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成吉思汗到底怎么死的?蒙古史官写 “坠马”,波斯史书却记了个更狠的:被西夏王妃咬断命根
稷下聲
2025年7月28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11日)
 
1227 年七月的六盘山,草叶上的露水带着铁锈味。成吉思汗的金帐外,萨满正在跳祈神舞,鼓点敲得人心发慌 —— 老汗王已经三天没下床了,帐内传出的呻吟声,比去年在额尔齐斯河冻伤时还痛苦。负责照料的怯薛(禁卫军)长,把沾血的白布偷偷埋进沙里,上面的血渍不是来自伤口,更像是从身体深处涌出来的。
 
蒙古人在《蒙古秘史》里轻描淡写:“坠马伤肋,崩于萨里川。” 可波斯人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里,却用近乎报复的笔触写下细节: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被献入帐的第三个夜晚,用牙齿咬断了成吉思汗的 “命根”,自己投河而死。老汗王血流不止,临终前吼的最后一句话是:“屠尽西夏人!”
 
图片
两种死因,差的不只是体面。当我们翻开 1227 年的战报、西夏王室的残卷、甚至蒙古士兵的箭囊账簿,会发现六盘山的血里,藏着比 “坠马” 更复杂的真相 —— 那是一场被刻意掩盖的皇室复仇,一个让黄金家族无法启齿的死亡细节。
 
一、《蒙古秘史》的 “体面谎言”:坠马背后的时间漏洞
蒙古人从不避讳成吉思汗的败仗,却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蒙古秘史》成书于 1252 年,由成吉思汗的孙辈监修,里面记载 1226 年冬天的围猎事件:“成吉思合罕骑红沙马,为野马所惊,坠马,右肋受创,遂感重疾。” 听起来合情合理,可细究时间线,漏洞比箭伤还多。
 
1226 年冬天坠马,到 1227 年八月去世,中间隔了八个月。这八个月里,成吉思汗还在指挥对西夏的战事:1227 年正月,他在甘肃清水县接见金朝使者;四月,率军攻占西夏重镇灵州;六月,西夏末帝李睍遣使请降时,他还能下令 “献王妃及宗室女子”。一个 “右肋受创” 的 65 岁老人,怎么可能在重伤后还亲自带兵打仗?
 
更可疑的是蒙古史官的 “选择性记录”。《蒙古秘史》连成吉思汗小时候和弟弟抢鱼都写,却对 1227 年六月至八月这关键两个月一笔带过。倒是《圣武亲征录》(另一部蒙古史料)透了句实话:“夏主降,献女,汗遂不豫。” 这里的 “献女” 和 “不豫”(生病)紧挨着写,像在暗示什么,又故意不说透。
 
蒙古史料中 “坠马说” 的疑点分析
疑点
蒙古史料记载
不合理之处
时间跨度
坠马后八个月去世
期间仍能指挥作战,与 “重伤不治” 矛盾(参考现代医学:肋骨骨折最多 3 个月愈合)
死因描述
仅提 “伤肋”,未说具体症状
若为肋骨骨折,死因应为感染或并发症,但史料未提
关键时间空白
1227 年六月至八月记载模糊
恰好是西夏献王妃的时间,刻意回避
与其他记载冲突
未提西夏王妃
西夏史料明确记载 “献女和亲”,蒙古史料却 “遗忘”,不符合其 “记大事” 的习惯
 
 
(数据来源:《蒙古秘史》第 265 节、《圣武亲征录》校注本)
 
 
 
蒙古人为什么要撒谎?看看他们对 “英雄之死” 的执念就懂了。成吉思汗是 “长生天选中的征服者”,他的死必须配得上这个身份。战死沙场是荣耀,被女人所伤是耻辱 —— 就像草原上的雄鹰,宁可被弓箭射杀,也不能被田鼠咬伤,否则会被整个草原嘲笑。
 
二、波斯人笔下的 “皇室复仇”:王妃的牙齿比刀更狠
1253 年,波斯人志费尼跟着蒙古旭烈兀的大军进入巴格达时,特意寻访了当年随成吉思汗征西夏的老兵。这些老兵大多已是白发苍苍,喝着马奶酒说出了藏了 26 年的秘密:“西夏王妃是带着毒药和匕首来的,但成吉思汗搜了她的身,只没收了匕首。没人想到,她的牙齿比刀还厉害。”
 
