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5月15日)印度,是一个复杂的国度。
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在梵文中称之为“信度”(Sindhu),波斯人按发音习惯,称其为“信度什”(Hindush)。中国《史记》称之为“身毒”,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当时,这片称为印度的地方有八十多个国家。
他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有沉重的思想桎梏和包袱。
他号称民主选举国家,却又充斥着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他诞生了佛教和印度教,但前者墙里开花墙外香,本土基本消失,而后者却几乎出不了南亚次大陆。
他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有着屡次被入侵的屈辱。
他在南亚称霸,却翻不过一座喜马拉雅山。
他平原广阔、土地肥沃,却也气候炽热。
他自信又极度敏感,精明(鸡贼)却极端短视。
他与其说是一个国家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地理概念。
这次,我们试图用一篇文章,说清楚我们这个奇妙邻居的简要历史。
简述 地理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亚洲南部面积最大的半岛。半岛面积约415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资源充足,物产丰盛。 印度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部突出于印度洋,形状像一个倒立等边三角形。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坐落于半岛北部及西北部,将它与亚洲其他大陆隔离开。 因此,印度可视为大陆独立的一部分,19世纪被命名为“印度次大陆”。二战后,半岛分割成几个国家,于是改称“南亚次大陆”。现代印度国面积为297.4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半岛的地形从南到北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北部高山区,由西向东为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长2400公里,宽240—300公里,平均海拔达6000米,人迹罕至。这也是中国和印度的天然地理屏障。 第二部分是平原区,主要由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河系流域组成。 第三部分是南印度高原区。北边的文底耶山,与沿东西海岸走向的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组成一个倒三角形,三山中间构成高原,称德干高原。 第四部分是南部丘陵区。德干高原向南地势趋降,形成丘陵及沿海平原,即泰米尔丘陵。 也许是因为炎热的气候,印度对于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乃至于神圣。印度的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与布拉玛普特拉河均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的西藏境内的冰川中。 值得一提的是南亚次大陆三个主要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三条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对面的东方大国。这也许就是印度对我国西藏心心念念的原因之一吧。 人种 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土著人,欧洲称之为“古地中海人”,中国称之为“达罗毗荼人”,肤色较深,圆颅钩鼻。一类是外来民族,主要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和波斯人是近亲。还有一部分从西藏进入的蒙古人种,以及中亚进入的少数族群。 语言上,就更为复杂了,现在大约有1600多种,官方承认的就有22种。最主要的是北部的汉藏语系、南部的达罗毗荼语系、印欧-雅利安语系以及南亚语系等等。 官方主要语言是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主要在北印度一带。南印度主要是以达罗毗荼语系为主。 这里要指出,印地语不是历史上的梵语。梵语是公元前300年至1100年左右印度的官方语言,也是吠陀经的语言。伊斯兰教入主印度后,梵语逐渐失去官方地位,仅在祭祀中使用。到18世纪英国人进入印度的时候,梵语已经极少使用了。最新的普查显示,梵语只有一万多人在使用。 与梵语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一种民间方言俗语,公元1100年时,俗语演化成了包括现在印地语在内的几大方言。 梵语与印地语均使用天城体(Devanagari)文字,但梵语的字母表更复杂,包含51个符号(35辅音+16元音),而印地语简化为43辅音和11元音,去除了梵语中部分复杂符号。语法结构上,印地语也做了简化。同时,也借鉴了相当数量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词汇。 梵语与印地语的关系可类比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但梵语的神圣性与印地语的世俗性差异更为显著。梵语是印度文化的精神基石,而印地语则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载体。
宗教 早期是婆罗门教,演化出佛教和印度教。佛教一度兴盛,在亚洲广泛传播,但后来在印度本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在婆罗门教和佛教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印度教,目前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信仰。 除此之外,还有伊斯兰教分布,中世纪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后来伊斯兰化的突厥人蒙古人的不断入侵给印度带来了新的宗教。 历代王朝 我们将印度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文明时期(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例如最早的哈拉巴文明和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吠陀时期。 第二阶段是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8世纪),包括列国时期、摩揭陀时期、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期。 第三阶段是中世纪时期(公元8世纪至18世纪),这一时期主要是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第四阶段是欧洲殖民时期(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中)。 第五阶段就是印巴分治印度独立后的历史(1947年至今)。 古文明时期 一、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是一个村庄,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 1856年英国修铁路时偶然发现刻有铭文和图案的石块图章,1920年开始调查挖掘,并发现古城遗址。随后又在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其他地方挖掘出相近的文化,包括著名的摩亨佐达罗(亡者之丘),遂统称为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文明的年代范围应是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700年,其中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800年的400年是全盛时期。 哈拉巴文明出土了大量的印章,共有2000多块,共有文字符号270个。同样的文字也刻在陶器和其他器皿上,是一种类似蛇形的书写法,书写方向从右到左,次一行则自左向右,如此反复。 在巴哈拉还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骰子”。
