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秦始皇是不是一個暴君?
微信公眾號 "天涯時事"
2020年12月31日

最近《大秦賦》結束了。

網絡上的評價不一,有說好的,也有說壞的。

說實話,我已經很多年沒有時間看電影和電視劇了,但是我還是把《大秦賦》都看完了。

目前《大秦帝國》已經演了四部,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也就是侯勇和王志飛演的,這部電視劇我大概看了幾十遍吧。

至於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我也看了,但是根本看不下去。

第四部原來的名字叫做《大秦帝國之天下》,但是由於目前國際政治鬥爭比較激烈,為了避免刺激一些“玻璃心”的國家,所以把名字改成了這個不倫不類的《大秦賦》。

圖片

這四部電視劇都是根據孫皓暉先生同名小說《大秦帝國》改編的長篇歷史劇,雖有藝術加工,但是也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意義。

我甚至可以說,只要你能把這本書讀懂了,你就懂了什麼叫做政治,什麼叫做歷史潮流……

中國的古代,也有很多偉大的朝代,但是除了戰國和三國外,其它朝代我都沒有系統的去學習過,更沒有系統的去研究過,只是“碎片化”的學習,因為我覺得與戰國和三國相比,其它朝代就沒有什麼研究的價值了——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專家一輩子都研究不明白一個朝代,所以不如找一個最有代表性的朝代來學習。

在我的書櫃中,歷史類的只有三國和戰國。

關於這部電視劇,我的評價就是:雖然遠不如第一部,但是至少我還能看下去,而且看完了。

今天我們不想說這部電視劇,我們想和大家說說“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個暴君”的問題。

想要了解秦始皇是不是一個暴君我們就需要先明白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按照社會形態分類,共有五種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在秦之前,中國的朝代有夏朝、商朝和西周,其中夏朝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什麼叫做“文明”?

文明的三要素是金屬、文字和城池。

根據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時候中國各地已經出現城池,所以我們常說的“中華上下5000年曆史”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是按照西方對“文明”的定義得出的結論,不過目前已經成為普通人的“共識”。

當然了,這個東西是有爭議的,也有說中華文明起源於9000年前——這個我們就不去研究了,因為這個關係到“文明”的定義和考古的發現,史學家都沒有爭論出什麼結果。

公元3000年左右的時候,正好是中國的夏朝。

中國的奴隸社會是從夏朝開始的,到春秋時期結束,戰國的時候中國就進入封建社會了——當然了,這個也有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認為中國從西周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了,也被稱為“西周封建”。

圖片

關於這些東西,我們也是扯不清了,就留給史學家們去研究吧,這個也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

奴隸社會之前的社會叫做原始社會。

在距今約170萬年前,中國就出現原始人了,到夏朝誕生的這段時間內,中國的社會叫做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階段,出現了很多大家今天比較熟悉的神話人物,比如伏羲、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等。

構成原始社會的是“部落”,這些神話人物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麼“部落”是怎麼來的呢?

假設現在人類誕生了(由猴子變成人了),這些原始人分佈在中國的各個地方(就像叢林中的老虎一樣,東一個西一個的),一個男原始人找到一個女原始人,然後生出一堆原始人。

由於這些原始人都有共同的血脈,所以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就形成了所謂的“氏族”——我們假設叫做“趙氏”。

與此同時,在不遠的地方,還有很多其它的氏族,比如王氏、李氏、孫氏等。

由於人口越來越多,趙氏所在的區域已經養活不了更多的人了,這個時候怎麼辦?

於是,趙氏就只能去搶附近的李氏的地盤——就像一群老虎領地上的食物不夠吃了,它們就會去搶其它老虎的地盤一樣。

由於李氏人口比較少,打不過趙氏,於是他就和旁邊的王氏結成聯盟共同抵抗趙氏,這就形成了“部落”——部落就是指原始社會民眾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

假設李氏和王氏聯盟了,形成了部落,我們稱之為“李王部落”;與此同時,趙氏和孫氏也聯盟,也形成了部落,我們稱之為“趙孫部落”… …

除了李王部落和趙孫部落外,周邊還有其它很多的部落……

由於部落人口不斷增多,逐漸的,一些部落控制的土地上也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口了,怎麼辦?

