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20日)
1973年7月17日,中南海一间简朴的会客厅里,毛主席、周总理共同会见了杨振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见。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的年代,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破冰之举。 而这一切,都源于杨振宁两年前迈出的勇敢一步。 一、一封家书与一张签证:历史在偶然中转弯 1971年,中美之间仍横亘着巨大的冰山。当绝大多数人还在观望时,杨振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一则不起眼的公告:中国从美国公民禁止访问的名单上被移除。他当即提笔给父亲杨武之写信,希望回国探亲。
在中美尚未建交的背景下,这次回国本身就是一个政治信号。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杨振宁在巴黎中国大使馆拿到了签证,于7月19日飞抵上海——他因此成为1949年后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 这张签证背后,是周恩来高超的外交智慧。在冷战格局下,邀请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访华,既是对外开放的试探,也是对海外人才的召唤。 二、周恩来第一次与他的五小时长谈,第二次会见时他提出建议 1971年8月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杨振宁,谈话持续五个小时。
杨振宁回忆说,我第一次到新中国探亲访问,周总理就请我吃饭。我们一共谈了五个钟头。周总理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说,美国的大学是怎么样组织的,美国的大学办学的方针是什么,大学里头有没有种族的问题等。周总理对于这些问题,他都有一些知识,主要是想要从我的口中知道这些问题的回答。
1972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了第二次来访新中国的杨振宁。 这次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杨振宁向周恩来提出的建议:中国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周恩来随即指示周培源“要把北大理科办好”,直接推动了全国基础理论研究的复兴。 当时,杨振宁没有想到,他向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这个建议,影响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 查阅资料发现:这一建议影响深远。清华大学当即成立四个研究班,顾秉林(后任清华校长)等人因此获得深造机会,他说:“这个研究生班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涯。” 三、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杨振宁,他们都聊了什么? 1973年7月, 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向接待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拜会毛主席。7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 当时毛主席已80岁高龄,身体很不好,基本不见客了。杨振宁没抱太大希望,但没想到,他突然接到了一个通知:毛主席要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他。毛泽东会见华裔科学家,还是第一次。 得知这一消息,杨振宁十分激动,去见毛主席那天,他专门起了个大早。收拾干净后,他就被警卫员带进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里。
虽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很不乐观,但这次会面的时间也进行了1个多小时。 杨振宁回忆:“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所以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是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这些都是我们谈的题目。毛主席对于哲学很发生兴趣,他说:‘你们做物理学,是觉得思想更重要,还是理论更重要?’这个问题使我吃了一惊,我想了想,我就说,我们不用思想这个名词,因为从哲学家的立场上讲,理论跟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要想了解,我们在物理学里头,这两个是不是也有分别。” 杨振宁回忆:“最后走到门口,然后他(毛主席)跟我拉手照了一张相。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可是后来没做到。我很高兴啊,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绩’。这几句话,我想是他由衷讲出来的话。
临别之际,杨振宁不舍得说,“谢谢您给我这次会面的机会,我祝您万寿无疆。”毛主席听后笑说,“你这话就不严谨了,人哪能万寿无疆呢,这话不科学哦。”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见。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的年代,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破冰之举。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报道,向全国传递出中国重视科学、期盼开放的明确信号。
回望这段历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名科学家的个人选择,更是一个时代转型的缩影。在冰封的年代率先破冰,在封闭的时刻打开窗口——这正是杨振宁留给中国科技界最珍贵的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