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重文輕武的明朝,為啥在武舉制度上會起到興起作用?
佚名
2021年4月19日

綜述

中國功夫享譽全球,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追捧,像李小龍、成龍等動作明星更是收穫了無數粉絲。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一項製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武術發展,它就是武舉考試制度。今天我們就通過明朝的武舉考試來看中國武舉制度的大體發展。

武舉制的興起

在明朝時期,雖然戰爭中已經開始運用火砲,但卻沒有大面積普及。在抗擊日本海盜的戰爭中使用的主要兵器還是長槍、大刀;另外,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因此明軍使用的兵器還以弓箭為主。

為了有效適應戰爭的需要,明王朝的武舉著重開設了馬射、步射等科目,在明朝的軍事戰爭中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講明朝武舉考試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明朝前的武舉是什麼樣。

唐朝武舉制度始於唐朝,從唐朝武舉之製的錄用體係來看,其考核主要是以戰鬥中的各種技能以及體能素質為主要項目。

對於這一考核標準,當時有很多反對聲音。如薛謙光與蔣防就認為武舉選拔人才的體係不能過於重視“武”而輕視了對“謀略文才”的考核。但這種呼聲並沒有得到支持。

由此可見,唐朝的武舉考試過於注重對應試者武藝技能,忽視了對應試者軍事謀略的考核,其武舉體係並不完善。

但從客觀角度來看,唐朝武舉制度的貢獻並非是選拔出文武雙全的將領,而是其開創性。因為在唐朝之前的歷朝歷代並無武舉制度。

宋朝宋朝在開國之初並未設立武舉之製。可是,因為宋朝自立國以來就遭受到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遂迫於無奈開設武舉考試選拔武藝超群、謀略出眾的將領。

1029年,宋仁宗在全國范圍內頒布了一項條文《武舉條例》,這標誌著武舉之製在宋朝的正式確立。

宋朝的武舉制與科舉制的考試制度大體相似,皆為3級考試體系。可是,武舉考試體系較之科舉考試還多了一個“引試”。

引試大致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為“武藝”,第二類為“程文”。

武藝的考核種類繁多,主要有弓步射項目、弓馬射項目、弩踏項目、刀槍項目。

程文考核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策問項目;一類是墨義項目。

所謂“策問”就是以軍事為主題,寫成一篇有自己獨到觀點的文章;而“墨義”就是解釋各種著名兵書的基本含義,兵書以《孫子兵法》、《司馬》為主。

宋朝武舉制度相比唐朝有了很大進步,並開始呈現出體系化、成熟化的特點。這對明朝武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明朝《武舉法》

時間到了天順八年(1464年),明朝頒布了第一部和武舉之製有關的法律—— 《武舉法》。這部法律對明朝武舉考試的基本內容、錄取的基本標準、俸祿的發放以及中式後授官等諸多細節問題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武舉法》中還規定,凡是通曉兵法、有文韜武略的官員軍民皆可參與。而考試原則是“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這樣不僅擴寬了武試人才來源的渠道,而且還能考核應試者不單是一身蠻力的莽夫。

這個時期的《武舉法》雖然為明王朝之後武舉制度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武舉考試開設的時間沒有固定《武舉法》中雖然對武舉考試的內容、錄取的基本標準、俸祿的發放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但是沒有具體規定武舉考試舉行的時間。

這是一個較大的缺陷,試想一個連時間都沒固定的考試會受到重視嗎?《武舉法》中的這一缺陷凸顯了明朝統治者初期重文輕武的思想。

武舉人待遇太低《武舉法》中規定武舉中式者每月俸祿最高為3石米,而一個二品的文官每月俸祿可達66石米。

相比之下,武舉中式者的待遇不是有點點低那麼簡單了。如此一來也就導致武舉考試的社會聲譽很差。

過於重策略考試《武舉法》確實有突破前兩朝的地方,特別是重戰略這方面的考核。但明朝初太過於注重策略考試了,這導致有些武藝高超略有謀略的武將人才無法中舉。

也正是因為《武舉法》上述的三個缺陷,導致《武舉法》頒布後,參加武舉考試的人並不多。而一些具有武將才能的人因為嚴格的策略考試而名落孫山,最終致使《武舉法》並未達到強化軍隊的目的。

