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4日)
中国古代的忠臣大多没有好结局,他们舍生忘死拯救江山社稷,最后却往往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其中有一个忠臣最让人意难平,他救了一个国家,最后换来的却是抄家,闹市问斩,家属流放。
他叫于谦,不是相声演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一个忠臣,老朱家欠他一条命。
上学时我们都学过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中后一句是流传千古的励志名句,数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家奋不顾身奋斗。于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青史留名,万世流芳。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因官至太子少保,因此人称“于少保”。
于谦早年参加过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战争,受到明宣宗的器重和赏识,担任山西、河南等地巡抚。英宗在位时,耿直的于谦得罪了大太监王振被打入大牢,不久后释放了出来,调任兵部侍郎,当上了明朝的国防部副部长。
“土木堡之变”中英宗北征兵败被俘,蒙古军队南下进攻明朝,北京岌岌可危。于谦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他坚决反对群臣迁都南京的建议,力主死守北京。随后他领衔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泰帝。
在于谦的全盘部署下,北京军民奋起杀敌,终于击退了瓦剌太师也先的军队。也先又把英宗推出来要求议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拒绝谈判,也先看捞不到什么好处,又不敢杀掉明朝皇帝,留在自己这里还得管饭,怎么看都是赔本买卖,无奈只得释放英宗回北京。
群臣屡次请求迎回英宗太上皇,然而景泰帝为了保住自己到手的皇位,对这个话题极其厌恶,一再拖延置之不理。
结果最后是出使瓦剌的使臣不请示朝廷,私自把英宗太上皇给接回来了。
木已成舟,景泰帝没办法只得亲自出城迎接哥哥,双方客套了一番后景泰帝就回宫去了,至于英宗则被安置到南宫,名为安置实为监禁,失去了人身自由。
囚徒的生活持续了七年之久,直到有一天早上,一大群官员突然闯入南宫,簇拥着英宗前往大殿。皇宫卫兵不敢阻拦英宗太上皇,就这样一帮人一路绿灯进了大殿,将英宗推上皇位复辟。
群臣山呼万岁,声音惊动了病重的景泰帝,他知道大势已去长叹一声,放弃了抵抗,默认英宗的复辟。
英宗复辟后没几天,景泰帝就死了,怎么死的史书没说,我们可以猜一猜。
景泰帝死后,英宗将他废为郕王,给了一个戾的谥号,又毁弃了他在天寿山预先修建的皇陵,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帝也是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入昌平皇陵的皇帝。
说实话英宗这些做法确实不厚道,景泰帝毕竟拯救了老朱家的江山社稷,临危受命,当了七年代理皇帝,最后连皇陵都进不去。
当然景泰帝也不是白莲花,他对哥哥的做法也很冷酷无情,先是拒绝接回哥哥,跟赵构的想法一样,就盼着哥哥死在塞外算了。结果手下去谈判的大臣给私自接回来了,景泰帝没办法只得给哥哥安置到南宫关起来。
这又是妇人之仁,如果他学学千古明君唐太宗的做法,给哥哥来一杯毒酒或者简单粗暴直接来一刀,不就永无后患了。谁敢说李世民是暴君?你景泰帝还犹豫什么。
可景泰帝只是软禁了哥哥,并没有痛下杀手,留下了后患。
七年里有太多机会,景泰帝都没有动手,说明还是念及兄弟之情的。
结果英宗在一帮佞臣的蛊惑下,发动“夺门之变”抢回了皇位,其实英宗就是坐在南宫不动弹,这皇位早晚还是他的,因为景泰帝病重,他的太子也夭折了,没有别的儿子,皇位面临无人继承的境地,只要景泰帝一死,皇位只能还给英宗。
英宗当时就没想明白这一点,中了那帮佞臣的奸计,利用他换取荣华富贵,还留下了夺门篡逆的恶名。好在没过多久英宗就明白过来了,他陆续处置了那帮夺门功臣,但大错已经无法挽回。
他最大的污点就是听信谗言,杀害了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于谦。
其实英宗知道于谦对社稷有功,起初并不愿意杀他,但佞臣们说不杀于谦,陛下的复位就名不正言不顺。意思是于谦是景泰帝的心腹,你不杀于谦等于承认自己是篡位。
这帮人给于谦扣上了“谋逆”的帽子,当初他拥立景泰帝成了最大的罪恶,那你满朝文武当时是什么态度?
英宗一时糊涂,听了这帮人的谗言,逮捕于谦下狱,后面就是抄家、家属流放,于谦和另一位大臣王文西市问斩,含冤而死。
于谦之死比岳飞之死更让人意难平,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拯救了国家社稷的忠臣,却遭遇了这样的悲惨下场,老朱家欠于谦一条命,明粉也无法洗白。
好在英宗后来似乎明白了一点点,对于冤杀于谦心里也非常愧疚,这个人本质并不坏,只是被人利用而已。英宗临终前下诏废除宫人殉葬的野蛮陋习,从此明朝皇帝不在搞活人殉葬,说明英宗确实存有良善之心,只是杀于谦太失人心。
于谦死后葬杭州西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是去西湖游览的人必去瞻仰的地方。
明朝末年为什么大臣普遍卑鄙无耻,毫无节操可言,崇祯帝怒骂“文官皆可杀”、“百官皆误国之臣”,这帮大臣可能确实有问题,可你老朱家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工资史上最低,待遇最差,动不动就拉出去打屁股,一言不合就打入锦衣卫大牢酷刑折磨,诛杀功臣脸不红心不跳,从明初的杀功臣到杀于谦、杀袁崇焕,你让大臣如何无怨无悔尽忠报国?
明朝最后的众叛亲离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崇祯帝自缢煤山,三千文武官员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伴。闻讯自杀的也仅仅36个大臣,多半都是皇亲国戚,知道难逃农民军的一刀,还是追随崇祯帝去吧。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