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搞懂巴西,搞懂南美:巴西500年历史一文讲透,5分钟看懂这个南美混血大国!
南美生活指南
2025年5月23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5月18日)

何以为“巴西”?

 

最近翻到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推荐给大家:《Brasil: 500 anos de povoamento》(《巴西:500年的人口定居史》)。全书两百多页,内容从原住民的生活讲到葡萄牙人的到来,从非洲奴隶的悲歌到世界各地移民的落脚——几乎是一本“巴西社会演化简史”。

 

《巴西:500年的人口定居史》封面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在文末扫码联系我们,获得电子版阅读~

 

当然,如果你等不及想马上了解巴西的故事,那就请坐上我们的“时光穿梭车”!只需5分钟,一起穿越回500年前,看看巴西是如何一步步被“拼”出来的!

►►►

第一章:1500年,“被发现”的那一刻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Pedro Álvares Cabral )率船队原本是要去印度,结果意外“撞”上了南美洲的东海岸。

 

“这儿……是印度?”

 

“报告大人,不像啊,这里更像是……一个新大陆。”

 

佩德罗揉了揉眼,看着漫山遍野的红木树(葡语称 pau-brasil),眼睛发亮,说:“嘿,这里现在归我们了,就叫它……巴西(Brasil)吧。”

 

 

于是,巴西“被发现”了。

 

远处的原住民坐在沙滩边,啃着木薯,静静地看着他们上岸:“这些人是谁啊?来干嘛的?”

 

那一年,中国正值明朝中期,国泰民安,科举鼎盛,郑和的舰队早已停航数十年。而遥远的“美洲”,对中国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存在。

葡萄牙人称之为“发现”,但今天的我们,更倾向说---这是一次“相遇”——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有无数印第安原住民世代生活于此,狩猎、祭祀、繁衍。

 

只不过,这是一场对原住民历史和命运影响深远的相遇。

 

 

►►►

第二章:甘蔗、糖与奴隶制的三角链条

葡萄牙人对这片土地最初的兴趣,其实是砍砍红木树。

 

“别砍了,种这个,能发大财!”

 

1532年,葡萄牙人在圣保罗海岸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点——圣维森特(São Vicente),并带来了一个“甜蜜但残酷”的经济模式:甘蔗种植 + 糖厂 + 奴隶制,也就是后来主宰巴西数百年的“殖民三件套”。

 

( 想了解圣维森特的前世今生?点这里查看:圣保罗周边游之巴西第一座城市-São Vicente

 

 

“大人,大人,听说东北那边地更平、阳光更足、航线还短,种甘蔗简直不要太合适!”

 

于是,这种模式迅速向巴西东北部扩散开来。

 

1549年,殖民当局干脆把总督府设在了东北重镇——萨尔瓦多(Salvador),统一管理全国殖民事务,正式开启了“殖民政府总部”模式。

 

“大人大人,不好了!又和土著打起来了……”

 

“赶紧叫耶稣会去调停!不用上课了,全部出动!”

 

 

早期殖民者一度尝试奴役原住民,一开始还用些玻璃珠、斧头、布料之类的东西“交换劳动”。

 

甚至还采用了“联婚”策略,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族群:混血的“caboclo”群体,他们既讲葡语,也继承了一部分原住民文化,在未来巴西社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依然不够,后来干脆直接动武。但问题是,原住民不听话、不好用、还总跑——他们熟门熟路,一旦逃进密林山谷,根本抓不回来。

 

再加上当时葡萄牙王室请来的耶稣会士权力颇大,他们是天主教的“正规军”,不仅负责传教,还强烈反对用暴力奴役原住民,他们相信原住民是可以被“感化”和教育的。

 

殖民者一合计,觉得还是从非洲引进黑奴“划算”多了:劳动力稳定、效率高、出工不出错。

 

 

于是,从16世纪中叶开始,大量非洲黑奴被贩运至巴西,为甘蔗园和糖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力——一条贯穿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经济三角链条就此形成。

 

而1554年,一群耶稣会士深入一片“高原丛林”,建立了一所传教学校,后来那里发展成了今天南美最大的城市——圣保罗(São Paulo)

 


 

►►►

第三章:殖民城市的棋盘

“法国人也敢来插一脚?没门儿!立马造城,把他们的路堵死!”

 

1565年,为了阻止法国势力在南美渗透,葡萄牙人火速在东南海岸建立了战略重地——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

 

不久之后,为进一步封锁法国人对亚马逊流域的野心,又在北部迅速修建了圣路易斯(São Luís)

 
 

但当时的南美洲殖民格局,西班牙才是主角。毕竟早在葡萄牙“偶遇”巴西之前,哥伦布就已经代表西班牙登陆南美大陆,占了先机。

 

当时的葡萄牙自然心有不甘,作为“海上霸主”,它对南美洲觊觎已久。

 

西班牙则担心葡萄牙不按规矩出牌,趁机抢地盘、封航道,搞事情。为了防患于未然,干脆请出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调解。

(想了解现代教皇?可点击查看:首位美国籍教皇诞生,他说: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按顺序爱人!
 