這時,一些部落就要去搶其它部落的領地了。

於是,一些小的部落為了對抗大的部落就又聯盟了,部落和部落聯盟起來,這就叫做“部落聯盟”。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畫了一個示意圖:紅圈就代表氏族,是一個個有相同血脈的人在一起的;藍色的圈就是部落,是由不同血脈的人聯盟起來的,是為了對抗或搶占別的氏族;深藍色的圈就是部落聯盟。

圖片

這個東西很好理解吧,世界各地都是這麼發展的,所以這是人類發展的規律,並不是某一個文明發展的規律。

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和中國古籍記載,比較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禹等。

大家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三皇五帝”的說法,其實他們都是原始社會中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也被稱為“炎帝”)被稱為“三皇”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被稱為“五帝”。

當然了,由於“三皇五帝”時期是原始社會,沒有文字記載,而且人類文明比較落後,都是靠口口相傳,傳來傳去,最終他們都成了神話人物,而且對“三皇五帝”的記載是不一樣的,大家不要糾結這個事情。

圖片

我們今天所說的“炎黃子孫”就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盟起來,逐漸的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所以我們現在也叫做“炎黃子孫”。

經歷漫長的原始社會時代,人類文明開始發展,逐漸的出現金屬、文字和城市,中華大地進入了文明時代,也就到了夏朝——我們所說的“華夏”就是從這開始的。

夏朝是由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夏朝的開國君主又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叫做:禹。

對的,就是那個“大禹治水”的“禹”。

圖片

夏朝的主要民族就是華夏族,也就是炎帝和皇帝的子孫。

那個時候,夏朝的周邊還有很多其它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圖片

夏朝優先進入了文明時代,然後就要去打周邊其它的氏族或部落……

由於那個時代的文明非常落後,他們打其它民族的時候是不會“善待”他們的,要么殺死其它的氏族人,要么把他們變成自己的奴隸,於是中國的社會就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奴隸社會不把人當人怎麼就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呢?

因為奴隸的出現解放了一部分人,讓一部分人有時間和精力從事腦力勞動。

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氏族或部落生產力非常的落後,大家都要一起勞動,每天都吃不飽、喝不足、穿不暖,哪有心思去思考問題?

但是,奴隸出現以後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讓奴隸去勞動,自己每天吃喝玩樂就行了,當然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思考。

但是,隨著夏朝領土不斷增加,實力不斷增強,所捕獲的奴隸也越來越多……

上面我們說過,夏朝是以夏后氏為首的十二個氏族組成的,他們不斷的擴張,得到的奴隸也越來越多……

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周邊的一些氏族或部落,除了殺了一部分以外,更多的是把他們當成奴隸為自己工作……

奴隸越來越多,多到數量遠遠超過這十二個氏族的時候,就出問題了:奴隸就開始要自由了,否則他們就會開始造反了。

後來,到了商朝的時候,在商朝的周邊,有一個部落叫做“週”。

由於“週”的實力比較弱,所以它就和大商聯姻了,並臣服於商。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這個時候,商朝又出現了一個君主叫做“帝辛”。

大家可能不知道”帝辛“是誰,但是如果說到“紂王”大家立刻就會明白了。

對的,他就是夏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就是妲己的老公。

圖片

由於紂王實在不像話,荒淫無度、酒池肉林,然後周人就開始反抗了,周武王滅掉了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以後,周武王就在尋思如何才能不重蹈大商的覆轍?

於是,他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週”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

這就是所謂的“西周封建”。

分封制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大家就想想,假設你帶著你的家族人打贏了周邊好多家族,你如何才能控制那些人呢?

