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深度好文:苏联亡于勃列日涅夫吗?
猫视青年
2025年1月16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月11日)

苏联亡于勃列日涅夫,

因为经济改革失败,
还是军事霸权主义,
拖垮苏联国家财政.
(一)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上台后,柯西金出任苏联总理,主导实行新经济改革,核心在于减少中央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物质刺激作用,本质上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有限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辅助管理经济。
其中最关键扩大企业自主权,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赋予企业支配流动资金权力,其二是扩大企业设备大修折旧提留权力,其三是建立企业自行处置发展基金,其四是实行接近市场的完全经济核算.
因为柯西金新经济体制改革,苏联短期工业生产效果明显提高,其中1966年实行新经济体制704家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额都比全行业提高3个百分点,利润率则高出一倍,苏联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1970完成度好于以往五年计划。
然而进入70年代后,苏联粗放型经济发展达到瓶颈,一方面是劳动力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势能也日趋减弱,其中基建投资增长率从50年代13.6%,下降到70年代8.3%,另一方面是苏联易开采资源日渐枯竭,资源开采基地不断东移和北移,运输条件恶化,开采费用提高,双向推动苏联经济增长逐年下滑.
由此柯西金就在1976年制定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十五计划,要求沿着集约化路径,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特别强调科技作用,提出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强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改进国民经济一切环节工作质量。
遗憾的是,柯西金经济体制改革,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小修小补,一方面是企业奖励基金和当年工资基金相连,为了做大奖励基金总盘,企业经理们想尽办法提高工资基金,最好办法就是维持员工总数不变,尤其是企业奖金超过80%分配给管理技术人员,他们又不想背上裁员恶名,就更不想节约劳动力,从而造成从业人员膨胀.
另一方面是企业获得经营自主性,但利润依然来自国家计划,企业只有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才能得到更多奖金,所以他们就利用得到自主性,有意隐瞒生产能力,压低计划产量,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则谎报成本以抬高产品价格,破坏合同纪律以次充好,还有为了逃避风险,则回避革新甘愿使用老设备生产老产品。
由此柯西金虽然提出集约化发展,让苏联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数量占到世界25%,稳居世界第一位,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也仅次于美国,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但是苏联企业却没有利用科技成果革新积极性,因为企业只要完成计划指标,就不愁没有奖金和发不出工资,至于产品是否符合科技进步和满足用户需求,那是上级主管部门事情.
相反如果企业革新开发新产品,不仅要承担失败风险,同时即便成功多获得一些奖金,下年上级就会拔高计划任务,让企业处于更紧张状态,由此如果不是上级命令革新,并提供优厚革新资金,企业一般都不主动革新,但是控制计划制定上级又不想做事,力求将工作难度降到最低。
这就是苏联计划经济一种怪圈,斯大林时期推行集体农庄,赫鲁晓夫时期则将集体农庄升级为国营农场,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建立起世界一流城乡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国营农场职工和城市工厂职工一样待遇,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享有退休养老制度,缩短劳动时间,基本实现全民就业,按照勃列日涅夫理论说法,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距离共产主义社会不远了。
但实际上国营农场依旧面临着城市企业一样问题,那就是国营农产职工只要完成生产计划,就有工资拿,至于他们生产粮食由拖拉机收割后交去哪里,完全和他们无关,他们也懒得问,同时苏联农业长期高消耗低产出,1964年到1985年,集体农场每吨谷物成本,由40卢布提升到94卢布,国营农场则从50卢布提升到113卢布,也完全和他们无关,更不会去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更可怕是苏联计划经济不断提升生产资料国有化水平,工业合作社升级为国有企业,集体农庄升级为国营农场,培育出庞大特权阶层,他们想控制一切,包括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却希望尽可能少事务,直白说就是希望拥有更多,做更少事情,他们将盈利企业从人民手中转移到国家,以填补国家财政窟窿,却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
当柯西金新经济体制改革,不可避免要将一部分实际权力,转移到行政技术官僚手中时,苏联特权阶级就中断改革,他们不会给技术官僚和地方企业任何实权,尤其勃列日涅夫通过掌控克格勃、内务部和军队镇压机关,就提拔自己亲信插手政府事务,尤其是在1970年打破先例签署第九个五年计划,柯西金实际上已失去总理实权。
同时柯西金也放弃了改革理想,转向全面服从勃列日涅夫,而后者早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就改变了支持改革态度,到1971年就不再谈改革了,并把苏联经济发展工作总结为两条,一个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个是坚持集中计划经济核心,从而将苏联经济推向毁灭。
因为勃列日涅夫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堪称斯大林计划经济加强版,压制了苏联技术革新,导致苏联错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到70年代末苏联生产每单位工业产值,消耗电力比美国多20%,用钢量多90%,石油用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生产每单位农业产值,化肥用量比美国多40%,拖拉机用量多160%,所需投资多400%。
同时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大田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畜牧业作业机械化水平则超过70%,苏联拖拉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苏联农业劳动力占比,只从25%降至20%,比欧美3%-10%高得多,还有苏联进口粮食不断增加,到70年代末每年进口达到3000多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二战前农产品出口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粮食进口国.