哈拉巴文明的消失有不同说法。一说亡于外来民族,另一说是因为水淹,还有瘟疫说、过度采伐破坏环境说等等。 总之,这个文明来了,又突然消失了。 二、雅利安时代与吠陀(Vedas)文明 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群雅利安人从现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地区开始踏上远去的征程,这些人群后来逐渐分散,形成了不同的部落种族。有的去往希腊,有的去了小亚细亚(赫梯人),有的去了中亚北部。中亚北部的这一支,一部分到了伊朗高原,成为波斯人的先祖。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部分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向东进入了南亚次大陆。 提到雅利安人,就不得不说《梨俱吠陀》(Rgveda)。 《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早期部落的诗歌集,诗歌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它也是有关印度雅利安人最早的文献资料。“梨俱”意为“赞颂”,“吠陀”本意是“知识”。这部诗歌集用的是当时部落的口头语言,现称为“吠陀语言”。唱诗者自称“雅利安”。 《梨俱吠陀》共有1028首诗,分成10卷。每节一般是四句话,一句为一行,又称为“四行诗”。 《梨俱吠陀》编成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约在中国的商朝时期),它也是人类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诗歌集,早于中国的《诗经》成书年代。 《梨俱吠陀》之后还有《娑摩吠陀》(Sama Vedas,歌曲集为主)、《耶柔吠陀》(Yajur Vedas,祭祀祷文为主)、《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s,密语符咒为主)。还有用于注解吠陀经的《梵书》,《梵书》中又以《奥义书》最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用于研究吠陀的论著《经书》。 吠陀以外,还有史诗。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部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就是大的意思,婆罗多是雅利安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落名(婆罗多就是Bharata,可能前段时期印度莫迪心心念念要改印度国名为“巴拉特”,或许就是来源于此),这部《摩诃婆罗多》就是描写部落战争的史诗集。《罗摩衍那》是叙述罗摩王子被陷害后回来复仇重登王位的故事。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后,最早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地区,公元前12世纪左右,雅利安人开始东进,《梵书》中也出现了恒河的名字。 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后,从半游牧状态演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设施的兴建,以及种植大麦、小麦、豆类、棉花、芝麻、水稻等农作物,生产力大大提高。手工业、商业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 三、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一开始初步形成三个阶层:武士、祭司以及部落民,不存在种姓的意识,职业也不是世袭的,也没有限制阶层之间通婚。 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打败土著达萨人(可能包含达罗毗荼人在内的土著人,被雅利安人蔑称为奴隶)后,雅利安人为把他们拒斥在社会之外,尤其是恐惧自己被同化,才开始了种姓制度。 通俗一点说就是:上了车就把车门彻底焊死了! 达萨人肤色较黑,所以种姓制度一开始只是区别肤色。“种姓”一词的梵语是“瓦尔那”,意为“皮肤的颜色”。这就是种姓制度的“二分格式”,最早见于《梨俱吠陀》,仅是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之间的分隔。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分工的固化,雅利安人原有的三个阶层逐渐形成三个“瓦尔那”,非雅利安人则形成为第四个阶层。 人们一出生就属于某一个瓦尔那,这个身份标识伴随终生。 为了强化种姓,雅利安人给它披上了神话的外衣。《梨俱吠陀》中有了这样的故事:梵天大神从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罗门(祭司),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武士),从腿生出了吠舍(农耕平民),从双脚生出了首陀罗(达萨人)。“瓦尔那”在《梨俱吠陀》中也转意为“色象征”,四种姓被赋予“白”、“红”、“棕褐”、“黑”作为代表色。 种姓制度由二元化进化成了“四分格”。 古典时期 一、列国时期 公元前600年左右,雅利安人部落散遍整个北印度,并在各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国家,北印度形成小邦林立的局面。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北印度开始了从小邦林立到统一的政治国家的演进。较强的一些王国不断吞并邻邦,从喀布尔河流域到哥达瓦里河两岸,逐渐形成了十六国。它们是鸯伽、摩揭陀、迦尸、乔萨罗、弗栗恃、末罗、车底、跋沙、俱卢、般阇罗、婆蹉、苏罗婆、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蒲阇。 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恒河流域的大国率先崛起,到公元前6世纪后期,北印度形成四国争雄的局面,即阿槃底、跋沙、乔萨罗和摩揭陀。 二、摩揭陀时期 在四雄争夺恒河流域的征战中,摩揭陀脱颖而出。它的第一位重要的国王是频毗娑罗(也称瓶沙王)。 约公元前545年,当他还是15岁的孩子时,由其父亲立为国王。 频毗娑罗全力征服东南的鸯伽,奠定了强国的基础,他兴建了城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新都王舍城。 约公元前493年,频毗娑罗的儿子阿阇世弑父登位。他继续其父的志向,通过军事征服完成统一大业。由于东南已经平定,他攻略的主要方向是北方和西方。他不仅有一支强大的象军,还拥有大型投石机和一种带刀的战车,将许多利刀固定在车上,隐蔽着的驾驶者驾驭战车,突入敌阵,割倒敌军。 阿阇世先后征服了乔萨罗、迦尸,又经过16年的争斗,最后终于统一了恒河流域。 公元前461年,阿阇世去世。以后五个国王相继登位,据说都是弑逆者,一度局势动荡。直到公元前413年尸修那伽即位,局势才稍稳定。