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特拉斯绝望辞职,中美欧势力出现消长...
杨风时评
华山穹剑
2022年10月26日
(原文發表於202210月21)
 

英國女首相特拉斯於10月20日辭職,她宣布辭職的時候說:「我無法完成被賦予的使命,已告知國王,將辭去保守黨黨魁的職務」。也就是說辭去首相職務。

今天我們談的範圍稍微廣一點,會做一個綜合性的分析,從英國談到歐盟,再談到中美俄歐博弈的格局。

特拉斯擔任英國首相的任期不過短短的45天,這是英國歷屆首相最短的任期。比之前的特雷莎·梅女首相還要短。

特雷莎·梅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選舉過後,接替卡梅倫的首相職務。

不過,特雷莎·梅一上任,為了展示她的「大才」,她的新政與眾不同,在外交上她立刻宣布,暫時擱置欣克利角核電廠的案子。

這個核電廠案是中國與法國技術合作,為英國建設核電廠,這是標誌著中、英、法三國合作的案子,受到國際的矚目,同時也是中國核電廠對外技術輸出的重要一步。

 

在這之前的2015年,是中英關係最為密切的時候,2015年的農曆新年,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向中國發表新春賀詞,他還曾經把這一年,定位為中英關係的「黃金年」。從此,就有所謂的中英兩國要開展黃金十年的說法。

當時英國的國際地位,是歐洲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英國也藉此想要成為全球企業進入歐盟區的跳板,希望全球企業把總部設在倫敦,作為進入歐洲大陸的窗口。

當時的英國也的確出現這種盛況,許多企業總部都跑來倫敦,連香港的李嘉誠也把資金挪到倫敦,企圖在英國發展。

但是,任誰都沒有想到,一個脫歐公投把整個歐洲的局勢,也把英國的局勢打亂了,卡梅倫因此下台,由特雷莎·梅接任。但她一上任就叫停了欣克利角核電案,這與今天的特拉斯女首相是不是很類似?

時也,命也,運也?歷史總是會出現巧合,然而歷史的巧合多半是人謀不臧。

特拉斯又更倒霉一點,她連人謀不臧都算不上,只是剛愎自用,能力又不好。且不說她在競選黨魁的時候,對外宣稱她若擔任首相,如果需要她會按下核按鈕,這種舉世驚人的說法,她倒是能夠輕易地脫口而出。只不過特拉斯只是想要藉此彰顯她的魄力,不讓鬚眉。

 

這些年來西方國家走入一個怪圈,常常要藉由對外表示強硬,來彰顯自己的魄力,來突出自己有執政能力,那麼要對誰強硬呢?不是針對中國,就是針對俄羅斯強硬。依靠這種方法上台的執政者,執政績效又怎麼能夠好呢?

果然,特拉斯上任之後,立刻推出了新內閣的新財政政策,推行減稅,這是從197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

 

 

我們之前說,推行減稅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美國也推行過減稅。從2000年以來的歷任共和黨總統,一上台就推行減稅政策,問題是時機不對。

去年我們說,如果美國出現了高通貨膨脹,對美國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從此就難以再印鈔票,搞量化寬鬆了。

 

美國是世界強權,全球的金融霸權,美元又是世界貨幣,連美國都無法再搞寬鬆的政策,英國憑什麼?

結果,減稅政策一經推出,立刻引起英鎊匯率下跌,英國國債價格下跌,迫使英國的養老基金賣出手中的資產,來彌補頭寸的需要,也就是補繳保證金。

這樣的結果,又引發了連鎖效應,日元匯率下跌,歐元匯率下跌,人民幣匯率也下跌,美元卻是繼續上漲。

 

到了這時候,不僅僅是英國人民在罵特拉斯,全球財經界也指向了特拉斯,大罵特拉斯魯莽。到了這個地步,特拉斯不下台也不行。

簡單一句話,政治手腕不能夠取代執政能力,對外態度強硬也不能夠代替施政績效。特拉斯憑藉政治手腕當上首相,但並不表示她有能力擔任首相的職位。

 