由此苏联经济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翻番,其中苏联国民收入从美国62%攀升到67%,工业产值则从65%提升到80%,推动苏联国家职工平均工资从96卢布,提升到172卢布,人均居住面积则从10平方米,提升到13平方米,但农业产值却只提升50%,并且从1979年开始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轻工食品行业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店抢面包现象.
(二)军事霸权
这是勃列日涅夫孜孜以求东西,却是苏联走向解体催化剂,根源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投入大量地质勘探费用,寻找石油黄金白银钻石等原材料换取外汇,进口重工业所需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优先发展机械加工,至于能源、钢铁和有色慢慢跟上,在这三者发展不成熟前,可以通过进口特钢方式,加快机械制造和军工生产步伐。
斯大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力发展没有能源冶金配合机械制造业,用于生产飞机大炮坦克机关枪,甚至苏联国家金属储备和工厂生产出来金属,都要优先保障机械制造行业,从而保障军工行业,其他行业原则上不允许用金属材料。
同时实行战时生产管理,工厂农民经过短暂培训后,就变成军工厂职工,原来八小时工作制度,变成十二小时工作制度,原来五天工作制度,变成七天工作制度,再通过学习美国流水性作业,还有发挥社会主义独有劳动竞赛,就让苏联军工产能到1945变成德国四倍,由此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基础.
然而斯大林计划经济存在短板,那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再到重工业里面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失调,导致苏联机械制造生产能力惊人,但冶金工业跟不上,所以产品质量不如德国,如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和T34坦克,在德国人看来就是垃圾,但这种垃圾多了,也能形成钢铁洪流,冲垮德国防线.
此外苏联看到自己军工质量落后,想到解决办法是精度不够,就用威力来凑,直白说生产75毫米口径火炮不行,就直接上105、125和155口径的重炮,后期更是制造出203毫米重炮,甚至停止军舰制造,把用发展海军的钱,转向超常规发展陆军,这才有了1945攻入柏林,让整个欧洲都感到颤抖.
不过斯大林却看到问题所在,二战后四五计划就投入超过一半资金,用于重建乌克兰冶金工业区,让苏联高精尖机床增长11倍,完成军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就是为此后若干个五年计划铺路,重头戏就是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和交通设施均衡发展,克服经济发展中严重失调的机械制造工业.
此后赫鲁晓夫上台后,延续斯大林规划路径,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夯实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基础,另一方面立足于打全面核战争,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和战略火箭军,用先进武器装备取代人的作用,削减常规武装力量,以减少军工变态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然而赫鲁晓夫大规模裁军,却得罪苏联军方,他们联合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也投桃报李,还亲自出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不允许其他政治局委员和财政部长插手,全力支持苏联国防军备竞赛,以实现赶超美国目标.