维持了半个世纪后,约公元前362年让位于篡位的摩诃帕德摩•难陀。 难陀王朝创立者出身卑微。一说是国王与首陀罗妇女生下了摩诃帕德摩。另一说一名理发匠获得王后宠爱,谋杀了国王,然后处死年轻的王子。理发匠与一名妓女生了一个儿子,此人便是摩诃帕德摩•难陀。 难陀王朝曾一统印度北部并向南印度扩展。摩诃帕德摩的王位由其八个儿子共治,据希腊学者描述,国王拥有大量财富,并且指挥着一支由2万骑兵、20万步兵、2千辆战车和3千头大象组成的庞大军队。 正当难陀王朝踌躇满志、蒸蒸日上时,一位年轻才俊旃陀罗笈多的出现,将难陀王朝的发展腰斩了。 公元前321年,难陀王朝戛然而止,退出了历史舞台。 摩揭陀王朝(早期)与难陀王朝世系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政治上北印度由小邦林立到统一,经济上涌现出大量城镇,手工业和商业日益繁荣,意识形态上,印度人对吠陀传统信仰产生了怀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百家”,大体可分为三类:吠陀信仰、佛教和耆那教、异端与外道。 婆罗门教三相神的教义此时已显出雏形。“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已分别体现了“创造意志”、“济世慈爱”和“惩恶判决”。 佛教和耆那教都接受“业”与“轮回”基本概念,两者都反对婆罗门教正统,否认吠陀权威,都反对种姓制度。两教的创始人都属刹帝利种姓,几乎同时在同地域(东印度)进行传教。 印度大乘佛教先入西域,后进中国,再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及东南亚。小乘佛教进入锡兰和东南亚,后来在缅甸和泰国生根。 耆那的思想在公元前7世纪已经流传,直到公元前6世纪,传教师大雄使耆那思想定型。大雄或称摩哈维拉(筏驮摩那)年代比佛陀略早,三十岁弃绝家庭,以一个裸体苦行者的身份云游四方,寻求真理,最终得道,称“耆那”。“耆那”意为“胜者”,指对自己情欲的胜利。 大雄的传教主要在恒河流域,以后几个世纪耆那教传到西印度、北印度和南方迈索尔地区。 异端和外道与前两类不同,异端和外道流传下的典籍极少。 印度的“百家争鸣”以佛教和耆那教占上风而告终,两教的信徒迅速增加。大雄去世时,耆那教徒遍及北印度。佛教的势头更猛,影响到了摩揭陀王国的统治阶层。 三、孔雀王朝时期 公元前6世纪中叶,当摩揭陀在恒河流域吞并各邦时,波斯兴起并向东发展。公元前530年波斯帝国已占有整个中亚。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占据了五河流域地区,西北印度成为波斯帝国的行省。 虽然印度的古文献未提及这一情况,但大流士立下的贝希斯敦碑上清楚地标出统辖的二十个省,其中一个省在印度,称犍陀罗。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27年5月至公元前325年10月,亚历山大的部队在印度西北地区征伐、驻留和撤退,这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的事件史称“亚历山大入印”。 希腊入侵打垮了西北印度地区的许多小国,希腊人撤退后留下的政治空白,为旃陀罗笈多的立国创造了基础,开启了孔雀王朝的新时代。 旃陀罗笈多(汉译“月护王”)出身贫困,家族替难陀王室养孔雀,属吠舍种姓。据贾斯廷(罗马史学家)和普鲁塔克(希腊历史学家)记载,旃陀罗笈多曾遇见过亚历山大,由于言语冒犯,亚历山大下令杀他,幸亏他及时脱身,从此暗暗立下了建立王权的雄心。 旃陀罗笈多起兵时并不顺利。有一天他看到一个性急的孩子在喝热粥时,被烫得哇哇直哭,母亲便训斥她的孩子,喝粥应从盘子的四周开始,因为中心处必然比边缘烫得多。旃陀罗笈多豁然开朗,他就移兵西北,利用亚历山大撤离造成的权力真空积蓄力量。然后骚扰难陀王朝的外围地域,逐渐蚕食中央。最终双方在恒河流域决战。 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彻底击败对手,建立了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时年约25岁。 公元前305年,旃陀罗笈多回师西北,与波斯塞琉古王朝争夺“外印度河地区”。双方战至公元前303年签订和约,孔雀王朝给塞琉古500头大象,而塞琉古把包括阿富汗东北在内的外印度河地区割给印度,包括喀布尔、阿里亚、坎大哈和俾路支各州。 公元前298年,旃陀罗笈多去世。旃陀罗笈多晚年改信耆那教,逊位其子,自己成为苦行者。他出走南印度,到耆那教圣地修行,并在那儿以正统的耆那教方式,安宁地慢慢饿死,了断一生。 旃陀罗笈多的继承人是其儿子频头娑罗,希腊人称他为阿米特拉加塔,是梵文“敌人的毁灭者”(Amitraghata)的音译。 频头娑罗出征德干高原,向南扩展到迈索尔,至公元前272年频头娑罗去世时,除了东海岸的羯陵伽未被征服外,整个南亚次大陆实际上都处于孔雀王朝的权力统辖下。 阿育王(意译“无忧王”)是旃陀罗笈多的孙子,是印度历史上最显赫的帝王之一。
公元前272年,阿育王在兄弟争位中,杀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登上王位。公元前260年,阿育王出兵讨伐羯陵伽,征服了尚未臣服的唯一邦国。此后,除了半岛的最南端外,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全境。 孔雀王朝对地方的治理管辖井井有条。除了直辖的都城外,帝国分成四大区,每一大区由一名王子或王室成员任总督。大区内各部门的长官由中央委派,握有实权,并牵制总督。 庞大的帝国,由一个几乎遍布次大陆的公路网联系起来。罗马史家普林尼记载一条国道从西北重镇呾叉始罗一直到首都华氏城,长达一千多英里,称为“王家大道”。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征服羯陵伽,战争引起的毁灭使他悔恨交加,在努力寻求赎罪时,佛教思想吸引了他。两年半以后,他成为一名实践的佛教徒。 也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50年在华氏城举行了佛教徒第三次结集。 阿育王统治了约40年,公元前232年去世。随着他的逝去,孔雀王朝迅速衰落,勉强维持50年后,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崩溃了。 孔雀王朝世系表
在这一时期,种姓制度也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四大种姓的划分已无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阇提”作为“亚种姓”的概念便应时而生。如吠舍种姓辖有若干“阇提”,某一“阇提”是世袭木匠家族,另一“阇提”是纺织世家等等。从孔雀王朝后期编成的《摩奴法典》来看,四大种姓已经包含45个“阇提”。 第二个新内容是“旃陀罗”的出现。“旃陀罗”即“贱民”或“不可接触者”。一开始,非雅利安人中有一族称“旃陀罗”,五河时期雅利安人将达撒人纳入了首陀罗。随着疆域拓展,碰到的土著更多,为了保持种姓的严密性,就以四大种姓之外的“旃陀罗”称之。他们处于社会最卑下的地位。 四、贵霜王朝时期 孔雀王朝覆灭后,印度又乱了,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主要是巽伽王朝、甘华王朝以及后来从西北涌入的外族,如波斯人、希腊人、塞人、月氏人等。 孔雀帝国遗产的直接继承者是巽伽王朝。巽伽氏族属婆罗门种姓,长期担任孔雀王朝的官员。公元前183年,时任军队总司令的普什亚密多罗谋杀了孔雀王朝最后一王,创建了巽伽王朝。 巽伽王朝在普什亚密多罗与阿耆尼密多罗父子在位时期尚称强大,最初拥有几乎整个恒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区。由于战事不断,统治力量日趋衰落。在大约一百年内,巽伽王国丢失了大部分土地,最后仅剩摩揭陀地区。 巽伽王朝在公元前73年易手于甘华王朝。甘华氏族是大臣世家。新王朝勉强维持统治。约公元前28年,德干中部崛起的萨塔瓦哈那王国挥师北伐,甘华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萨塔瓦哈那,中国古籍称之为“案度罗”,雄踞德干高原中部。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萨塔瓦哈那王朝统治了四百五十多年,期间起起落落。 