為什麼英國會走到這個地步呢?一切都要追溯到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

從1990年到2010年,英國由3位首相統治。但是,從2016年到現在,總共有4位首相。一個星期之後,還會迎來新的首相上任。

政局不穩定,這是第一個原因。這種情形跟1990年代與2000年初期的日本類似,頻繁更換首相。頻繁更換首相的結果就是政策無法延續,國家的戰略地位不明。尤其是,像日本與英國這樣高度依賴美國政策的國家。

 

所以說穿了,仍然要回到英國從2016年以來的脫歐公投影響。脫歐改變了歐盟,更是改變了英國。

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這樣的重大事件到底是英國民眾自發的,還是說,有外部大國勢力的影響?這問題就跟日本首相頻繁更換是一樣的道理。

我認為,英國脫歐公投雖然是源自於一些內部民眾的傾向,但是,在英國政界的脫歐勢力,加上美國的影響,促使了脫歐公投的力量越來越龐大,以至於最終通過了公投。

 

脫歐公投通過之後,美國不少的股票分析師、投資界大亨,以及一些投資銀行紛紛提出了論點,認為歐洲雖然有有歐盟經濟圈,也有單一貨幣歐元,但是歐洲缺乏一致的財政政策,也無法實施一致的財政政策。反正不管任何人,任何國家搞不好出了問題,就會有許多的專家對你批評指教。

這些所謂的專家們都很一致地指向一個趨勢,歐盟必然會解體。這是牆倒眾人推啊!也因為如此,就有許多人說英國脫歐獨立發展是好事。

但是我們的看法並不是如此。

 

第一,我們認為英國脫歐之後,在一定的時機之內,不會再有脫歐的事件發生。從2016年到現在,6年過去了,這個說法大致上是驗證了。

第二,英國脫歐之後,經濟不會更好,變差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最簡單的道理是,英國本來依附在歐盟經濟體之下,享受歐盟區內的自由貿易,也因此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但是,脫離歐盟之後,英國得要跟歐盟重新談判貿易協定。

第三,憑什麼歐盟國家要繼續選擇倫敦,做歐洲金融中心呢?德國、法國、與其他的歐洲國家城市都有機會取代倫敦,成為新的歐洲金融中心,這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在這個年代,市場說了算,歐洲有龐大的市場,英國既然脫歐了,自然可以搞自己的金融中心,不需要再依靠英國,也沒有道理繼續依賴倫敦的金融市場。

換一個角度想,德國是歐盟區內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的產品在歐盟區內暢銷無阻。但是如果德國離開了歐盟。德國的產品將會處處遇到其他國家的關稅。德國其實就是歐盟區內最大的受惠者之一。

英國脫歐,其實就是在戰略上的根本性改變,這一改變影響了英國的國運。離開歐盟經濟體的英國,勢必要找尋一個替代的經濟圈,因此對英國來說,可以供英國選擇的就只有美國和中國。

但是,英國脫歐的本質就是脫歐入美,回到盎格魯撒克遜圈子,在這種情形之下,英國難以跟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因此,美國就成了英國唯一的選擇。

 

然而美國卻不是省油的燈,雖然英國在脫歐談判的時候,川普曾經宣稱支持英國脫歐,還鼓勵英國說美國會和英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但是幾年下來,英美自由貿易協定卻完全不見蹤影。

即便英國與歐盟達成了新的貿易協議,但仍舊是以原有的歐盟協議為藍本。英國依靠服務業,失去歐盟的英國在未來有可能保不住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看不到英國的經濟會比過去的歐盟夥伴國家表現得更好。

 

英國過去留在歐盟的時候,可以說是左右逢源,一方面拿著歐盟區自由貿易的好處,另一方面又具有獨立貨幣英鎊的特殊身份。

然而到了今天,英國只能夠靠自己了。前一陣子英鎊匯率大跌,比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貨幣都要跌得凶,就是最好的寫照。

英國的變局對歐盟來說有什麼影響呢?