你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你的家人或功臣,讓他們每人去管一塊地盤——你想讓他們管好自己的地盤,你就要給他們權力,讓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只有這樣才能鎮壓奴隸的反抗。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叫做“秦非子”,他非常善於養馬。

由於他養的馬非常的好,為周朝抵抗北方的匈奴立下大功,於是秦非子就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賞了他一塊封地,那塊地就被稱為“秦地”。

秦非子就是秦國的第一任國君,號稱秦嬴。

這就是秦國的由來,也是後來“山東六國”瞧不起秦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它諸侯國都是周王的子孫或大臣,而秦國的國君卻是一個給周王養馬的人。

注:這裡的“山東”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而是指“崤山以東”。

圖片

這個時候,關鍵的地方就來了:週天子將土地分給那麼多的子孫和大臣,那些大臣想要管理好自己的領地就需要兵權,否則無法抵禦奴隸的反抗。但是,各個諸侯國都有了兵權以後,那麼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諸侯國也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大的就想吞併小的,強的就想欺負弱的……而周王室把土地都分出去了,自己的地盤非常的小,根本無力阻止… …

然後,中華大地就進入了極其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

今天,我聯合他打你,明天你聯合他打我,進入了長達500年的混亂時代,死傷無數……

天下動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奴隸制;

第二,分封制。

所以,要想解決混戰的局面就必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取消奴隸制和分封制。

如何取消奴隸制?

奴隸制不是想取消就能取消的,因為奴隸制是生產力發展比較低的時候必然要產生的。

假設一塊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只夠100人吃飽的,但是那塊土地上卻有500人:在原始社會,大家一起勞動,共同分配糧食,所有人一起餓肚子。這個時候,必然有聰明的人會想奴役別人,於是便有了奴隸社會。

由於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糧食的產量沒有提高,所以就算奴隸起來反抗也不可能改變奴隸社會的本質——奴隸反抗成功後成了奴隸主,繼續剝削其他人。

所以,想要改變奴隸社會的本質就必須要提高生產力。

這個時候恰恰出現了一件意義極其重大的事情: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時候,冶鐵技術取得突破,鐵器大規模的開始出現。

鐵器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糧食的產量開始不斷的提高……

大家想想,原來一塊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只夠100個人吃飽的,但那塊土地上卻生活著500人,那麼肯定要有人做奴隸的。但是,現在生產力提高了,那塊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夠1000人吃的了,你說我還想著把你當奴隸來使喚嗎?我整天奴役你,你是會反抗的,說不定哪天我就成了你的奴隸。現在糧食夠吃了,那麼我也沒有必要再把你當奴隸了,給你自由身……

所以,隨著鐵器的出現,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奴隸制逐漸的開始瓦解。

這裡面比較典型的就是商鞅變法提出的軍功爵制和農爵制:只要你殺敵夠多、交的糧食越多,就可以獲得爵位——在那以前,奴隸上戰場殺敵再多,也是沒有獎勵的。

關於這點,在《大秦帝國》的第一部中就有描述:

圖片

圖片

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逐漸的開始取消奴隸制,國力逐漸的增強。

於是,奴隸制開始逐漸的瓦解。

雖然奴隸制開始瓦解了,奴隸的反抗減少了,但是分封制還沒有解除。

奴隸制逐漸的消除了,諸侯國內部的矛盾大大的緩解了,但是諸侯國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解決,天下仍處於動蕩之中。

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都看到分封制的害處了,於是很多英明的君王就準備開始統一天下:只有統一天下,廢除分封制,採取中央集權才能徹底的解決戰爭的問題。

問題就來了:誰都想統一天下,但是誰也不希望自己是被統一的那個。

歷史將這個重任交給了秦國。

秦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殺人無數。比如秦國在與趙國的戰爭中,僅僅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坑殺了45萬趙軍。

在整個戰國時期,總共戰死200萬人,僅僅秦國的白起一個人就殺了100多萬,他因此也被稱為“人屠”。

45萬趙軍投降後該不該殺?

