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26日)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导致清朝开始衰败、日本开始崛起的一个重要事件;甲午战争是清朝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是日本为了和清朝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而发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里面有三个重要角色:日本、清朝和朝鲜,当然还有俄国和英国在亚洲的势力。
日本1853年发生了“黑船来航”事件,“黑船来航”是指美国的佩里舰队到日本“闯关”,要和日本签通商条约,美国在四艘军舰的武力撑腰下,明目张胆的放话:要是你不跟我签,我就打你。
日本当时的德川幕府当时跟清朝一样,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只开了一个港口长崎,(当时中国唯一开关的港口是广州)德川幕府虽然闭关锁国,但是消息的来源并不闭塞,他们获得海外信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荷兰的商人,一个是清朝的商人;日本当时的政策是:只允许清朝商人和荷兰商人跟日本进行贸易,但是荷兰的商船和清朝的商船在进入日本海关的时候,必须向日本海关提供一份信息,荷兰商人提供的是《荷兰别段风情说》,清朝商人提供的是《唐人风说书》,他们提供的信息基本是“世界上和清朝当时都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所以1840-1842年清朝发生的鸦片战争,日本很早就已经获得了战争的相关信息:一向被认为国力强大的清朝,居然在鸦片战争里被西方国家打得一败涂地,这令日本的幕府十分震惊,所以当佩里将军带着美国的舰队来日本“闯关”的时候,日本并没有直接火力打击;要知道,日本幕府以前的锁国政策是非常强硬的,在1825年的时候幕府曾经下发过一个命令叫“无二念打拂令”,就是除了清朝和荷兰的船只之外,只要外国的船只接近日本沿海,立刻开炮驱逐;但是在1842年,也就是日本知道了清朝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日本的锁国政策就柔和了许多,幕府发布了一个新命令,允许给外国的船只提供燃料、食品和水,但是提供之后,要让外国的船只尽快地离开日本,以防无端挑起战争。
所以,当1853年美国舰队来日本“闯关”的时候,日本并没有直接开炮,而是冷静的避免战争;在拖延了一年之后,1854年日本幕府和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1858年又签订了《美日友好通商条约》,之后日本正式打开了国门,条约的内容基本跟清朝跟西方国家签的差不多,比如说自由通商、固定关税、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跟美国签署了这些条约之后,俄国、英国、法国、荷兰都先后跟日本签署了通商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引起了日本民间很大的不满,日本民间组织了各种抗议活动,严重冲击了幕府的统治,日本幕府当时的保守派居多,他们认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被受欺辱,幕府的当政者简直就是在卖国;他们认为只有推翻幕府统治,把列强驱逐出去,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日本才能恢复往日的和平。
于是,日本民间发起了“尊王攘夷”运动,“尊王”就是倒幕,推翻幕府统治,恢复天皇的权力,以拥护天皇的名义打倒幕府;“攘夷”就是赶走洋人,拒绝跟洋人贸易;在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很多藩国都跟洋人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尤其是了长州藩;长州藩的伊藤博文当时是一名爱国愤青,跟洋人势不两立,在伊藤博文的领导下,长州藩多次对通过下关海峡的外国船只开炮,于是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等四个国家组成了联合舰队,对长州藩进行征讨,联合舰队迅速攻陷了长州藩的炮台,在强大的火力面前,长州藩求和、赔款,1863年长州藩的藩主派遣伊藤博文等远赴英国留学。
伊藤博文到了英国之后,亲眼见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和文明,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伊藤博文认识到:“攘夷”是不可行的,日本必须开关,向西方学习;当时日本国内有一大批像伊藤博文这样思想转变的青年,他们在各地举行演讲、游行,呼吁应该向西方学习,集中国力,推倒幕府,恢复王政;当时日本势力最强的两个藩是长州藩和萨摩藩;这时,影响日本近代最重要的伟大人物--坂本龙马正式登台了,他提出了“萨长联盟”的设想,并最终促成了这个联盟,在“萨长联盟”的推动下,“倒幕派”最后胜利。
“倒幕派”的胜利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大政奉还”阶段,一个是“戊辰战争”阶段;1867年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个将军德川庆喜宣布:辞去将军的职位,把权力还给天皇;这就是“大政奉还”,1868年发生的“戊辰战争”是维新政府军队跟幕府军队进行的战争,结果是幕府军队一败涂地,从此之后德川幕府完全退出了政坛,日本开启了明治政府执政的时期。
1869年明治天皇把首都从京都迁到了东京,当时日本有200多个藩国,(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纷乱的形势,坂本龙马提出了维新改革的思路,他第一个提出了“日本国”的概念:日本必须结束藩国割据的状态,完成统一,才能建立现代化国家;明治政府在坂本龙马的策划下,开始“废藩置县”,削除各个藩国的权力,手段比较柔和的采取收买的方式,就是用收买的方式使藩国向中央政府交出领主的所有权,也叫“版籍奉还”,各藩的大名从此不再世袭,原先的藩主改名为“藩知事”,允许他们保留以前领地收入的10%,其余部分上交中央政府,与此同时,各藩的所有开支和债务都由中央政府承担。我们知道,当时的日本社会结构士、农、工、商跟清朝有点类似,而基本政治制度都是照抄清朝的,(有两个制度日本没有照抄,就是科举制度和太监制度)中央政府收回了藩主的财政权之后,原先由藩主供养的武士阶层改由中央政府供养,面对这么大一笔供养开支,中央政府开始削减武士的薪俸,同时开始废除武士的特权,中央政府发布“散发脱刀令”,命令武士不得配刀;“脱刀令”严重伤害了武士阶层的尊严,再加上薪俸的减少,武士阶层纷纷发动叛乱,这时日本历史上另一个伟大人物开始登场,他叫西乡隆盛,为了解决下级武士的问题,他提出了“征韩论”。
在日本近代的历史上,有著名的“维新三杰”,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征韩论”的设想是通过侵略朝鲜,让下级武士去开创新的领地,在新的领地获得特权和资源,“征韩论”遭到了日本“岩仓使团”的坚决反对。