公元2世纪上半叶,在乔达米普特拉及其儿子统治时期,萨塔瓦哈那的辉煌达到顶点。他们把种姓制度、吠陀信仰传播到南印度,导致南印度的雅利安化。2世纪末,萨塔瓦哈那逐渐衰落,最后为婆腊伐所灭。 南印度自古以来是泰米尔三邦称雄,它们是朱罗、潘地亚和其罗。朱罗位于泰米尔半岛的东海岸,潘地亚在朱罗的西南,其罗在潘地亚的西北,据有西海岸的控制权。三邦都使用达罗毗荼语族中最主要的泰米尔语。 巽伽王朝只是继承了孔雀帝国的北印度部分,不久便逐渐龟缩到摩揭陀地区了。整个西北印度卷入了中亚纷争的漩涡中。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先后涌入,在这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月氏进入中亚大夏后分为五个部落,公元1世纪中,其中的贵霜部落在首领丘就却带领下统一了大月氏五部落,建立贵霜王国。建都于高附(今喀布尔),控制了今阿富汗大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其子阎膏珍继位,到1世纪末,阎膏珍征服了西北印度,扩张到恒河中游,奠定了贵霜帝国基础。 阎膏珍的继任者是迦腻色迦。在迦腻色迦的统治下,贵霜王朝达到鼎盛。迦腻色迦先东征恒河流域,席卷了整个北印度。接着,迫使塞人各小邦国成为贵霜王朝的属国。然后征服克什米尔,接通天山南路。最后建都城于兴都库什山南麓的富楼沙,并建陪都于孔雀城,以示重心移向北印度。 此时贵霜王国的疆域南抵文底耶山,北控花剌子模,西与安息接壤,东与中国东汉王朝以西域为缓冲。 约公元120年,在高僧马鸣协助下,迦腻色迦亲自主持了佛教的第四次结集。这次大会加速了传教活动,派出多个佛教使团去中亚及中国,并使整个西域佛教化。 迦腻色迦的后继者们统治了150年,波斯再次插足西北印度。贵霜的西部领土在3世纪被萨珊吞并,东部残余势力于4世纪亡于笈多王朝 贵霜王朝世系表
五、笈多王朝时期 笈多家族起源于摩揭陀地区。公元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即位,笈多王朝开始兴起。旃陀罗·笈多一世的统治疆域从摩揭陀向西拓展到恒河中游一带,定都华氏城,并采用了“万王之王”的头衔。 约公元335年,三漠陀罗登上王位。在一系列的征服完成以后,三漠陀罗实施了标志着显赫统治权的“马祭”仪式。 约公元380年,旃陀罗·笈多二世登上王位。三漠陀罗的直接继承人是他的另一个儿子罗摩·笈多。罗摩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他在与塞人的战斗中大败而归,并屈辱地愿意献出自己的妻子德鲁瓦德维以求降。这使国王的弟弟旃陀罗·笈多深感厌恶,他假扮王后,进入塞王的宫中刺死塞人暴君。他的英勇行为赢得人民的爱戴,杀兄娶嫂,登上王位。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388—409年之间与塞人作战,最终击溃了塞人,兼并了西印度,战败者塞人同化于印度人中。 对于德干地区,笈多国王以缔结联盟来加强地位。 旃陀罗·笈多二世采用“超日王”头衔。东晋的法显曾在405年至411年到达印度,他描写的印度正值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的盛世,“其国丰饶,人民灼盛,最乐无比。诸国人来,无不经理,供给所须”等。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王位由其儿子鸠摩罗·笈多继任,他抵挡了来自中亚的进攻,维持了帝国的稳定。之后王子塞健陀·笈多在危机四伏中登位,在内忧外患中去世,帝国也迅速衰落。 约公元540年,笈多帝国湮没无闻。 这一时期,来自中亚的白匈奴人给予了笈多帝国沉重的打击。 白匈奴人,中国史籍称其为“嚈哒”,波斯和阿拉伯文献称“Hephthalites”,拜占庭史料则称“WhiteHuns”(白匈奴),是5至6世纪活跃在中亚和南亚的一个游牧民族联盟。他们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对中亚、南亚乃至西亚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世纪末,白匈奴一度战胜波斯萨珊王朝,南下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他们几乎抢遍了北印度地区。最出名的王是密希拉古拉,密希拉古拉是梵文,意为“太阳之后”,是印度人被迫对其的称呼,此人真名不详。他“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尤其是残杀佛教徒。屡遭抢掠的印度北部邦国联军最终将其驱逐出去,密希拉古拉最终死在克什米尔。
六、戒日王时期
从笈多王朝衰落至7世纪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小邦林立,兼并征战不断,其中有五个主要王国,它们是后笈多诸王、穆克里、普西亚布蒂、梅特拉卡和高达。
戒日王属于普西亚布蒂家族。公元606年,戒日王开始了他的统治。经过多年的奋斗,他终于“臣服五印度”,成为北印度的统治者。
戒日王统治了约41年,直接控制范围是恒河上游和中游。其他地区仅是称霸,当地的政权仍存在,仅表示效忠而已。
公元647年,中国唐朝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穿过西藏、尼泊尔到东印度摩揭陀时,正值戒日王死,国中大乱,臣子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中国使团并抓了王玄策的随从。王玄策借吐蕃、尼泊尔兵1万,击败印军,生擒阿罗那顺,并将其押回长安。
戒日王时期结束后,北印度又一次处于诸邦割据的局面。7世纪后,拉其普特人成为霸权的有力争夺者,此后几百年间,他们在印度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拉其普特,意为“王族的子孙”,是5世纪中叶随嚈哒人进入西印度的外族人,8至10世纪,他们散布到北印度,逐步形成封建王族。
三强争夺曲女城,是北印度舞台上诸强争雄展演的第一幕。“曲女城”一名出于唐玄奘的汉译,是戒日王时期的首都,是当时帝国权力的象征。争夺的三方是普腊蒂哈拉、巴拉和德干地区的拉喜特拉库塔。
普腊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瞿折罗人的后裔,来自西印度。公元8世纪中叶,纳加巴塔一世在成功抗击了从信德西来的阿拉伯人后向东扩张。他的侄孙弗少王曾把势力扩展到孟加拉。
纳加巴塔二世的孙子波阇国王是普腊蒂哈拉最著名的君主。836年,他占据了曲女城,并将两个主要对手驱回到他们自己的边界内,而且坚决挡住了西方阿拉伯人的威胁,击败了东方孟加拉的高达人。
波阇王之后,普腊蒂哈拉一路下滑。1018年,一支突厥军队洗劫了曲女城,最终结束了普腊蒂哈拉的统治。
巴拉王朝,8世纪由瞿波罗开创,也是属于拉其普特的一支,控制了恒河下游的富庶地区,以及孟加拉和比哈尔的大部分。8世纪末,成功征服了曲女城。855年以后,巴拉王朝逐渐衰弱,12世纪让位于犀那王朝。
拉喜特拉库塔,8世纪中叶在德干高原崛起。建国者丹蒂杜尔加及继承王位的叔父克利希纳一世,南征北战,荡平了周围诸国,并建筑了著名的凿石而成的湿婆庙。
9世纪拉喜特拉库塔成为德干地区的霸主。10世纪拉喜特拉库塔进入恒河流域争夺,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的冲突中,它耗尽了自己的力量。973年拉喜特拉库塔为后遮娄其所取代。
笈多王朝和孔雀王朝都被视为印度古代的“黄金时期”,孔雀王朝是强势的中央集权,笈多王朝则是一个由松散的封建关系连结起来的大国。
这一时段除了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期在北印度一度有过统一外,其他大多数时期是小邦林立,相互争斗,呈现一种混乱的格局。
宗教方面,佛教在五世纪初笈多王朝繁荣昌盛,白匈奴入侵以后遭到沉重打击,戒日王时期曾有短暂复兴,此后逐渐式微。巴拉王国是最后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度。1203年佛教最后的据点超岩寺被伊斯兰教毁坏后,佛教消失在其发源地。
