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馬國湘與中國古建築
中華古戲臺剪影(5)
諸成
於上海
2017年12月14日

說到中華古戲臺,山西是不能遺漏的。一部中華戲臺史,山西佔有濃墨重彩的篇章。

 

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中,宋、金、元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在這段時間裡,出現了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形成了一個創作演出的繁盛局面,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

 

元雜劇前期階段的活動中心就在山西南部的平陽地區(今山西臨汾市一帶),後來遍及整個中國北方的元雜劇就是從這裡發端的。

 

山西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戲曲文化繁榮,地方劇種多達50多個,至今流傳著四大梆子和各種樸實古拙的地方小戲,保留著元雜劇的遺音。

 

當時的三晉古地湧現出了一個龐大的戲劇家隊伍,如在後來光照整個中國文學史冊的關漢卿、鄭光祖、石君寶、白朴、喬吉、吳昌齡等都是山西籍作家。

 

元雜劇作家中最為著名的是“關、白、鄭、馬”四大家。這四家中,除馬致遠外,都是山西籍人士。關漢卿祖籍山西解州,名列四大家之首,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一生創作了66部雜劇,是作品最多的元雜劇作家。他的《竇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單刀會》等至今仍活躍在中國的戲曲舞臺上。

 

山西戲曲文化興盛,古戲臺眾多,可稱得上是中國古戲臺博物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山西省戲曲文物大普查,發現有古戲臺2887座,是全國古戲臺遺存最多的省份。其數量之多、文化價值之高,名列全國之首。

 

山西古戲臺是中華戲曲文物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山西境內現存古戲臺1000餘座,時代囊括金、元、明、清。全國僅存的1座金代戲臺、8座元代戲臺都在山西境內。現存的明代戲臺約有60餘座,其中有一半以上在山西。至於清代戲臺,至今也以山西遺存最多。

 

散落在三晉大地鄉野村落中的古戲臺,是山西一道亮麗的風景,它述說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戲曲藝術的深情。

 

承載著戲曲文化的古戲臺,歷盡滄桑、繁華落盡,在歷史的變遷中默默地注視著人世間上演的一幕幕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留給我們的是那離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塊精神聖地。真可謂演千秋史事盡是悲歡離合,看滿台角色無非善惡忠奸,數尺地五湖四海,幾更天七朝八代。

 

山西最有代表性的是神廟戲臺。三晉大地上的戲臺多在廟裡,即使在廟外也是朝向神殿的。

 

從文獻記載和發現的戲曲文物來看,神廟結構中的舞亭類建築最早誕生於山西。

 

山西萬榮縣橋上村後土廟遺址,保存有北宋天禧四年《創建後土聖母廟記》碑一座,碑石背面刻有景德二年建廟時修舞亭云云。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正式戲臺建築實物記載。它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座戲臺。景德二年是西元1005年,距今往事越千年。原址早已無存,只有碑文刻勒進中國戲曲史。

 

在山西南部出土的豐富的金代戲曲磚雕顯示,金代早期的晉南民間,戲臺已經普遍存在。僅稷山縣就已發現金代戲曲磚雕墓十幾座,其中馬村金墓最為典型。從眾多墓室中都發現有戲曲磚雕的情況看,這種將戲曲磚雕鑲嵌於墓壁,作為墓室裝飾的一種,已然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是當時戲曲活動廣為開展、深受歡迎的反映。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戲臺是山西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內的金代戲臺,建築年代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 )。它歷經風雨侵蝕,獨領風騷,成為名冠華夏的戲曲文物孤品。

 

王報村的金代古戲臺,建于村北高垣上的二郎廟南端,戲臺坐南朝北,坐落在1米多高的須彌台基上,平面呈方形,歇山式屋頂,頂內無梁枋,全用斗拱支撐屋面。戲臺兩側由兩株粗大的荊條木作台柱,下施巨型砂岩柱礎。在台基刻有:“金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趙顯、趙志刊”題記。