教皇划定了一条著名子午线:子午线以东归葡萄牙,以西归西班牙。这就是早在1493年被正式签署的《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Tratado de Tordesilhas)

 

“好了,不要再争了,按线来划,人人有份。”

 

按照《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绿色部分归西班牙,黄色部分归葡萄牙

 

葡萄牙嘴上答应:“我等自然讲武德。” 心里却蛐蛐:呸!我堂堂海上霸王,居然只分到这丁点儿地?

 

而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里早就有个超级文明,叫 印加帝国 ,就在现在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智利北部一带。

 


►►►

第四章:欧洲列强的博弈

最终历史给了葡萄牙一个扩张殖民地的机会。

 

1580年起,葡萄牙和西班牙进入伊比利亚联合” 时期,两国共奉一王,名义上组成了一个“联合王国”。

 

这段联合虽然短暂,却为巴西日后拥有广袤国土创造了关键条件。

 

在这段时期,国王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表面上“听命于上”,但殖民地的葡萄牙人却打着“一家人”的口号,趁机悄悄“越界”。

 

一路向西深入南美内陆,特别是在亚马逊流域和中西部地区不断扩张,逐步绘出了今天巴西版图的轮廓。

 

现在的巴西国土面积可比《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划定的大得多

 

然而1630年,正与西班牙交战不利的荷兰,怒气难消,把目标转向了南美洲的殖民地,突袭巴西东北部的伯南布哥(Pernambuco),建立了一个持续二十多年的“新荷兰”(Nova Holanda)殖民政权。

 

这一插曲使巴西的殖民格局一度动荡不安,给葡萄牙人在南美的扩张进程带来了极大挑战。

 


►►►

第五章:黄金、反抗与人口迁徙

1693年,一位名叫Antônio Rodrigues Arzão葡萄牙探险者在巴西中南部的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意为“矿区”)发现了金矿。

 

这一发现,成为巴西历史的巨大转折点。

 

 

黄金热潮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经济重心开始从沿海向内陆转移,城市格局、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 金子啊!!!” 无数人涌入内陆,村变镇、镇变城。

 

“ 种地不如挖金子!” 大量黑奴也被从甘蔗种植园调往矿区。

 

与此同时,一部分黑奴选择逃离殖民压迫,躲进丛林,加入了Quilombo dos Palmares(帕尔马雷斯逃奴社区)——这是当时最著名的黑人民主自治区。他们自给自足,还有一位传奇领袖Zumbi,领导大家训练、武装、抗争。

 

 

虽然1695年,Palmares被殖民军摧毁,Zumbi 战死,但反抗的火种从未熄灭。

 

今天的巴西,每年1120日被定为“黑意识日”(Dia da Consciência Negra),正是为了纪念Zumbi,纪念那份为了自由和平等而不屈抗争的精神。

 


►►►

第六章:巴西签条约、搬首都,葡萄牙乱了

1750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终于坐下来,重新划定各自在南美的势力范围,签署了《马德里条约》Tratado de Madri)

 

毕竟两国早就不是“一家人”了,之前的“伊比利亚联合王国”也已解体,大家明算账更实际。

 

结果是:葡萄牙获得的“巴西”比当初约定的大得多,而西班牙则几乎占据了整个南美洲——除了巴西。


这也正是为什么,今天的南美洲只有巴西讲葡萄牙语,其它国家基本都说西班牙语。

 

1763年,巴西的行政首都从萨尔瓦多(Salvador)迁至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原因很直接:靠近矿区和主要港口,更方便统筹黄金经济。

 

“看看这海景,连皇帝都说好。”

 

“萨尔瓦多也有海啊?”

 

“可不够【闪】,没里约这【贵气】。”

 

1808年,葡萄牙国内陷入混乱,拿破仑大军压境,葡萄牙王室只好“举国搬迁”,带着一船船瓷器、宝贝、官员、厨师、随从……上万人跨洋来到巴西。

 

 

一个殖民地迎来了自己的“帝国老大”——这是世界殖民史上的奇景。

 


►►►

第七章:移民潮,造就“万国之锅”

19世纪,随着奴隶制逐步废除(最终于1888年正式终结),巴西面临劳动力短缺,政府转而向世界招募“新劳力”:

 

“奴隶没了,谁干活?”

 

“全世界那么多人!告诉他们——巴西有土地、有工作、有机会!快来!没路费,我们补贴!”

 

 1824年起,德国人最早响应号召,在南方山区建立移民村;

● 1870年起,大批意大利人来到圣保罗与米纳斯吉拉斯,投身咖啡种植业;

 1880年起,黎巴嫩和叙利亚移民涌入城市,成为巴西日后零售和批发行业的中坚力量;

● 1908年,日本人乘“笠户丸”号抵达桑托斯港,从此成为巴西与亚洲之间的重要纽带。

 

如今在巴西常见的sfiha(叙利亚小馅饼)polenta(意大利玉米糊),就是这些移民文化留下的“美味遗产”。

 

(想了解更多巴西小吃,请点击查看:没尝过这10种街头小吃,可别说你来过巴西!

