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中央亲自部署,深圳要干一件“大事”
罗辑思维
2025年6月2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18日)

01

破解制约发展的三大瓶颈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凭借“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而45年后的今天,全球贸易形势反复,产业链重构加速,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内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深圳高水平改革再出发,要通过制度创新突破,破解全国性改革难题,为其他城市提供“深水区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建立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深圳样板”。

其实早在2020年,中央就发布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文件。从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知识产权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部署,搭建了整体框架。

而这一次,中央再度发布深圳改革的重磅文件,则是在原来基础上,更加聚焦了。在我看来,文件要重点破解当前制约中国发展的三大关键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障碍,或者说科研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包括人才培养错位、基础研究薄弱、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没有真正打通等关键性卡壳问题。

第二个瓶颈,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不足。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存在长期资本缺位的问题,风险投资文化不成熟,银行信贷又很难和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特性匹配上,金融产品创新滞后。这种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不匹配,制约了创新活力的释放。

第三个瓶颈,是国际规则的适应与引领能力不足。在数字贸易、绿色金融、技术交流、跨境流动、法治诉讼等众多领域,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仍然衔接不畅,同时法治化治理有待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所以必须要试点改革,要让深圳再次去“闯出一条路”来。同时,这些改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系统工程。比如科研体制改革需要金融创新配套,金融开放又需要数据跨境流动支持。

因此,《意见》用了“三个更高”,来表达对深圳的期待——希望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这背后是国家对深圳寄予的深厚期望。

02

解决国家最急迫的科技创新体制问题

在对大背景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我们继续来谈《意见》的核心改革方向。

首要的,就是解决科研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

过去中国的科研与产业始终存在“两张皮”现象,尽管“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和利益联结机制,各方始终没能很好地形成创新合力。

所以,这次《意见》正式明确了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去倒推科研、教育、人才的改革。

第一,在科研方向上,企业是“出题人”。

《意见》明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的有效路径”。就是企业根据发展需要来提出科研题目、科研项目,是“出题人”;而高校、科研单位,则负责“解题”。

而作为配套措施,《意见》也给了科研项目更大的放权和松绑,包括: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支持试点单位深圳医学科学院,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说白了,就是对科研人员给足薪酬,给足经费。

在科研经费方面,实施“预算+负面清单”管理。我理解只要是在预算内且不是被禁止的负面清单事项,就可以有更大的自由支配权。

而在科研项目方面,实施“经理人制度”,项目经理人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等各方面有更高的自主权。说白了,就是围绕项目经理人,以结果为导向,过程怎样不过多干预。

以及在科技成果方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度。大白话说,就是虽然是你的职务科研项目,但搞出来了科技成果,你个人也可以从中分红。这是在鼓励科研人员创新研发,还记得我一直说未来新质生产力下的科学家红利吗?再次对应上了。

第二,在教育方面,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来培养。

我之前说过,教育工业化时代终结后,未来是教育服务化的时代,有三大趋势:顶尖高校科研化、地方院校应用化、高职院校订单化。

而这次的改革也是朝着这三个方向去改的,再次印证了之前的判断。

比如高等教育这块,深圳的高校资源相对薄弱,因此《意见》提出:“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

这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或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核心聚焦在特定专业领域,快速填补硬科技人才缺口。这是面对高水平大学,培养科创精英。

职业教育方面,《意见》还提出:“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深度融合,围绕区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支持外商按规定在深圳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师资、教法等,探索产业链与职业技能培训链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融通发展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

文件甚至支持外商按规定在深圳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而且企业可以给职业院校“下订单”,就是按照企业要什么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是面对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级蓝领。未来这一块有很大的教育产业和就业机会,大家要重视。

而更重要的,还有一条,这只是一句话但我认为非常关键,《意见》说,要“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这是在为整个中国在AI时代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探路啊。

这一系列改革的核心逻辑是:重新确立企业为主导的新科技体制,让企业来统筹各方,通过市场化手段打通“教育—科研—产业”的闭环,打造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这个格局,非常大了。

03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意见》的另一个核心改革方向,就是金融、技术、数据要素的改革,它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金融和科技更好融合。

《意见》具体有哪些举措呢?

第一,是解决长期资本缺位的问题。

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短钱多、长钱少”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说,就是银行信贷偏好短期、低风险项目,而科技企业恰恰需要长期、耐心、能容忍失败的资金支持,这两者之间匹配不上。

针对这个问题,《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与科技成果交易,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等新模式,以及,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深圳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这些概念都比较晦涩,你简单理解,就是为科技企业搭建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初创期可以获得保险等长期资本的风投支持,成长期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科技成果交易,来融资,成熟期则可以借助债券、股权、银行信贷,来融资。

而另外一个重大突破,是允许香港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这一条措施最近真的被刷屏了,这有什么用呢?

简单来说,外界普遍的看法是,这个政策允许在香港上市的大湾区的公司比如腾讯等,不用先退市或大改架构,就能直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就是可以同时在香港和深圳“两地挂牌”,融资拿钱。

要知道,之前内地不少企业尤其科技企业,可能限于亏损、架构或其他审核问题,难以在A股上市而不得不去港股,现在至少大湾区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政策回到A股,对比如像做机器人的优必选,做自动驾驶的佑驾创新这些在港股上市的大湾区科技公司,更是红利。

因为港股的科技公司常被低估,而A股给的估值更高,它们能融到更多钱,来帮助大湾区科技公司发展,这个政策给深圳、给大湾区科技企业的红利相当大,甚至很多外地企业可能会搬到深圳,搬到大湾区来。

另外,对内地股民来说,如果港股公司在深圳也能同步上市,大家投资就更简单,更能分享大湾区科技企业的发展红利。

而对香港和深圳两地来说,两地股市打通后,企业能同时吸引国际和国内资金,深圳的产业链优势和香港的金融优势结合,能够形成更大的桥头堡作用。当然目前政策刚出来,具体操作还要等细则落地,但这个创新已经很令人震惊了。

第二,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意见》说,要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相关的规则和标准,以及“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你看,“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也要被继续放开。

第三,数据要素改革也是这次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意见》提出,建立数据交易规则,让企业能合法合规地共享和交易数据。同时,《意见》还明确了,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总之,这些数据要素改革将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同时提升深圳在全球数字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其中每一条,都很重磅。最后,欢迎你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更多人。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