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7日)由于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为重要的战场,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为上千万苏联红军战士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的苏联工业的发展过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那场战争。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不但没有如人民所愿实现和平,反而陷入更为惨烈的内战,一直到1922年方才实现和平。从1914年一直持续到1922年的战争使苏联元气大伤,此后由于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但工业水平到1928年才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
奇怪的是从1928年至1932年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突飞猛进,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高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了。这个发展速度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这一方面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
席卷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各国的工业,美国工业下降了55.6%,德国下降了40.6%,法国下降了36.2%,英国下降了23.8%。许多工厂成为“机器的坟墓”,不但工人失业,即使是专家和工程师也丢掉了饭碗。在主要的大国中只有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主要原因是它的经济状况本来就很差,没有什么可以跌落的,而且苏联一直被封锁,和外界很少有经济往来。
事实上苏联是经济危机的受益者,受益程度之大很难作出准确的评估,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就没有苏联如此之快的工业化。整个苏联的工业化就是在西方经济危机期间完成的,这二者之间之所以重合绝不是偶然的。
因为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之间都高筑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工业,这就使国际贸易额急剧下降。每个国家都在鼓励出口而遏制进口,只有一个国家敞开胸怀大量进口几乎是所有的机器设备及技术,并且还高薪聘请各类专家和工程师帮助建设大型工厂、培训技术人员,1932年这个国家仅仅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类外国专家就约有6800人,这个国家就是苏联。“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在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利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快速实现了自己的工业化。苏联的胃口之大连美国人都感到吃惊,往往是整条生产线、整座工厂被拆解装船运往苏联,然后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安装调试。苏联不但要美国公司代为设计建造整座工厂,还要设计建造与其配套的工厂,“由于这些工厂是在一个仍不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建造起来的,所以在它们周围组成了一个包括原材料供应厂和备件厂的完整体系”。也就是说,苏联要的不是单个工厂,而是整个生产体系。
为此,苏联与美国最负盛名的工业建筑商卡恩公司签订了总额20亿美元的合同,这个合同包含了苏联在第一个及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规划的工业发展目标。这个订单额是卡恩公司1903年开业以来直到1939年在美国国内营业额的两倍半,“也许从来没有一个公司接受过对它灵活性、速度以及竞争能力的如此严重的考验。它不但要设计工厂,还要为它选择和订购设备、安排工艺流程,为它准备所有工具家什,并把整个工厂发运出去”。卡恩公司的工程师斯克林杰则直接出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建筑委员会的主席。他这样描述卡恩公司在苏联的作用,“艾伯特·卡恩小组被委托管理、教育和设计所有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康恩(卡恩)公司在美国建造过鲁日河福特工厂、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帕卡德公司的工厂和其他一些大工厂。康恩(卡恩)集团承包了苏联国家计委那时计划建立的所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工厂的设计和施工任务”。
苏联的整个汽车工业体系都是美国人帮助建设的,从图纸设计到全套的机器设备以及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等。其中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是由美国的布兰特公司在1933年援助建设的,其最出名的产品是吉斯-150载重卡车,直接仿制美国万国公司的KR11型中型卡车,之所以不能说是复制是因为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吉斯-150比KR11要简化一些。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助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带来了吉斯-150的全套图纸及所有的机器设备,然后著名的“解放”牌卡车就诞生了。另一个新中国著名的卡车品牌“跃进”则来自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的嘎斯-51。高尔基汽车厂由福特公司在1929年援助建设,其最著名的产品嘎斯-51直接仿制美国斯蒂庞克公司的US6。
卡车是实现军队机动化最重要的装备。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和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卡车不但帮助苏联红军提高了机动性,而且极大解决了红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嘎斯-51还直接成为“喀秋莎”火箭炮及各类大型火炮的牵引平台,这一切都极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如果没有这些卡车很难想象苏联会有能力发动上百万人的大规模攻势。