印度教是穆斯林入主南亚后对本地主导宗教的泛称,可追溯到雅利安人早期的吠陀教,公元前6世纪以后,在佛教和耆那教不断冲击下,吠陀教进行了变革,演化为婆罗门教。8世纪左右,婆罗门教经过一系列改革,最终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过渡。印度教的宗教经书,除了四吠陀、梵书和奥义书以外,增加了《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薄伽丘歌》及《往世书》等。
耆那教,七世纪以后,逐渐演化成为印度教的一派。
除本土宗教以外,公元1世纪,基督教也传入了印度,但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阿拉伯人的征服开始,也传入了印度。随着德里苏丹国的建立,在印度开始迅速传播开来。
中世纪时期 一、德里苏丹国 在1206年德里苏丹国建立之前,穆斯林有三次大规模的入侵。第一次是公元664年,阿拉伯人占领阿富汗以后,从印度西北部入侵,被击退。712年,阿拉伯人再次出击,占领了信德地区。 第二次是中亚突厥人建立伽色尼王国的马哈茂德劫掠北印度,从1000年到1026年,先后17次劫掠。 第三次来自于伽色尼王朝的继承者古尔王朝,1175年古尔王国的穆罕默德侵入印度河平原,与马哈茂德不同,他不再执迷于劫掠而是征服和占领。1192年,古尔的穆罕默德击败了拉其普特王国联军,打开了通往德里的门户。 德里,意为“门槛”,位于恒河上游,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南面是中印丘陵的北端,西面是印度河流域,东面则是辽阔的恒河流域。因此它是印度东西交通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1193年,古尔人将领艾伯克攻破了德里,此后十年逐步征服了北印度地区。由于古尔王国内部的分裂,艾伯克在印度独立,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摆脱了阿富汗王国的控制。 德里苏丹国大体上从13世纪到16世纪统治了北印度。德里苏丹共有五个王朝,包括奴隶王朝、哈勒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萨伊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经历了320年。 奴隶王朝因艾伯克的奴隶身份而得名。1210年11月,艾伯克在玩马球时坠亡,他的儿子阿拉姆即位。另一位奴隶将军伊勒图特米什在侍卫亲军“四十人集团”的支持下,率兵在德里附近击败了阿拉姆,当上了苏丹。1229年,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册封其为大苏丹。 伊勒图特米什死后,宫廷内讧不断,连续五任苏丹死于非命。中间还有一位女苏丹拉济娅,开明宽宏,可惜因为女性身份被人谋杀。 1266年,另一位出身奴隶的侍卫亲军巴勒班攫取了傀儡苏丹的权力。1287年他去世后,孙子凯库巴德继位后酗酒纵欲,结果1290年被另一支突厥部落哈勒吉族首领夺得王位。奴隶王朝结束,哈勒吉王朝开启。 哈勒吉王朝统治30年,在权臣内乱后,被北方边境的图格鲁克消灭,建立了图格鲁克王朝。 图格鲁克王朝历经93年后,因为中亚帖木儿帝国的入侵而寿终正寝。 1398年,帖木儿入侵印度,德里苏丹面对帖木儿的大军不堪一击。帖木儿临走时指定希兹尔汗统治旁遮普,1414年希兹尔汗占领了德里,废除了图格鲁克王朝苏丹。 希兹尔汗声称自己是先知女儿法蒂玛传下来的萨伊德家族,建立了萨伊德王朝,仅仅维持了37年就结束了。 最后一个洛迪王朝由阿富汗人创立,历时75年(1451-1526),最后死于内部自相残杀。 德里苏丹国世系表
1526年,同是来自中亚的巴布尔战胜了洛迪王朝的末任苏丹伊卜拉欣,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史称莫卧儿王朝。 这一时期,穆斯林入主北印度,对印度文化、语言、宗教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波斯语取代了梵语成为官方语言,并与本地方言结合形成了一种波斯字母拼写的更为易懂的乌尔都语,盛行于德里附近,现在成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 德里苏丹国主要在北印度,周边和南部地区仍存在不少政权。比较强大的有九个,七个在北印度,两个在德干高原。如孟加拉地区的伊利亚斯王朝、克什米尔伊斯兰政权、古查拉特苏丹国、马尔瓦哈勒吉王朝、江普尔沙尔吉王朝、拉其普特人建立的美华尔和迈拉尔地方政权等等。 南印度主要有巴玛尼国和维阇耶那伽两位主角。前者存在了两百年(1347-1538),后者存在了三百年(1336-1642)。两者之间拉锯战争不断,最终都并入了莫卧儿帝国。 二、莫卧儿王朝 巴布尔,印度莫卧儿帝国创立者,正式名号是扎希鲁丁·穆罕默德,巴布尔是绰号,意为“狮虎”。巴布尔父系是帖木儿的第五代子孙,母系是成吉思汗后人,是个蒙古血统的突厥人。
巴布尔在争夺中亚的王位时失败后逃到了阿富汗喀布尔,以此为基地,几次试图返回中亚均遭失败。1518年他开始向印度发展,经过几次试探性劫掠,1526年率大军进入与北印度洛迪王朝决战,取得胜利并杀死了洛迪苏丹,随后一鼓作气占领了德里地区。 1527年巴布尔用火炮战法击败了拉其普特同盟,1529年基本席卷了恒河平原。1530年48岁盛年病逝。 巴布尔死后,其子胡马雍继承帝位,23岁的新王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1539年和1540年两次被阿富汗的舍尔沙军队击败,开始逃亡。舍尔沙建立了一个维持15年的短命苏尔王朝。 逃亡的胡马雍在波斯人的帮助下攻占了阿富汗的坎大哈和喀布尔等地,1555年胡马雍从喀布尔出发入印,打败了苏尔王朝军队,复辟了莫卧儿王朝。 1556年瘾君子胡马雍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以一次楼梯摔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同年他13岁的儿子一代英主阿克巴继位。1560年,阿克巴设法除去了功勋卓著的权臣摄政王贝拉姆,1562年真正掌握了帝国实权。
阿克巴一生四出征战,经过40年的努力,最终平定了北印度和中印度。之后又南下德干地区,凭借武力和黄金,也将德干地区收入囊中。 阿克巴治下的莫卧儿帝国幅员辽阔,包括十五个省。宗教上,他一反前代穆斯林王朝暴力统治的做法,改为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亲善的政策,以建立广泛的政治基础,自己也娶了印度教徒女子为妻。他还取消了印度教徒作为异教徒的高额“进香税”和“人头税”。 “前有阿育王,后有阿克巴”,在印度人心目中,他们是秦皇汉武式的存在! 1605年10月17日阿克巴去世,至1707年的一百余年中,莫卧儿帝国有三位皇帝:查罕杰、沙贾汗和奥朗则布。三人都是父子相传。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历史重现王位争夺的混乱,加之西方势力进入并不断壮大,莫卧儿王朝已是日薄西山。 1627年查罕杰去世后,沙贾汗继位。历史上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他在位期间修建的。沙贾汗继位后平定了内乱,征伐了德干高原的叛乱,并留下18岁的儿子奥朗则布担任德干副王。但是在他期间,坎大哈喀布尔等阿富汗地区相继被波斯攻取,莫卧儿帝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受到重创。 1657年沙贾汗重病不起,四个儿子开始争夺帝位。1659年,经过三年的内战,奥朗则布终于获得决定性胜利。1666年,沙贾汗在监禁的凄凉中死去,终年74岁,死后葬于泰姬陵。 1612年沙贾汗娶波斯绝色美人为妃,入宫后尊号慕玛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冠冕”。两人情深意笃,然而1631年她死于生第十四个孩子之际,年方39岁。 临终时,她请求沙贾汗为她“修建一座世界上空前壮丽的陵墓”。沙贾汗遵其遗言,历时22年,花费500万卢比,终于完成惊世杰作。沙贾汗原打算在河的北岸再修建一座全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作为自己身后安息地,与泰姬陵遥相呼应。由于时局变迁,他的夙愿未能实现。