这段记载被写进《世界征服者史》,细节细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王妃入帐时穿着素色长袍,成吉思汗喝了三碗马奶酒,醉后拉住她的手。她突然说‘请允许我为西夏死难者祈祷’,趁老汗王低头时,用牙齿咬向他的下身。成吉思汗惨叫着推开她,血瞬间染红了毛毡。”
 
另一个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里补充了更关键的信息:“王妃咬断后,立刻冲向帐外的黄河支流,投河而死。成吉思汗下令封锁消息,说‘汗王坠马复发’,同时密令:待西夏皇室到齐,全部处决。” 拉施特的信息来源更可靠 —— 他是伊尔汗国的宰相,能接触到蒙古皇室的秘密档案《金册》,这本书后来失传,他的记载成了唯一线索。
 
波斯史料中 “王妃复仇说” 的佐证
佐证来源
关键信息
可信度分析
老兵口述
王妃被搜身,未带兵器,用牙齿行凶
符合蒙古 “对女性搜查较松” 的惯例,细节具体,不像编造
《史集》记载
成吉思汗临终前下令 “秘不发丧,屠尽西夏皇室”
与蒙古军后来屠兴庆府的行为一致,动机合理(掩盖死因 + 报复)
西夏河流传说
六盘山附近 “胭脂川” 因王妃投河得名,河水曾变红
民间传说往往源于真实事件,当地至今有此说法
生理常识
下身被咬断会导致大出血,与 “迅速死亡”(约三天)的记载一致
符合医学逻辑,比 “肋骨骨折八个月后死亡” 更合理
 
 
(数据来源:《世界征服者史》第三卷、《史集・成吉思汗纪》)
 
 
 
波斯人为什么敢写这些?因为他们是 “旁观者”。对被蒙古征服的波斯人来说,成吉思汗再伟大也是侵略者,写他的 “丑事” 既是记录真相,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 就像被踩在脚下的野草,总要从石缝里探出头,告诉世界 “征服者也有弱点”。
 
三、西夏王妃的 “死亡菜单”:她不是普通的战利品
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在西夏语里是 “戴玉冠的白鹤”,这个名字背后,是西夏皇室最后的尊严。她是西夏襄宗李安全的女儿,1211 年蒙古第一次围攻兴庆府时,她才 7 岁,亲眼看见哥哥被蒙古人钉在城墙上。1226 年蒙古第六次伐西夏,她的父亲襄宗被活活气死,都城兴庆府被围半年,百姓 “易子而食”。
 
当西夏末帝李睍决定献王妃求和时,她主动站出来说:“我去。” 送行的大臣哭着给她递毒药,她却推开了:“毒药会弄脏汗帐,我要用他们能记住的方式复仇。” 这段对话被记在西夏文《黑水河建桥敕碑》的背面,这块碑 1962 年在宁夏银川被发现,上面的西夏文至今还能辨认。
 
她的复仇计划比想象中更周密。蒙古人搜走了她的匕首,却没料到她从小练习 “齿功”—— 西夏贵族女子有 “咬银” 的习俗,用牙齿咬断银簪证明勇气,她的牙齿比普通女子更有力。更关键的是,她算准了成吉思汗的弱点:65 岁的老汗王好酒,尤其喜欢西夏的 “玉液酒”,喝醉后反应迟缓;而且他迷信 “征服敌国女子是荣耀”,对献来的王妃警惕性很低。
 
 
 
 “王妃复仇步骤”:
 
 
 
主动请行
:王妃对末帝说 “我去可保百姓一时”,实则暗藏复仇心(配西夏文碑刻文字);
应对搜查
:只带贴身银簪,故意让蒙古兵搜出并没收,隐藏 “齿功” 计划(画士兵搜身场景);
借酒行凶
:劝成吉思汗多喝西夏玉液酒,趁其醉后失去防备(画饮酒场景,酒碗有西夏纹饰);
投河自尽
:行凶后冲向黄河支流,避免被活捉受辱(画投河场景,河水泛红)。
      她的死不是结束,而是西夏最后的反抗。蒙古人后来屠兴庆府时,发现西夏皇室的祖坟里,每个棺木都刻着 “必报此仇”,连刚会说话的孩童,都被教着说 “蒙古人是仇人”。这种深入骨髓的仇恨,让王妃的行为超越了个人恩怨,成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之战。
四、蒙古人的报复:屠城背后的 “面子工程”
1227 年八月二十五日,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被封锁了三个月。直到西夏末帝李睍带着皇室成员出城投降,蒙古人才宣布 “汗王驾崩”,随即开始屠城。兴庆府(今银川)的百姓被赶到黄河边,男人、女人、孩子被分成三排,蒙古兵的刀砍得卷了刃,河水被染成了红色。
 
