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为何朱元璋子孙的名字几乎全是生僻字?
文交联合
2024年11月27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11月12日)

 
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象征。
说起古人的名字,得先说点这方面的一些小常识。
有地位有文化的家庭,才会认真给孩子取名字,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虽都贵为开国皇帝,却都出生底层,有名而无字。朱元璋这个名字是在他发迹之后才取的,意为诛灭元朝的玉器,原名惨不忍睹,叫朱重八,他爹最敷衍:朱五四,爷爷更简单:朱初一。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很多孩子六七岁入学启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了古人的取名原则。当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贵为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说,取名选字有“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申繻还做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以名生为信: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例如唐叔虞初生,手掌有字似“虞”,所以叫“虞”。

以德命为义:用祥瑞的字来命名。如周文王“昌”,武王“发”。

以类命为象: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孔子头顶像尼丘,所以命名为“丘”。

取于物为假: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

取于父为类: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如鲁庄公与鲁桓公所生之日相同,所以叫“同”。

其次,名字的出处,古代是有等级观念的,通常按照“经///集”的顺序排列,“经”的地位最高,比如《诗经》《周易》《左传》《礼记》。别看我们今天觉得孔孟的地位很高,但《论语》和《孟子》都属于“子”,它们要想赶上经的地位,那已经是宋朝时候的事儿了。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时,他的儿子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就来自于《左传》“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如果取自《论语》,那女皇会发脾气的哦。

不过,除了找本子取名,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取名字的独特喜好和风尚。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之”字,这也代表了其时的取名喜好。“之”字在当时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这似是当时精英阶层的标志,显得体面。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