沙贾汗的另一传世杰作是孔雀王座。 一天,沙贾汗突发奇想,打算制造世界第一宝座,令其价值和艺术远超其他各国皇帝的御座。他自行设计图纸,而后用时七年,花费1000万卢比,才铸成孔雀宝座。王座状如卧榻,四腿用纯金铸造,彩色的华盖由12根绿宝石柱子支撑,每一柱上有两只宝石镶嵌的展翅孔雀,孔雀栖息在玉雕金嵌的树下,树的枝干、叶子都缀满钻石、红绿宝石、珍珠等。1739年纳迪尔沙将宝座掳去波斯,最后不知所终。
1658年奥朗则布即位,1659年彻底平定内乱。50年统治生涯中,前期以北方为中心,后期则重心转向德干地区。 奥朗则布推行了歧视印度教的政策,甚至排斥什叶派穆斯林。 经过一系列征战,奥朗则布的势力在1689年达到了顶点,北印度和印度半岛几乎都归入了帝国版图。他将这辽阔的疆域分为21个省。但是,帝国的鼎盛时期没有维持长久。地方割据势力抬头,敌人也从四方崛起,首当其冲的强大对手是马拉塔人。 马拉塔人无休止的战争拖垮了皇帝。1707年2月20日,奥朗则布病死于南印度,享年89岁。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王朝加速衰落。中央内讧不绝,地方各行其是,境外势力不断入侵,仅仅过了20年,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到18世纪50年代,莫卧儿王朝只能控制德里、亚格拉一带了。 王朝内部,三个儿子争位,1707年长子巴哈杜尔沙终于成功即位,在位五年就去世。血腥的王位争夺战又一次展开。结果长子贾汉达尔先后打败并杀死三个弟弟即位。
新皇帝沉溺于宠妃,不思进取。仅11个月,法鲁赫西亚替父(巴哈杜尔沙的次子)复仇,将伯父打败并将其在狱中斩首,夺得王位。
1719年法鲁赫西亚又被他的首相杀害。以后的几个皇帝大多是懦弱无能的傀儡。贵族们为了自身利益,施展阴谋,废立皇帝,1719年曾四度易帝。各地的封邑主们也拒不纳税。
从18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独立与半独立的地方政权不断涌现,割据局面逐步形成,其中较为强大的有孟加拉、奥德、海德拉巴以及马拉塔人、锡克人等。
孟加拉、奥德和海德拉巴的省督纷纷自立,实际上是独立的政权。孟加拉和奥德差不多在18世纪中期被英国殖民者控制,海德拉巴的自治维持了200多年,直到1948年加入印度共和国。 马拉塔人一度有取代莫卧儿王朝之势,但他们遇到了阿富汗人的入侵,马拉塔人遭遇惨败后也一蹶不振。 锡克人与莫卧儿长期的战斗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和宗教,18世纪60年代以后,在旁遮普地区形成了锡克人国家。 这一时期,入侵的外部势力主要是波斯人、阿富汗人和英法为首的西方殖民者。最终英国人摘得了印度这个“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 中世纪的印度,是伊斯兰外来文明和印度传统文明激烈碰撞和不断融合的时代。穆斯林们研究起印度哲学,学习瑜伽;印度教徒们学习起穆斯林的历法、化学和医学成就。梵文、印地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几乎同时在印度应用和发展,文学也展现出多样性的繁荣。莫卧儿王朝在艺术、建筑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杰出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世系表
欧洲殖民地时期 一、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15世纪,大航海运动兴起。1498年5月,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始了西方人对印度地区的入侵和征服。 1502年,达伽马第二次到达印度时带来了装备火炮的舰队。1505年,葡萄牙舰队在西印度海外打败了阿拉伯与印度的联合舰队,取得了东方海上霸权。1509年,阿布奎克赴东方就任总督,1510年占领果阿,将其建为总督驻地。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1605年荷兰舰队在柔佛海峡(今新加坡北)打败葡萄牙舰队,成为新的东方海上霸主。 英国后来居上,在与荷兰的争斗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法国也不甘人后,加入了对印度的争夺。英法在印度的争霸持续了大约17年,史称三次“加尔纳迪战争”,最终法国基本退出印度,英国取得了独霸地位。 由于莫卧儿帝国的疆土破裂得极为细碎,大小王公多达数百。为控制这类弱小土邦,英人使用订立条约的方法将它们纳于辖下。王公们惟恐处于受打击或遭排挤的不利地位,常常主动争着与英国人订约。 进入19世纪30年代,印度尚处于独立的地区,只剩下西北印度的信德和以旁遮普为中心的锡克教政权。 1842年2月英国借口东印度公司在信德的专员公署受到攻击,次年派军打败信德三国,将它们并入孟买管区。 1845年12月,英人借口锡克军队渡过苏特里杰河,“无故挑衅,侵犯英属领土”,亨利·哈丁总督发布了宣战公告。早已集结的4万英军、100门大炮和70艘舰船,开始进攻锡克人占领区。1846年2月20日,英军占领了拉合尔,3月9日,锡克人签下屈辱的《拉合尔条约》。 1849年2月,古查拉特一役,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3月29日,英印总督宣布兼并旁遮普省,废除锡克教国王。英国最终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 在1600年至1858年的250多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从一个特许垄断贸易的商业组织,发展成为占有广大领土并建立政权的一个政治军事商业集团。此后权势不断下降,受到1857年印度大起义冲击,英国政府制定“1858年法案”,改变了统治印度的政策,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行政的权力,使它退回到一般的商业机构。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领地成为英王的直辖殖民地,女王任命总督进行治理,并在内阁设立印度事务大臣。东印度公司逐渐演变为英王直辖殖民地的一个非垄断的一般性商业机构。1874年1月1日,东印度公司正式解散。 二、印度大起义 随着英国的征服和掠夺,印度民众积累了对立和仇恨的情绪,加之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孕育而生。 1857年,英军更新装备,采用新式的恩菲尔德步枪,为保护枪械,表层涂有一层油脂。军中传言,这种油脂含有牛油和猪油的成分。猪油是穆斯林的禁忌,牛油是印度教徒的禁忌,土兵们认为受到了侮辱,兵营中一片愤怒。 1857年5月10日,起义首先在距德里40英里的密拉特爆发。土兵们枪杀英国军官,冲进监狱,释放囚犯,纵火烧毁官府。第二天起义军占领了德里,宣布拥戴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各地土兵和民众纷纷响应,不到四个月,起义迅速遍布整个北印度和中印度。 英军最终以5000多士兵阵亡的惨重代价,攻克德里。莫卧儿皇帝被俘,放逐缅甸,残存的莫卧儿王朝正式灭亡。 此外还有坎波尔起义、勒克瑙起义等诸多反抗运动,最终在1859年4月,所有起义都被英国先后扑灭,印度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三、民族主义觉醒与国大党成立 自19世纪70年代起,民族主义的政治改革运动在印度渐趋发展,地区性的民族组织不断涌现。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首次全国会议在孟买召开,宣告印度国大党诞生。 经过国大党的组织宣传工作,英国政府1892年通过《印度参事会法案》,国大党人被吸收进了总督立法会议和省督立法会议。 一战后,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倡议民族自决,对印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印度进一步要求在大英帝国内部实现自治领的地位。 