拖拉机和坦克的底盘相近,在战时拖拉机工厂可以迅速转产为坦克制造厂,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苏联的拖拉机工业。1930年夏季苏联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这座工厂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它世界第一的产能,而是在残酷的斯大林格勒巷战期间,英勇的工人驾驶着刚刚下线的坦克冲向德军,这一英雄事迹被苏联广泛宣传以至于对二战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这座工厂。但是这座工厂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呢?完全是由美国建设的。其总体设计在美国完成,机器设备全部在美国生产,随后装船运往苏联,然后在570名美国专家和50名德国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安装调试,其拖拉机产品则直接仿制美国型号,但它最出名的产品却是T34型坦克。“所以在构思、设计、建设、设备以及操作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都是美国式的,除了自称的‘社会主义的进展’的招牌外,可以不费力地将它置于芝加哥郊外也是说得过去的”。
就连当时的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设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美国专家的工作……不仅是咨询,而是对于整个建设及有关的各种操作进行了实际的监督。指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此后苏联再也闭口不提美国人在其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另外一个大型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建设模式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基本相同,其建设总工程师美国人斯沃简还因此获得列宁勋章。这家工厂即使是在建成投产后仍有25名美国人担任关键技术岗位的管理工作。当然了,其产品还是直接仿制美国型号。后来新中国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即现在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其生产图纸即由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全套提供。
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参与,苏联自力更生建设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就是个失败的典型。墙壁的设计强度不够高,以至于无法安装吊车;冲压设备设计有误,生产的产品有“皱褶”;从德国进口的锅炉没有人会安装……一系列的错误和无能导致这家大型拖拉机厂在建成一年半后还无法生产出一台合格产品,虽然“实际上厂中所有的工作母机和生产设备都是质量最佳,并且是当时最现代化的美国、英国或德国制造的……”
最后苏联不得不请来指导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设的美国专家卡尔德才算解决了难题,其所有的产品还是仿制美国的。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因体现其管理方式的“马钢宪法”而闻名中国,但它其实是印第安纳州美国钢铁公司名下格里钢厂的翻版;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是另一个巨无霸,它是一个企业联合体,能够把原材料最终加工成重型设备,其机器设备大部分来自德国、美国和英国;苏联的飞机设计、制造也大量采用了西方的技术。
客观地说,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机器设备、技术及专家帮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不但是与军事相关的行业,而且是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工业门类:从有色金属到钢铁工业,从石油工业到化学行业,从机械制造到电气设备的制造,从拖拉机到汽车,从铁路系统到船舶制造……
苏联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有能力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建设了很多大型甚至是巨型的企业。这些企业除少数是在沙俄原有基础上扩建而来,其余全都是平地而起,“这里我们还涉及一个不是工业的而是精神的因素:俄国人对贪大求全的爱好。由于他们在政治上的炫耀欲,这种爱好已被苏联人欣然接受并发扬光大了。凡是造什么东西,就一定得比世界上与之竞争的产品更大更强——尽管其性能有时反而相形见绌”。很多企业其实都是企业联合体,原材料进去之后出厂的直接就是最终产品。但苏联缺乏这样巨型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之官僚主义成风,导致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产能。不但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苏联甚至连熟练工人都缺乏,以至于不得不把进口而来的最先进的工艺流程进行降级,改造为尽可能少地进行精密加工,以适应苏联工人比较低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结果就是苏联的工业品几乎全部都以“傻大粗笨”而闻名。
苏联在短短的十年内就建设了如此之多的大型企业,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哪里来的钱呢?设计图纸、专利技术、机器设备、厂房建设、交通运输、外国专家等,除了征地拆迁外没有一个是不要钱的,苏联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
“从哪里得到大规模建设的资金呢?当时我们只能依靠国内资金搞工业化。外债是很需要的,但西方帝国主义者只有在有损于苏联国家主权的条件下才肯同意提供贷款。苏联没有成为,而且也不可能成为供许多西方国家攫取本国工业化所必需资源的殖民地。然而我们找到了足够基本建设投资需要的国内资金来源。由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我们能够为了工业化事业而利用那些革命前作为营业收入、银行借贷利息等使国内外资本家发财的资金,即我国工业和内外贸易的利润。同工业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农民阶级也以自己的资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极重要的帮助。”
这段话表达得非常晦涩,但却非常重要,所以很有必要进行逐句解读。“外债是很需要的,但西方帝国主义者只有在有损于苏联国家主权的条件下才肯同意提供贷款”,苏联人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在十多年前才骄傲地宣布废除所有的外债。
“然而我们找到了足够基本建设投资需要的国内资金来源。”没有办法,借不到外债只好从国内打主意了。
“由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我们能够为了工业化事业而利用那些革命前作为营业收入、银行借贷利息等使国内外资本家发财的资金,即我国工业和内外贸易的利润。”当时的苏联还是农业国,工业和内外贸易的利润实际上并不多。
最后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却是最最重要的,“同工业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农民阶级也以自己的资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极重要的帮助”。农民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最主要的资金。