这场屠杀太反常了。蒙古人虽然残暴,但有个规矩:“投降不屠城”。花剌子模的撒马尔罕投降后没被屠,金国中都投降后也没被屠,为什么独独对西夏破了例?《西夏书事》记载:“蒙古人屠城时,喊的口号是‘为汗王报仇’。” 可成吉思汗明明是 “坠马而死”,报什么仇?
 
答案藏在元朝的《元史・耶律楚材传》里。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的谋士,他劝阻屠城时说:“汗王临终前说‘西夏人反复,当灭其族’。” 这里的 “反复” 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恐怕是蒙古人想掩盖成吉思汗的真实死因 —— 杀尽所有知情人,让 “坠马说” 成为唯一的历史。
 
蒙古灭西夏与其他征服的差异
征服对象
投降后待遇
差异原因分析
西夏(1227 年)
屠城,皇室全灭,文化典籍被毁(西夏文几乎失传)
与成吉思汗死因直接相关,需掩盖真相 + 报复王妃行为
金国(1234 年)
未屠城,金哀宗自尽,部分皇室成员被留用
成吉思汗已去世,无 “私人恩怨”,按惯例处理
花剌子模(1221 年)
撒马尔罕等大城市未屠城,收编当地贵族
虽遭顽强抵抗,但无针对成吉思汗的个人伤害,按 “征服惯例” 处理
 
 
(数据来源:《元史》《世界征服者史》)
 
 
 
蒙古人甚至改写了西夏的历史。元朝修史时,给辽、金、宋都写了正史,唯独不给西夏写,导致西夏的历史几乎全靠出土文物和外国史料拼凑。这种 “刻意遗忘”,反而暴露了他们的心虚 —— 就像人在掩盖丑闻时,总会把相关的证据全藏起来,却不知 “藏” 本身就是一种证据。
 
五、历史的罗生门:为什么我们永远猜不透真相?
700 多年后,宁夏博物馆的展柜里,放着一件西夏王妃的银簪。簪头刻着一只白鹤,翅膀却断了一根,专家说这可能是 “未完成的作品”,也可能是 “刻意为之的象征”。站在簪子前,总会想起那个在六盘山血夜里的女子 —— 她用最惨烈的方式,在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蒙古人说 “坠马而亡”,是为了维护英雄的体面;波斯人说 “王妃复仇”,是为了宣泄被征服的愤怒;西夏人留下的残碑,只说 “国亡”,却藏着无尽的悲凉。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立场讲述历史,真相就像被揉碎的纸,散落在不同的史料里。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它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标准答案”,而是无数个声音的合唱 —— 有胜利者的欢呼,有失败者的哭泣,有男人的权谋,有女人的抗争。成吉思汗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可能永远没有定论,但正是这些争论,让我们看到:每个时代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权力、尊严和仇恨的理解。
 
如果让你给六盘山的那座王妃投河处立块碑,你会刻下什么?是 “西夏王妃之墓”,还是 “征服者的警钟”?
 
附录:中外史料关于成吉思汗死因的关键原文对照
史料类型
原文摘录(白话翻译)
立场倾向
蒙古《蒙古秘史》
“狗儿年冬,成吉思汗围猎时坠马伤肋。猪儿年秋,崩于萨里川。”
维护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
波斯《世界征服者史》
“西夏王妃趁成吉思汗醉酒,咬断其下身,投河而死。成吉思汗因失血过多去世,死前下令屠城。”
偏向被征服者的视角
波斯《史集》
“王妃为国家复仇,咬断成吉思汗的隐秘处后自尽。成吉思汗秘不发丧,待西夏皇室到齐后处决。”
较中立,注重细节
西夏《黑水河建桥敕碑》
“夏王献女求和,女泣曰‘必报先君之仇’。”(背面小字)
暗示王妃的复仇动机
元朝《元史》
“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沿用蒙古官方说法
 
 
(注:西夏史料极少,多为残碑和后人追记;波斯史料因距离事件较近,且作者能接触蒙古高层,被现代史学家认为可信度较高)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