经过一系列不懈的斗争,英国政府作出实行政治改革的承诺,这就是“蒙塔古宣言”,即“印度人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统治机构的各个部门,并逐步发展自治体制,以便在作为英帝国的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印度,进一步实现责任政府。” 四、独立抗争 1887年,18岁的甘地中学毕业后升入萨玛达斯学院。次年9月4日,甘地赴英留学,三个月后进入伦敦大学,主修法律。1891年6月甘地通过律师考试后启程回国。 留英三年,甘地接触到了自由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克鲁泡特金互助论、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回到印度后,甘地从事律师业,并不太成功,1893年4月甘地远赴南非,此后他在南非生活21年,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南非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侨民因为是有色人种,受到双重的不平等待遇。甘地以他的法律知识和奉献精神,领导了印侨的反歧视斗争。 1915年1月甘地被冠以“圣雄”的尊称。同年,46岁的甘地回到印度,开始步入印度的政治生涯,为印度的民族解放和独立奉献终身。 1918年7月,镇压印度民族运动的法案发表,引起印度各阶层的不满。1919年3月,“罗拉特法”正式实施,它授权殖民当局可以随意拘捕任何嫌疑犯,不审讯就可予以不定期监禁。被捕者不得聘请律师及证人辩护。警方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把3月30日作为“抗议日”并进行总罢工,掀起一个公民不服从运动。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穆斯林为主的哈里发运动结合在一起,互相合作,彼此声援,迅速在全国掀起了民族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921年12月国大党在阿拉哈巴德年会上,宣布即将开展拒绝纳税和公民不服从运动。次年2月发生了军警和民众的暴力冲突,甘地认为群众运动正在演化为暴力革命,于是决定中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因为不合作运动的中止,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同盟关系也走向了结束。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崛起,成为印度独立的重要政治力量。1940年3月23日,在全印穆斯林联盟的拉合尔年会上,正式通过了建立“穆斯林国家”的决议,即著名的“拉合尔决议”。决议要求对印度的行政区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合并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这国家有完全主权和自治权。 1939年9月3日,在英国向德国宣战的同一天,殖民政府宣布印度进入战争状态。印度无端被拖入了世界大战。9月14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通过了尼赫鲁起草的决议,对殖民政府未经印度人民的同意就宣布印度参战,表示强烈的不满。10月22日工作委员会宣布不支持英国的战争,要求英国承诺印度战后独立,成立战时责任政府,成立全民选举的制宪会议并由它制订宪法。 1940年4月18日,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声明,印度制订宪法必须以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达成协议为前提。 1942年7月14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通过了甘地起草的《英国政权退出印度》的决议。国大党确认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必须立即结束,如果印度的要求遭到拒绝,国大党将在甘地的领导下,不惜牺牲,以非暴力为武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4年5-6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及国大党的领袖们,解除了对国大党的禁令。同时,英印政府向穆斯林联盟表示,国大党的任何重大要求,必先与穆斯林联盟达成一致意见,政府才予考虑。 1945年9月19日,新任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伦敦就印度政策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政府将尽全力促使印度早日组成自治政府,并立即着手举行新的中央和省立法会议的选举。在随后的选举中,国大党在八省建立了省政府,穆斯林联盟在信德和孟加拉主政,旁遮普建立了多党的联合政府。 1946年12月,首相艾德礼邀请尼赫鲁、真纳、锡克教的巴尔德夫·辛格赴伦敦会谈,希望召开举国一致的制宪会议,制订印度宪法,但始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五、蒙巴顿分治方案 1947年初,印度各地教派冲突不断,规模越来越大,形势十分紧张。饱受二战战火的英国也不愿再受动荡的印度拖累。国际上,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世界潮流,民族自决的国际舆论已成大势。 2月20日,首相艾德礼宣布对印政策,拟于1948年6月以前将政权移交给印度人组织的政府。英王任命英王乔治六世的表兄弟蒙巴顿(二战期间东南亚盟军的最高统帅)接任印度总督,其使命就是尽早以合适的方式移交政权。 3月22日,蒙巴顿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领导会晤,交换意见。当他意识到统一的印度无望时,就抛弃内阁使团方案,努力说服国大党接受现实,接受分治。 起初,国大党反对“巴基斯坦”的出现,经蒙巴顿一个多月的游说,国大党最终接受了分治。 6月3日,蒙巴顿向全印度人民发表了英国政府的声明,宣布8月15日前印度完成分治,此后英国撤出印度,并且详细公布了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 甘地开始时是竭力反对分治的,他甚至斥责蒙巴顿的分治方案是“活体解剖”。他向总督进言,宁可将英印政府的政权移交给真纳,三亿印度教徒受穆斯林统治,也不愿印度分治。但现实还是迫使甘地发生了改变。 分治后巴基斯坦是6760万人,印度为2.7亿。巴基斯坦约占原印度面积的14.7%,财产分配上:巴基斯坦得到17.5%。 7月18日,经英王签署,以蒙巴顿方案为基础的《印度独立法》颁布施行,并将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日期法定为1947年8月15日。英国和印度之间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将失效。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告成立,建都卡拉奇,真纳出任首届巴基斯坦自治领总督,列雅格特·阿里汗出任政府总理。 8月15日,印度自治领宣告成立,首都在新德里。国大党邀请蒙巴顿出任印度自治领首届总督,尼赫鲁担任总理。 1949年11月26日,印度宪法在制宪会议上正式通过,由印度首任总统普拉沙德签字批准。宪法规定,从1950年1月26日起,印度是主权的民主共和国,采用联邦制。全印行政区共划分为29个邦。 独立后的印度逐渐确立了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的立国支柱、以及不结盟等基本国策。