坦白說,歐盟國家並不是那麼在乎,尤其是老歐洲國家—德國與法國。英國脫歐等於是"離異"一樣,如果英國的日子過得好,那不就表示當初的"離異"選擇是對的嗎?所以歐洲哪裡會在乎呢?現在歐盟與英國的關係,大概只有北約的同盟關係了。

 

英國混得不好,在歐洲大陸能夠產生的作用也就低了。其實,這對美國是不利的。一個狀況不好的英國,還想要對歐洲頤指氣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那是辦不到的。

那麼對中國呢?

很可惜的,原本中英關係越來越好,2015年達到了高峰,中英兩國是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但是2016年的脫歐公投,讓英國的國家方針改變。

 

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經貿能量越來越受國際矚目。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中國在國際上採取大國外交政策,中國的外交出擊屢獲成果,與不少的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包括五眼聯盟國家中的澳大利亞、英國、紐西蘭與加拿大。

眼看著中國的經貿外交越來越成功,不過,這時候的美國並不樂意見到中國國力的增長,在美國的運作之下,除了與紐西蘭仍然保持良好的經貿關係之外,其餘三個五眼聯盟國家都跟中國出現了摩擦。

追根究底,中國與應英國的關係還是取決於美國。只要美國不樂意,中英關係在短期之內就不容易改善。

 

因此,不管英國換誰當首相,中英關係都不會出現實質性的改善。根據現在的民調,之前辭職的前首相詹森,很有可能會回鍋,擔任保守黨黨魁,繼任首相的職位。以目前英國政壇的局勢,誰來當首相,對外政策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對中國來說,只要雙方的貿易關係沒有改變,能夠維持就可以了。做不了朋友,強求不了,只要買賣繼續能夠做也就可以。

對中美俄歐四方博弈,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坦白說,在四方博弈的格局中,英國的影響並不大,在大國博弈的格局中,中俄兩國還是要看美國的,並沒有多少英國的位置。英國已經脫歐了,能夠發揮的影響力就只有在北約裡頭,在北約里繼續對歐洲攪事情。

想想看,在俄烏戰爭中,英國老是催促歐盟國家援助烏克蘭,叫囂北約對抗俄羅斯。英國這樣的位置跟東歐國家的波蘭又有什麼不同?

然而,英國如果繼續弱化,或是說,在未來出現蘇格蘭獨立,北愛爾蘭獨立的情形,英國還能夠攪動什麼事?

做為一個打手,或是武俠小說中的殺手,當你手上的刀劍不再鋒利,「主子」要你何用?

 

我們放輕鬆一點,這方面大家可以參考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此書中的「荊無命」。美國到現在不是還沒有給英國自由貿易協定嗎?

回到正題。英國弱化,過去大英帝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戰略計謀,已經蕩然無存,哪裡還談得上大國博弈。從2016年脫歐之後,不管是經濟、貿易、金融、軍事上,看不出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在政治上也只能夠依附美國。

明知華為的通訊備沒有任何安全顧慮,英國還是要聽從美國的意思,禁止使用華為的設備,還計劃在2027年之前,拆除所有的華為通訊設備。

英國的GDP已經被它的前殖民地印度超越,現在只能夠依靠核按鈕,來提醒世人,英國依然是一個核武國家,還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但是這些都幫不了英國日薄西山的國力。未來的大國格局,仍然是大國的天下,而且是超大國的天下。

所謂的超大國,必須要有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一兩億以上的人口。如此,一方面具備有打核子戰爭的縱深,二方面,才會有經濟規模。英國在這兩方面都不具備。

再強調一次,這是時也,命也,運也,英國以為抓住了美國反中,復興霸權,鞏固霸權的時機,但實際上,英國是走上了下坡路。英國脫歐後的表現就是個明證。

英國只有重新審視自己的國際定位,才有可能走出困局。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我們下期再會。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