完善《武舉法》並影響清朝

隨著明朝四處征戰,武將人才的缺失,讓《武舉法》的缺陷已經到了必須徹底完善的地步。

雖然明朝也在不斷完善《武舉法》,但到了崇禎四年(1631年),明朝的武舉制度才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殿試機制正式在武舉考試中實施,至此明朝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武舉考試體系。

鄉試鄉試每隔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時間是每年的十月份,皆是在文制科舉之後舉行。

參加鄉試之人沒有身份限制,但凡認為自己有文韜武略的平民百姓皆可參考試,即使在上次鄉試中沒有考上的亦可參加來年考試。

考試內容分為三項:騎射、步射、策論。騎射步射都好理解,其中“策論”是要參試者根據兵法闡述當前某個軍事要務,須觀點新穎,見解獨到。

會試能夠參加會試的人員有兩類:一類是通過鄉試者;一類是兩京武學中被兵部考核為優秀的學生。

會試也有三個項目。騎馬射箭、射箭以及策論。考試的內容與鄉試相同,要求要高於鄉試。錄取人員基本上在三場考試中都要表現優秀,即騎射、步射必須相當準確,策論必須觀點獨到,能切中要害,解決實際問題。

對於會試通過者,朝廷也會張榜賜宴,以示皇恩浩大。

殿試崇禎四年(1631年),明朝政府正式在武舉考試中增加了殿試。一般會試之後,由皇帝親自在金殿上主持考試新的策論,而馬射和步射則按照會試成績算,取前三名,首名謂之狀元。

由此開始,明朝才算是真正重視武舉制度,而且這個制度一直影響到清朝。

清朝由滿族建立,滿族是一個崇尚武功的民族,因此在清朝建立後,武舉之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明王朝的武舉之製在後期已發展得較為完善,因此,清初的武舉之製與明王朝的武舉考試程序基本相同。

重文輕武的明朝為何頒布《武舉法》

如同我們前文所說,明朝重文輕武。因此明朝從立國到天順八年,雖設立了武舉制度,但形同虛設。

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十分擔心武將集團過於龐大,會擁兵自重,對明王朝的統治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朱元璋登基後一直重文輕武,並想方設法對功勳卓著的武將進行大肆殺戮,並讓武將子弟學習儒家文化,試圖以此穩定明王朝的統治。

那既然如此,明朝為何還要頒布《武舉法》呢?

邊防需要明王朝其實是在驅逐蒙古統治者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然而,元順帝北逃大漠地區後,依然擁有強大的軍隊,這對明王朝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因此,從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明朝歷代皇帝都對北方地區的蒙古族有著強烈的警惕之心,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加強各種軍事防備措施。

可明朝北方邊境的安定局面並未持續很久。在1449年,英宗朱祁鎮在“土木之變”中大敗,被蒙古部落首領也先活捉,五十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滅。

這一軍事變故導致明朝在北方邊防的軍事實力大為削弱,從這以後明朝的北方邊境地區經常處於戰爭狀態,至此北方邊患也就成為明朝統治者最大的威脅。

綜上所述,明朝也就不能不把軍隊建設和將領的選拔當成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來操作了。

防禦倭寇

明王朝的海岸線有數千公里之長,對於明王朝而言,加強海防力量也十分必要。

其實在明代前期就已經出現了日本倭寇對沿海的侵擾,明朝統治者在沿海地區實施嚴厲的海禁策略,以此強化沿海的安全防禦。

可是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時期,明王朝的國力一落千丈,海防力量也大為削弱。此時日本海盜勢力更加囂張,有很多時候還趁虛深入內地,在我國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另外,從明武宗時期開始,西方殖民主義者東來,也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頻繁活動,甚至與明朝的水軍形成了小規模的衝突。

所有這一切,都不得不讓明朝統治者引起高度重視。加強軍隊建設,尤其是選任更有作戰能力的將領。因此,《武舉法》就派上了用場。

結語

縱觀明王朝的武舉之製,從天順八年(1464年)到明思宗自殺明朝滅亡的1644年,武舉之製在明王朝的歷史上存在了近200年。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武舉之製從程序紊亂到結構完整,是明王朝政治形勢發展的需要,也間接或直接為中國武術和清朝武舉制度做出了一些貢獻。

 

 

 

 

文章來源: 汗青史籍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