勃列日涅夫将80%以上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将斯大林计划经济强化到变态程度,不仅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超过美国1054枚,甚至将苏联海军由近海防御部队,扩建为一只拥有远洋作战能力武装力量,实现了历代沙皇海上称霸梦想。
同时将赫鲁晓夫三和外交理论,升级为有限主权论,不仅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马首是瞻,同时还粗暴要求他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稍有违抗就动用军事手段干涉,其中1968年一锅端掉捷克斯洛伐克领导层,引起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不满,还有1969年侵犯我国珍宝岛,挑起中苏长达十年对抗,百万苏军陈列我们北部边疆,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然后打着民族解放运动旗号,援助第三世界进行反帝反殖斗争,全球出击抢夺西方国家势力范围,首先建立盟约关系网,通过给盟约国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派遣苏联军事顾问控制盟约国,其次扶持代理人战争,通过训练代理人军队,武装干涉他国内政,再者加强经济渗透,通过经济军事援助,获得全球战略地区机场港口使用权,并且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目标就是打击削弱压倒对手美国.
我们知道军事称霸非常烧钱,但前面提到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压制技术创新,让苏联工农增速从70年代开始就逐年降低,尤其是农业产值下降严重,让苏联从农产品出口国,变成世界上最大粮食进口国,进而压制轻工业消费品生产,已经不能再支撑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还要消耗苏联外汇购买粮食。
于是留给勃列日涅夫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寻找石油黄金白银钻石等原材料换取外汇,而且他比斯大林幸运,那就是赶上70年代中东危机下石油价格暴涨,所以勃列日涅夫经济建设就以石油勘探采掘为中心,并且随着西伯利亚苏尔古特等大油田发现,还有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即贝阿铁路通车,苏联石油源源不断运到国际市场,赚到大量财富,可以进口大量粮食和轻工业品。
由此苏联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更加不愿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也让勃列日涅夫有着大把钱,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但这种过度依赖石油资源出口赚外汇,用于改善国内人民生活,还有大手笔军备竞赛,注定并不长远,而且很快就被美国卡住命运咽喉。
因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多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需要花费大笔外汇购买粮食,还有苏联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但汽车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老百姓家中电视机爆炸经常发生,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都是勃列日涅夫没有纠正斯大林计划经济轻重工业失衡,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变态发展军事工业后果。
由此当美国里根总统1981年上台后,一方面通过联合沙特等中东国家,推动石油价格暴跌,重创苏联外汇收入,另一方面挑起星球大战,刺激苏联发展高成本太空武器,加快消耗苏联外汇储备,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财政就走向崩溃境地,不得不向西方国家求助美元贷款,但后者却以美元贷款为诱饵,要求苏联政治改革,但直到苏联解体,所谓美元贷款都没有兑现.
(三)历史反思
苏联解体本质上是国家财政崩溃,根源在苏联特权阶级不断提升生产资料国有化水平,其中工业合作社升级为国有企业,集体农庄升级为国营农场,他们想拥有更多,甚至想控制一切,却不断降低工作强度,甚至根本不想做事,也不想对任何人负责.
同时企业管理层没有革新技术积极性,因为只要完成计划,就不会没有奖金和发不出工资,同时为了能分到更多奖金,不惜企业冗员,甚至降低生产效率,因为那样能拉低生产计划指标,而一线工人则因为超过80%奖金都被管理技术层拿走,失去工作积极性.
由此苏联全体国民都陷入一种躺平状态,压制苏联技术革新,错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导致苏联工农业发展越来越落后,尤其是苏联占有全世界最多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拖累轻工业消费品生产,需要大量外汇购买粮食和轻工业消费品,到石油创汇重创没钱后,就出现苏联商店抢面包奇怪现象.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无法支撑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但勃列日涅夫却比斯大林还要疯狂,将80%以上工业投资,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高成本却多而不精洲际导弹,甚至发展远洋海军,后来又发展太空武器,还四处出击侵略他国,建立遍布全球海外军事基地,以追求华而不实军事霸权,但如此庞大烧钱速度,就靠石油创汇一条路。
由此美国里根总统就卡住苏联咽喉,通过石油降价,重创苏联外汇收入,引爆苏联经济危机,不仅没有钱再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抢夺美国世界霸权,同时没有钱进口农产品和轻工业消费品,推动苏联国内通货膨胀,干崩苏联国家财政,进而导致苏联解体.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