 


►►►

第八章:巴西地图的最后一次大变动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全球对天然橡胶的需求猛增。

 

“黄金不香了,现在是‘胶’时代!”

 

“要不去亚马逊?那可是橡胶树的天堂!”

 

“干脆去Acre(阿克里)吧,那里的橡胶又粗又多,一棵能割几十年!”

 

当时Acre虽然法律上属于玻利维亚,但地广人稀、管理松散,大量巴西人组成“采胶队”闯入开发,最终引发巴玻两国冲突。

 

正在割橡胶

 

1903年,为避免冲突升级,巴西和玻利维亚坐下来谈了,财大气粗的巴方大手一挥“买下了Acre”,双方签署《彼得罗波利斯条约》,玻方正式放弃Acre

 

阿克里州的面积堪比一个尼泊尔,藏身在亚马逊雨林的西北角。

 

这次交易,也成为巴西地图最后一次重大边界变动。

 


►►►

第九章:现代化、身份认同,我们是谁?

20世纪初,巴西正忙着变身“现代国家”:城市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工厂像蘑菇一样冒出来,人也像插队一样从世界各地涌进来——欧洲的、亚洲的、中东的,全来了。

 

问题也跟着来了。

 

“欸,这位朋友你是哪儿的?”

 

“黎巴嫩。”

 

“哦……这里不欢迎你。”

 

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让部分白人精英开始焦虑:

 

“这些移民质量越来越差了!”

 

于是1921年,他们搞出了一个《排斥不受欢迎者法》(Lei dos Indesejáveis),名字很委婉,骨子里却很直接——不欢迎“非白人”。虽然这条新法律里没写明具体人种,但民众心里都明白,犹太人、阿拉伯人、非洲裔和亚洲人,应是榜上有名。

 

不过,巴西有点矛盾,一边排外,一边又想着塑造一个“现代国家”的模样。

 

所以1960年,他们干了一件“大事”——迁都。

 

“里约热内卢太旧了,太殖民风了,我们要建个新的首都!”

 

新首都Brasília(巴西利亚)是拔地而起,一切都现代得很,别看巴西人现在做事好像慢吞吞的,巴西利亚这么现代化的城市,他们当时只花了三年半就建成了。

 

拔地而起的巴西利亚

 

新首都被视为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其理性对称的城市布局,不仅承载了国家理想,也是一种试图摆脱殖民记忆、重塑国家认同的姿态。

 

 

►►►

第十章:巴西,属于谁?

“ 什么?总统 João Goulart下台了?军队接管了?”

 

1964年,巴西军队发动政变,开启了长达21年的独裁统治。那时候说“民主”两个字,是被禁止的。

 

到了1970年代末,风向开始悄悄变化。民主的小火苗被点燃,到1980年代初,巴西逐渐结束军政府统治,进入民主转型前期。

 

此时期,原住民的土地权益和文化身份被越来越多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族群,比如——原住民。

 

“我们还在这儿,别以为我们消失了。”

 

原住民社会像沉睡的巨人一样,慢慢苏醒。

 

1979年成为关键之年: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热闹起来。学者们兴致勃勃地打开尘封的档案、发掘古老的墓葬,从一块块头骨和陶片里,拼凑出几千年前巴西土地上的生活图景。

 

“看,这是某个前哥伦布时期的首领头骨,根据他的颅骨形态……咱们复原了他的大概长相。”

 

这一系列展示,帮助人们认识“移民之前的巴西”,也让巴西人突然意识到——在所有移民之前,这里就已经是人类的家园

 

巴西的一个亚马逊文化展览会一角

 

于是,那句简单却震撼的灵魂之问出现了:

 

“巴西,属于谁?”

 

是葡萄牙殖民者?是后面来的德国、意大利、黎巴嫩、日本人?

 

是非洲裔奴隶的后代?难道是混血儿?还是默默守着山林的原住民?

 

答案或许是:都有份儿。

 

但必须先承认:

 

这片土地,最初属于那些忽略的人。

 

 

总结:历史这事儿,讲不完

 

1500年第一艘葡萄牙船靠岸,到1979年原住民历史被重新拾起,我们刚好穿越了巴西最热闹、也最动荡的“上半场”。

 

五百多年间,这片土地“人来人往”,每一波移民都留下了血脉、节日、建筑与口音,也带来了冲突与融合,塑造出今天这个多元、复杂的民族大熔炉——也留下了一个始终在追问的声音:“我们是谁?”

 

这个国家,就像一个刚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的年轻人,正翻看着旧相册,试图整理过往,也在努力寻找未来的方向。

 

至此,关于“巴西怎么来的”,你已经掌握了不少线索。

 

而历史这事儿嘛,总是讲不完的——

 

它的故事,正等着你我,有缘续写。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