以我們今天的理解看,當然是不該殺的。

但是,問題是:那時不是現在。

秦趙常年交戰,國力消耗極大,如果不殺,那麼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整編到秦軍內;

第二,放趙軍回去。

這兩條都行不通,如果整編到秦軍內部,這個人數太多了,非但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他們,而且一旦反叛,就可能給秦國帶來極大的危害,畢竟那些趙軍的家人都在趙國。

放趙軍回去更行不通了,回去後他們又會拿起刀槍繼續和秦國戰鬥,最終死的人會更多。

所以,必須要殺。

殺,是為了以後不再有更多的人被殺。

說到這,我們就要說到儒家的“仁政”問題。

“仁政”分為“大仁政”和“小仁政”。

什麼叫做“小仁政”和“大仁政”?

“小仁政”就是指只看眼前,不看未來;“大仁政”就是指不看眼前,而看長遠。

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為了使戰爭繼續下去,新中國對國內收了很重的稅,很多人就和毛主席說要實行“仁政”,然後毛主席就說了這麼一段話: “說到'施仁政',我們是要施仁政的。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後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那末重點放在什麼地方呢?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現在,我們施仁政的重點是放在建設重工業上。要建設,就要資金。所以,人民的生活雖然要改善,但一時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說,人民的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顧,不可多照顧。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這是施仁政的偏向。”

儒家實行的就是“小仁政”,法家實行的才是“大仁政”,這就是毛主席看不起儒家的根本原因。

回到正題。

秦朝從秦孝公開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增強,於是就開始策劃統一中國的戰略,共經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共六世積累,最終由嬴政實現了統一。

嬴政統一中國以後,他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於是便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也被稱為“始皇帝”。

圖片

始皇帝統一中國以後,就廢除了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採取中央集權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始皇帝確實可以稱為“千古一帝”。

但是,為什麼後世把他稱為“暴君”呢?

這都是儒生傳出來的。

他們說秦始皇是暴君的主要理由有兩點:

第一,秦始皇採取的是暴政,焚書坑儒;

事實上,秦始皇採取只是依法治國,並不是什麼暴政,始皇帝統一中國以後也沒有屠殺監禁六國貴族。

至於焚書坑儒更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謊言,始皇帝焚的主要有《尚書》、《詩經》等極少數的書;坑的也不是儒生,而是術士。

為什麼要焚書?

因為《尚書》、《詩經》裡面含有大量的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那些理念都是過時的、落後的,但是儒生卻經常引用書裡的言論對國策進行指手畫腳,干擾國政。

為什麼要坑“儒”?

始皇帝坑的不是“儒”,而是方士。

因為方士以“長生不老”欺騙了秦始皇,所以始皇帝一氣之下就坑了400多個方士,並焚燒了方士的《道經》——不是老子的《道德經》。

第二,秦始皇一生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

比如,儒生說秦始皇為一己私慾令六十萬苦力修建阿房宮;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

事實是,最新的考古研究結論是阿房宮根本就沒有建成,也沒有被焚燒過的痕跡,項羽燒的不是阿房宮,而是秦宮;至於修長城就不要說了,那是為了抵禦北部的匈奴,不要說秦國了,後來的朝代哪個沒有修長城?

那麼,問題就來了:儒生為什麼要抹黑秦始皇?

因為秦始皇動了儒家的利益。

始皇帝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依法治國,重用法家,鄙視儒家。

在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前,六國的重臣幾乎都是儒家學派,鼓吹“仁政”,天天給你講大道理。

如果道理有用,那麼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了。

始皇帝,或者準確的說,從秦孝公以後,秦國就看不上儒家了,重用的都是法家和兵家,儒家在秦國無法生存,更當不了什麼大官。

大家想想:秦國在法家的思想下變的強大了,其它六國會怎麼想?

