人并非明主,于是不接受封赏,选择离开,转投老乡段煨。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
 
三、段煨阵营,嫉贤妒能之辈,就小小的过渡一下
段煨对贾诩表面上虽然礼遇有加,但是实际上怕贾诩名望太盛,夺了他的军队。贾诩看出了段煨内心的猜忌,虽然现在表面上以礼相待,时间一长必定会加害于他。于是,贾诩再次做出了跳槽的决定,投奔了张绣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四、张绣阵营,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审时度势拿捏人心
在张绣麾下,贾诩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宛城之战
建安二年,曹操率军讨伐宛城的张绣,张绣率众投降。但曹操将张绣叔母占为己有,张绣恼恨,举兵攻击曹操大营。曹操战败退走,张绣亲自领兵就要追击,贾诩连忙劝阻,张绣不从,结果大败而归。贾诩又对张绣说,现在可以追了。张绣疑惑,但还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果然大胜而还。曹操的用兵完全被贾诩算的一清二楚,经此一役,尽显贾诩对战争形势的精准把握和过人的智谋。曹操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皆战死。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记载: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绣还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三国志・魏书・典韦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昂以建安二年正月,死于宛城。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人招揽张绣,张绣一想,他已经杀了典韦和曹昂,彻底得罪了曹操,而现在袁绍又比曹操强大,还主动派人前来招揽,就想答应袁绍。贾诩却一句话把袁绍的使者撵了出去,把张绣吓了一大跳。张绣赶紧问贾诩,你把袁绍的人赶走了,那我们怎么办,还能投靠谁。这个时候贾诩给出了让张绣更加震惊的结论——投奔曹操,并且独具慧眼的指出了投奔曹操的三大优势。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大义上处于优势;第二,袁绍人多势众,投奔他也不会被重视,还不如给曹操雪中送炭;第三,曹操想要成就霸业就必然要向世人展示其宽宏大度,一定会放弃私人恩怨。这里也不得不佩服张绣,对贾诩真的是言听计从,就这么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归顺了曹操。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是后,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图片

五、曹操阵营,一语解袁绍之围,一计破超遂联盟,一言定太子之位
进入曹操阵营后,贾诩站上了真正属于他的舞台,卓越的军事天赋终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袁绍在官渡围困曹操,曹操兵粮耗尽之时,精确指出曹操全方面碾压袁绍,只要全军出击就可以大破袁绍,曹操信心大增,合并出击,果然大破袁绍。
待到和马超、韩遂联盟作战时,祭出一招离间计,离间了两家的联盟,让他们互相猜忌,大破敌军
甚至是在历代帝王都头疼,而朝臣们又讳莫如深的继承人问题上,贾诩也是一语定乾坤,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让曹操恍然大悟,也奠定了曹丕的世子之位。然而毕竟是站在了曹丕阵营,为了避嫌,贾诩在家闭门自守,不与人私下结交,直至曹丕即位。
而在曹丕即位之后,贾诩被封为三公之一的太尉,进爵为魏寿乡侯,在曹魏政权的政治高层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得以安享晚年,直至七十七岁去世,谥号为肃侯。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三国志・魏书・马超传》记载: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好了,讲完了故事,到了最后评价的部分,有点畏手畏脚了,作为从没在互联网发声的人,虽然上次的评论不多,但也算是有点小小的见识到了人言可畏。不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还是会大胆的讲出我的想法的,尽量中肯,但会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喜欢和偏见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他是一个擅用“毒计”的毒士,而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假扮段颎的外孙逃过一命,当时他只能自保,总不能说所有人都是段颎的外孙吧。而怂恿李傕、郭汜反击长安,也不过是为求自保,在长安城烧杀掳掠的不是他,他难道就会算到反击长安就会生灵涂炭?不过如果让我给贾诩这方面一句评语的话,也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更适合贾诩。至于后来在张绣和曹操阵营的计策,那只能说兵不厌诈,怎么能说是毒计呢。
然后说五易其主,有说他不仁不义的,前几个都非明主,难道还要愚忠么。至于张绣之死,这怎么算也轮不到贾诩背锅,且不说张绣是不是自杀的,就算不是,也不是贾诩说要杀他,而如果是按张绣原计划投靠袁绍说不定早在灭袁战斗中就被杀了。相反的,在遇到昏庸无能的领导时能够做到良禽择木而栖,又能够带着张绣安全的投靠到曹操阵营,贾诩在择主方面已经做出了最佳选择,不然历史上早赐他一个五姓家奴了。
最后就是夸奖的部分了,贾诩谋略出众,算无遗策,但凡主公听他的,都为主公带来了胜利,而没听他的那几次,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这里更加证明了,他只是个出谋划策的,不是决策者,责任是决策者背的,不是出谋划策者背的。而作为一个谋士,贾诩深谙处世之道,懂得审时度势,能够及时准确的跳槽,甚至是带着领导跳槽,为人低调懂得收敛锋芒,看透人性,看穿敌人也看穿队友最重要的一点,贾诩的选择往往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天下大势的走向,最终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不仅得以善终还能位列三公,这样的结局,纵观整个历史也是没有几个谋士可以企及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