印巴分治后时期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实行民主主义,并建设印度式的社会主义,开始发展工业建设。在农村,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内部推行世俗主义,废除种姓制度,推进政教分离和男女平等,对外实行不结盟运动。 印巴分治以后,印巴之间最大的矛盾是印度河水分配问题和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印度河上游在印度,一旦断水对巴基斯坦是致命的威胁。 1960年9月19日,印度、巴基斯坦、世界银行三方在卡拉奇签署了世界银行提出的《印度河水条约》。根据条约,印度河流域水系的西三河(印度河、杰姆卢河、奇纳布河)河水归巴基斯坦使用,东三河(拉维河、比阿斯河、苏特里杰河)河水归印度使用,巴基斯坦获得全部水量的80%,印度获得20%。这一遗留了12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是印巴双方另一个难解的结。第一次印巴战争经联合国调停,在1949年7月划定了停火线。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 新中国成立后,尼赫鲁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两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互相支持,互相合作。 50年代末,由于西藏叛乱和边界问题,中印关系逐渐恶化。1962年边界战争后,中印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为代办级,中印关系陷于低潮。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去世。夏斯特里被国大党议会党团一致推举为党团领袖,1964年6月9日经总统任命,成为印度第二任总理。1965年印巴战争在苏联斡旋下结束,双方签署协议解决争端。协议签署后几个小时,夏斯特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1965年1月19日在国大党议会党团选举中,英迪拉·甘地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德赛。1月24日,英·甘地宣誓就任第三任总理。1971年的选举中英迪拉甘地再次当选总理,她在国内的威望不断攀升。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凭借这场战争的胜利,英·甘地登上了权力与声望的高峰,有些媒体甚至奉她为“女皇”。 1975年英·甘地被控选举舞弊,反对派不断进行活动,要求她辞职。1977年的选举中,国大党首次失利,丧失了连续30年的执政权。人民党上台,英·甘地结束了长达11年的统治。 1977年3月24日,人民党组阁完毕,新政府由德赛任总理。 进入1979年,人民党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无能逐渐表现出来。工农业生产衰退,通货膨胀加剧,能源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政府的支出却不断上升。 1980年1月3日至6日,印度第七届大选中,国大党全线告捷。1月14日,阔别两年十个月后,英·甘地再度出任总理。 英·甘地重新上台后,抓紧培养自己的儿子接班。桑贾伊是她的第一选择。1980年5月,桑贾伊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子承母业大局已定。然而6月20日,桑贾伊驾驶飞机时突然坠机身亡。 英·甘地很快决心把大儿子拉吉夫·甘地培养成政治家。1983年2月,他成为国大党五名总书记之一。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死于锡克人的刺杀行动。当她从寓所走向办公室时,经过一道白色拱门,守卫在门侧的锡克警卫本特·辛格用左轮手枪向她连发五枪,拱门另一侧的萨特万特·辛格也用自动步枪连射25发。 英·甘地在外交上奉行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竭力谋求控制南亚。同时,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搞平衡,从两边得到更多资源。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获胜,最终使东巴地区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印巴双方一度断绝了外交关系。1972年7月,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两国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关系稍缓,1976年印巴恢复了外交关系。 1984年10月31日,就在英迪拉·甘地遇刺的当天下午,拉吉夫·甘地在总统府阿育王厅宣誓就任总理,时为印度共和国第五位、也是第六任总理。 拉·甘地秉承了其外祖父、母亲的立国之策,在继承政治传统的同时,拉·甘地也进行了革新,如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农业绿色革命和经济自由化等。 1987年爆出了国大党与瑞典军火商的腐败丑闻,对拉·甘地形象产生巨大影响。经济改革也遭遇了困难,再加上民族矛盾和教派骚乱,拉·甘地威望不断下降,在1989年的选举中国大党败北,拉·甘地辞去总理职务。 维·普·辛格于12月2日宣誓就任总理,成立独立以来第二个非国大党政府。 1991年的选举国大党卷土重来,拉奥担任新的总理。但是1996年大选中,人民党以微弱优势又成为了第一大党,瓦杰帕伊担任总理,期间又因组阁分歧更换了两任总理,最终1998年瓦杰帕伊重新担任总理。 2004年选举中,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多数席位,人民党失利,瓦杰帕伊辞职。印度也迎来了第一位锡克族总理曼莫汉·辛格。辛格在任十年,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但后期因腐败丑闻(如电信频谱案)和改革乏力,导致国大党在2014年大选中惨败。 2014年,人民党在选举中获胜,纳伦德拉·莫迪担任总理直到今日。莫迪也是印度首位连任三届的总理(2014、2019、2024年),其政策以印度教民族主义和经济改革为核心。
独立后印度历任总理表
结语
印度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在断裂与融合中不断重生的史诗。
从哈拉帕文明的神秘消亡到孔雀王朝的短暂统一,从笈多黄金时代的文化鼎盛到莫卧儿帝国的多元帝国,这片土地始终在本土文明与外来入侵的交织中寻找平衡。
雅利安人用种姓制度构建了社会秩序,波斯与希腊的征服者带来了新的政治理念,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传入则重塑了宗教格局。每一次外族统治虽曾中断本土文明的进程,却也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共生——如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风格、泰姬陵的伊斯兰建筑美学,以及印度教与佛教在冲突中不断吸纳外来元素的包容性。
然而,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与教派矛盾的延续,始终是印度社会的隐痛。印巴分治留下的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如何在南亚次大陆的独霸中处理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邻国的关系,以及在中美俄的大国博弈中,如何使印度崛起强大,以匹配其大国野望。
这些问题,我想也在拷问着印度有识之士的治国智慧。
恒河滔滔奔涌不息,塑造了灿烂文明的印度,在五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中,又在时代的浪潮里不断重塑。
印度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份对过去的敬畏与对未来的野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