他們肯定也會想著“變法”,想著用“法”來治國,那麼儒家在其它國家自然也無法生存了。所以,在整個戰國時期,儒家一直是不斷的抹黑秦國的,於是便有了“虎狼之國”的稱號。

“虎狼”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秦軍作戰勇猛;

第二,秦國不施仁政。

儒家恨始皇帝的原因出來了:

第一,政治理念不同,始皇帝推崇依法治國,不同於儒家的“仁政”理念;

第二,始皇帝重用法家、輕儒家,儒家不能當大官了。

你別看儒家做事不行,但是他們講道理、忽悠人還是比較厲害的,他們經常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對國家的政策進行指手畫腳,鼓動老百姓造反。

於是,便有了韓非子的那句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這裡的“儒”就是指儒家,“俠”就是指遊俠,源於墨家——儒生依靠寫文章來擾亂法治,俠客用武力來無視法治。

西漢時的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一段記載,“(尉)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現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就添油加醋地發揮了,認為秦始皇是“三等殘疾”。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司馬遷說的特徵都是生理上的殘缺,“摯鳥膺”,是軟骨症的一種;“蜂準”應該就是馬鞍鼻;“豺聲”表明有氣管炎;“長目”可能就是眼球凸出來了。

由於郭沫若罵秦始皇實在太厲害,而且他的名氣還比較大,影響比較大,所以毛主席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給郭沫若寫了一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圖片

那麼,秦始皇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呢?

由於目前秦始皇陵還沒有挖掘,所以我們無法用現代科技還原出來。但是,專家從秦始皇陪葬陵中挖掘出了秦始皇兒子的遺骨,根據遺傳規律用AI進行了復原,樣子如下:

圖片

我們再看看《大秦賦》裡面秦始皇的演出者:張魯一。

圖片

大家看這兩個人是不是非常的像?

所以,秦始皇非但不是一個暴君,也不是文人所說的那麼醜。

說實話,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人就是:秦始皇和毛主席。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將“大一統”的思想留給了所有炎黃子孫;毛主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

現在的中國,很大一部分公知都是搞文學的“文人”。比如,方方就是一個“文人”,而支持她的大多都是一些作家、藝術家或導演之類的。

這些人為什麼能“臭味相投”的走到一起?

因為現代社會依舊是一個法治社會,尤其是科學的崛起,這些文人早就沒有地位了,所以他們不甘心——他們認為自己挺有思想、挺有才華的,為什麼就得不到國家的重用?為什麼自己的見解就不被採納呢?為什麼就不再被人們尊敬呢……

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那點淺陋的見識根本啥也不是。

縱觀當今世界,大家看看現在的世界是不是和戰國的前期非常的像?

週天子,就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就是一個擺設;

秦國,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初期很弱,其它諸侯國也都看不起它;

魏國,就相當於現在的英國(魏國在戰國前期是霸主);趙國,就像現在的美國;韓國,就像現在的澳大利亞——韓、趙、魏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也被稱為“三家分晉”,而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是從英國分裂出來的;

楚國,就相當於現在的俄羅斯,土地廣袤,但是實力已經不行了;

燕國和齊國,就相當於現在的歐洲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燕國、齊國都是貴族國家,德法意也是老歐洲……

當今世界為何還爭鬥不休?

就是因為現在的世界還處於“分封制”的狀態,聯合國就是一個擺設和傀儡(“五常”的傀儡),根本無法壓制“諸侯”。

想要世界停止紛爭,那麼就必須要有一個國家結束這種“分封制”的局面,形成中央集權!

誰能完成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呢?

只有中國有這個經驗,因為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做了這件事了。

正如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上所寫:“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圖片

 

 

 

 

 

文章來源: 微信公眾號 "天涯時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