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4月16日)4月14日,中越发布《联合声明》,首次明确将中越关系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升级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制度性战略绑定。 双方签署了45份合作文件,其中经济合作是《声明》的重头戏,特别是多项“硬联通”与“软联通”举措引发关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铁路:推动 老街-河内-海防、谅山-河内、 芒街-下龙-海防三条标准轨铁路建设,中方提供规划与技术支持,加速中越跨境铁路网对接。 公路与口岸——推进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试点,提升通关效率;开工建设坝洒-巴刹红河大桥等跨境工程,完善陆路通道。 对此如何解读?上述举措有何重大战略突破和现实意义? 一、从“马六甲困局”到“陆海双通道”的战略突围 当中老铁路的钢铁动脉延伸至万象,再经480公里公路直抵越南海防港,一条改写印太物流版图的战略通道就此诞生。这条通道总里程约4000公里,较传统马六甲航线(昆明-新加坡-欧洲,约10000公里)缩短60%,运输时间减少7-10天,成本降低20%。 越南海防港水深仅-14米,无法停靠2万标箱级巨轮(需-18米)。因此中越铁路的价值在于“备份”而非“替代”。它是中国突破“马六甲困局”的关键落子——通过陆海联动,首次在南海与印度洋之间开辟战略备用通道。 同时,越南规划的“芒街-下龙-海防”铁路(195公里),将与广西北部湾港(2023年吞吐量3.7亿吨)形成“双港共振”。叠加越南海防港7500万吨吞吐量,一个年物流规模超4亿吨的北部湾超级枢纽呼之欲出。 这片曾见证郑和船队远航的海域,正成为“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交汇的战略支点。 二、百亿美元投资背后的“轨道经济学” 越南国会批准的“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总长388公里,时速160公里),总投资83亿美元,中方通过优惠贷款提供53.5亿美元(占64%),2030年底通车。这条铁路将彻底重构中越产业地理: 昆明至海防运输时间从30小时压缩至6小时(含通关),物流成本下降30%-40%; 中国西南的锂电池、光伏组件可12小时直达越南太原富士康基地(距铁路15公里),再经18小时铁路运输至重庆西永保税区,形成“重庆研发-越南制造-欧洲销售”的跨国产业链闭环。 特别是首次提出“车同轨”目标,推动越南铁路网全面采用中国标准轨(1435mm),打破越南百年米轨限制。老街-河内-海防等三条标轨铁路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总投资超1200亿元,远超此前“规划研究”阶段的预期。 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谁掌握轨道标准,谁就掌控供应链话语权。当越南北部铁路网47.6%的准轨/套轨里程(395公里)与中方铁路并网,剩余的米轨“孤岛”——老街-河内-海防铁路(398公里)的改造,实则是中越“车同轨”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这里还包括命运共同体的实践:2023年中越贸易逆差550亿美元的背后,是“中国核心部件(占比62%)+越南终端制造(手机、纺织品占78%)”的垂直分工。铁路贯通后,这种关系将升级为“研发-制造-物流”的全链条协同。 三、中美博弈下“周边突围”的地缘棋局 在中美关税战白热化的2025年4月8日至9日,中国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将越南定位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绝非偶然。 这三条跨境铁路的推进,实则是“去风险化”的区域供应链布局: 1. 西线(昆明-老街-海防):直插中南半岛腹地,辐射老挝、泰国,对冲美国“印太经济框架”; 2. 中线(南宁-同登-河内):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越南制造带,打造“泛北部湾半导体走廊”; 3. 东线(东兴-芒街-海防):联动北部湾港口群,构建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支点。 据世界银行测算,中越铁路网贯通可使沿线区域GDP年均增长0.8%-1.2%。若叠加“两廊一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对接,一个覆盖2.5亿人口、GDP总量3万亿美元的经济圈将在南海之滨崛起——这相当于再造一个“东南亚版长三角”。 此外,还有智慧口岸试点: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通关时效可缩至2小时,坝洒-巴刹红河大桥等跨境工程启动,陆路物流效率预计提升40%。 总之,中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现实告诉世界:中国已经用铁轨、港口、电网等,重塑全球化底层逻辑,而特朗普还在用关税战、SWIFT、长臂管辖等搞霸权,充分暴露了美国霸权工具箱的陈旧与无力。 铁轨延伸处,即是国运所向。 这场“铁轨革命”印证了一个真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永远是大国博弈的底层密码,是一个新兴大国的战略突围之路。中越的这次重大合作,无疑是对特朗普搞地缘战略又一个重大的打击。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越南海事局《2023年统计年报》、世界银行《东南亚交通经济影响评估》、越南国会第187号决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