 

觀賞山西古戲臺,著名古建築群晉祠內的水鏡臺是個看點。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裡,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薈萃交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晉祠區內中軸線上的最前端就是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水鏡臺出自《前漢書》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之句,意指善惡忠奸如同清水,世人眼前無可遁形。

 

水鏡臺建築式祥別致,造型雄奇,雕飾華麗,集樓、台、殿、閣為一體。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戲臺分前後兩部,從方位與遊人視覺看,後臺反為正面,前臺倒為後面。前臺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周圍加各種裝飾,製作工藝精細。後臺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臺連成一體,北方古建特點十分明顯。前後臺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臺橫匾。戲臺為重簷歇山式,台下埋有多個大缸,算是早期的擴音裝置了。

 

黃河邊後土祠內的品字台,為全國獨例,至為珍貴,亦是山西古戲臺的又一看點。

 

山西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廟前村的汾陰後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後土娘娘廟。在這裡,中華始祖黃帝掃地為壇祭祀祖先。它是中國歷朝歷代皇帝祭祖的國家祭壇,亦是今天北京和各地地壇的鼻祖。近年來,海外華人尋根,除到陝西黃陵祭祖外,則把汾陰後土娘娘視為先于黃帝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和總根,紛紛前來朝聖祭祖。

 

後土祠正殿後有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上存有漢武帝《秋風辭》元代碑刻。西元前113年,漢武帝巡視河東祭祀後土廟時,正值晚秋,秋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在汾河舟中歡宴群臣,慷慨高歌,寫下了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後土祠內有三座戲臺:山門底有一過亭台,緊靠山門後有兩座並排戲臺,為道家台、佛家台。三個戲臺如三個“口”字,在佈局上形成了品字形,人稱品字台,寓意佛道儒三教合一。品字台全國僅此一處。戲臺創建于清同治年間,佈局奇特,建築雕刻藝術全國少有。

 

後土祠品字3戲臺,可唱對臺戲。後土祠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處,廟會時同一本戲(開場戲多為《三娘教子》)用三種曲目同時來唱。舊時開戲,火炮一響,演員亮相,東起西落,熱鬧非凡。東台蒲劇先開演,稍後西台秦腔開演,再後,過亭台豫劇開演。哪邊戲好,觀眾便湧到哪一個台下。

 

 

 

 

照片說明

照片1,山西馬村磚雕墓之磚雕:朱門虛掩婦人探身

 

 

 

照片23,山西馬村磚雕墓之磚雕:角色主次分明,表情豐富,分明是情景劇

 

 

照片4,山西馬村磚雕墓之磚雕:段墓戲臺上的演出

 

 

照片5,山西馬村磚雕墓之磚雕:左為雜劇樂手,管樂、鼓樂皆有,還端坐在樂床上,這是現場演奏的樂隊范兒呀。右為兩小無猜圖,郎騎竹馬來,兩小無嫌猜

 

 

照片6,山西馬村磚雕墓之磚雕:看戲的人

 

 

照片7,中國現存最早的古戲臺高平王報二郎廟戲臺

 

 

照片8,晉祠

 

 

照片9,晉祠平面圖

 

 

 

 

 

照片1011,12,晉祠水鏡臺

 

 

照片1314,15,宋代彩塑侍女。晉祠聖母殿內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侍女手中各有所奉,為宮廷生活寫照,是晉祠文物中極為珍貴的佳作。這些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女性形象,個個眉目傳神,形態瀟灑,栩栩如生

 

 

 

照片1617,秋風樓

 

 

照片18,秋風辭元代碑刻。漢武帝《秋風辭》碑高 O.58米,寬 0.73米,行草陽刻,筆劃凝重,體態端莊。此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現已破裂,缺左上角,用木架鑲嵌豎于樓內

 

 

照片19,後土祠品字台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