“必须扩大粮食出口以作为购买工业设备的外汇积累手段……”。
苏联是怎么从农民身上弄出钱来作为工业化的资金的呢?那就是农业集体化。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28年,苏联决定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这当然不是巧合。“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是一项由国家来规划的努力,其募集资金的方法,则是将农场‘集体化’,意味着这些农场的产品属于国家,因此,政府能够更名正言顺地拿去外销”。集体化要求所有的农民把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无偿交给集体农庄,贫下中农本来就没有什么生产资料,所以基本是顺从的态度。但这却遭到富农的坚决抵制,斯大林采取强硬手段,把数百万富农或枪毙或流放到西伯利亚,终于成功地使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实行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就可以指令集体农庄按照政府的需要进行农业生产而不必顾及农民的意愿。苏联政府强令集体农庄种植国际市场所需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随后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集体农庄购买农产品然后出口换取外汇作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成功地使苏联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为了筹集工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苏联加紧了对粮食的征收,尤其是对素有“欧洲的面包篮”之称的乌克兰的粮食征收更为严厉,1932年“斯大林下令,即使只保留一穗小麦不交给国家,也将处以死刑或10年监禁”。如此严厉的粮食征收政策导致1933年数百万乌克兰人被活活饿死,成为乌克兰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但就在乌克兰大饥荒的前一年,即1932年苏联却出口了520万吨粮食,换来了4.45亿卢布的外汇。面对这场人为制造的大饥荒一位苏联高级官员却说:“饥荒夺走了好几百万条人命,但集体农场制度会在此延续下去。我们打赢了这场仗!”客观地说,苏联的工业化是以人为代价的工业化,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工业化,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为代价的工业化。这样的工业化完全是出自国家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意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苏联人民尤其是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却没有从工业化中得到什么好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生活极为困苦。
农业集体化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最积极的富农阶层的肉体消灭使苏联农业长期徘徊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一直到1935年的产量仍未达到1913年的水平。虽然斯大林以极为残酷的手段可以从农民手中弄出大量的粮食,但其继任的各位领导人却再也无力维持这种完全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搜刮手段了。从此农业成为苏联的心病,无论如何产量就是上不去,集体农庄的农民出工不出力,领导贪污腐败、庄员偷奸耍滑,反正就是没人好好干活儿,粮食产量自然一路下滑,以至于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不得不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大量进口小麦。而到了1975年苏联竟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苏联的农业收成直接关系到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涨落,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而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粮进口国,超出其他国家许多——尽管在20世纪初,它曾经是世界最大的谷粮出口国。它必须签下购买谷物的长期合约,保证每年向美国购买900万吨,向加拿大购买500万吨,并向阿根廷购买400万吨谷物。为了支付这些款项,苏联求助于国外贷款,并动用强势货币储备金和黄金储备(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头)”。苏联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粮食,这也是导致苏联崩溃的一个原因。一个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苏联政治笑话最辛辣地讽刺了苏联工业和农业的巨大反差:
一个苏联官员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美国代表团宣布:“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每个苏联家庭都将拥有一架飞机!”
美国代表大吃一惊:“有这个必要吗?”
苏联官员目光中透露出坚毅:“当然有了!比如说你住在莫斯科,但居住在列宁格勒的表兄打电话来说他那里开始供应鸡蛋`了,你就可以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了啊!”
苏联在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内重点发展的全是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则完全被忽视。这一畸形的发展模式后来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因冷战进一步被强化,这是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就是苏联的卫星上天,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数十次,但就是解决不了人民的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人民始终生活在匮乏中,凡是日用品,从肥皂到服装,再到彩电、冰箱没有不缺的,国营商店门口等候购物的长队也成为莫斯科的一道风景。苏联的轻工业品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彩电以屡屡爆炸而闻名,以至于记者气愤地说这样的彩电应该给敌人看。冰箱质量据说还不错,但就是声音稍微有些大,像是拖拉机。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