岩仓使团是日本明治政府1871年派出留洋学习的日本青年才俊,成员有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在为时21个月的考察中,所有成员切实体验到了西方的发达,每个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来在伊藤博文的日记里看到了他当时的感受是“始惊、次醉、终狂”;这些青年回国后,绝大部分进入了明治政府的管理层,他们给明治维新政府确定了改革的12字方针: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这12个字日后成为了明治政府大力推行的国策。
岩仓使团成员坚决反对“征韩论”,他们认为日本首先要进行国内改革,如果现在就侵略朝鲜,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战争,这会极大的影响国内的发展,经过数次的讨论和博弈,最后“征韩”派被强行解散,西乡隆盛辞去了所有的官职,回家养老。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引发了“牡丹社事件”,这是明治政府第一次对外出兵;从地缘上看,日本是一个岛国,要想发展必须得登上大陆,它要想登上大陆,只有两个跳板:一个跳板是朝鲜,通过朝鲜半岛再进入到清朝的辽东半岛,另外一个跳板是台湾,通过台湾进入到华南、进入到南亚。既然进攻朝鲜担心会打成持久战,那么侵略台湾就要容易的多了,于是开始武力入侵台湾,结果是清朝出手相救,双方打成了对峙,英国公使居中调停,最后双方讲和,日本退兵,清朝象征性的给了日本50两抚恤金。这次侵略台湾并没有使日本国内的武士问题得到解决。1877年,日本国内爆发了“西南战争”,武士的叛乱达到了高峰;叛军的首领是西乡隆盛,他带领萨摩藩的军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阶层,共3万多人,一路挥师北上,在6万政府军的大力清剿下,叛军落败,西乡隆盛自杀”。“西南战争”是日本的最后一次内战,明治政府也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地位,日本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和过程。
明治维新确定的国策之一就是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工业,日本发展工业的模式跟清朝的洋务运动一样,都是由官府出资来办企业,官府出资来经营,是妥妥的国有企业,但是在办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样不行,官办企业完全不能盈利,所以从1881年开始,政府除了军工产业之外,把其它所有的官办企业都出售给了民间,做了一个“国退民进”的动作,其后市场迅速被激活,日本的私人企业得以高速发展;在1884年到1890年期间,日本的各种公司从702家增加到了3092家也,日本的民营企业家也迅速崛起,像涩泽荣一(日本资本主义之父)、岩崎弥太郎等超这些级企业家,就是在这段时间发展起来的;他们大肆收购亏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盈利的企业,同时兴建了大量的新工厂,日本的工业发展逐渐的走入了快车道;在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还是原材料的出口国,日本的工业产品也几乎都靠进口,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日本的对外贸易情况就完全颠倒过来了,日本大量的进口原材料,并且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到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已经跻身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明治维新确定的国策之二就是富国强兵:日本的富国强兵政策跟清朝有很大的不同,清朝的洋务运动也是大量的发展军工产业,造枪、造炮、造船,但是清朝强兵的目的是为了自保,是为了不被西方侵略,而日本的强兵,是为了扩大“利益线”,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1890年是11月29号,在日本第一届帝国会议上,首相山县有朋在报告中说道:为了维持国家的独立,日本不仅要保卫主权线,也要保卫利益线;他说的主权线就是指日本的疆土范围,是日本利益到达的地方,山县有朋指出:日本目前利益线的焦点在朝鲜,为了保卫朝鲜利益,日本应该扩充陆军,也要扩充海军;这个“利益线”的理论,就是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
明治维新确定的国策之三就是政治制度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当年岩仓使团考察了美国、西欧各国之后,经过充分的调研、充分的论证后,集各国之精华而挑选出来的,他们在美国看到了民主共和制、在英国看到了君主立宪制,大久保利通说:美国的民主政治是最好的,但是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经过明治政府的讨论,最后决定要学习德国的政治体制,而德国的政治体制是:以君主立宪之名,行专政集权之实,在学习了德国的政治体制之后,日本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新型的军事强国,从此也走上了军事扩张、武装侵略之路。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政府实际上是寡头政治,是一个专制的政府,这个专制政府采用铁腕的手段,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这个时候,日本民间的自由民权运动也开始觉醒,带领民间自由民权运动的是板垣退助和江藤新平等人,他们在民间开始鼓吹万民平等,鼓吹独立自主的学说,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成立“爱国公党”,开启了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他们之所以叫“公党”,就是为了跟私党、朋党区分开来,表明以天下政治为使命,当时的明治政府是以大久保利通为首,对民间的政党是强力打压的,他们认为日本现在正处于列强环伺的世界里,要想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要通过专制的政府来推进工业化,这样才能掌握改革的方向和速度;1789年日本民间政党要求成立国会、制定宪法,在强大的民间压力之下,9年之后,也就是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并在1890年开设了民选议院。
成立国会、颁布宪法之后,日本又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发展,富国强兵的目标也逐渐开始实现,称为了东亚强国;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彻底的“脱亚入欧”;日本成为军事强国之后,关于日本如何深入发展,在国内也有两个派别,“和平膨胀派”和“武力膨胀派”,最终武力膨胀派占据了论证的上峰,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整个社会普遍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接受了“丛林法则”,大多数民众认为,弱肉强食就是世界的本性,为了日本的发展,必须军事扩张、武力侵略。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