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8月3日)
7月中旬,伊朗通信部副部长奇撒兹(Khisaz)首次确认:中国北斗系统已被列为导航更替的核心选项,并成为中伊25年长期联合协议的关键议题。此举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伊朗布局多年的“去GPS化”战略延续。这场换导航的背后,藏着伊朗与中、美、以三国博弈的大棋局。 一、战争倒逼技术更替:GPS干扰暴露伊朗致命弱点 2025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爆发为期12天的激烈冲突。期间,伊朗遭遇了系统性GPS干扰:国防部等核心军事设施、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住所周边均出现定位信号中断,民用导航应用大面积瘫痪,德黑兰居民手机地图持续显示错误位置。 更严峻的是,伊朗防空体系在干扰下近乎失效——尽管拥有俄制S-300和国产“信仰-373”防空系统,但面对以色列空袭时,雷达未能有效探测目标,导弹遭电子压制,甚至出现“未发射即放弃抵抗”的窘境。 伊朗的“导航危机”,表面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战略困境的缩影。 首先,伊朗和西方的关系早已“冰冻三尺”。从核问题到地区博弈,伊朗长期被西方制裁,技术封锁下的导航系统根本没法“自主可控”。过去几年,伊朗尝试过自主研发导航系统,但技术积累有限,民用精度勉强够用,军用根本不够看。 其次,“去GPS化”是伊朗的生存刚需。以色列的干扰已证明:依赖西方导航系统的国家,随时可能被“卡脖子”。就像当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直接关闭伊拉克GPS信号,让伊军雷达和导弹成了“瞎子”。伊朗若不想重蹈覆辙,必须尽早找到“备用方案”。 更关键的是,伊朗的“导航选择”背后,是对国际格局的重新判断。近年来,中俄等国的技术崛起让伊朗看到了新可能——北斗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追赶者”;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虽强,但受限于覆盖范围和国际合作空间;欧洲伽利略则因内部扯皮,进展缓慢。 用伊朗通信部副部长奇撒兹的话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备胎’,而是‘长期可靠的伙伴’。”这句话,道尽了伊朗的无奈与决心。 二、伊朗把目光投向中国北斗,并非偶然。 首先是技术硬实力。北斗三号的全球覆盖精度已达米级,部分区域甚至优于GPS;抗干扰能力更是一绝——通过“星间链路”“短报文通信”等技术,就算部分卫星被干扰,仍能通过其他卫星补位,稳定性远超单一系统。 其次是合作的“适配性”。中国和伊朗早有25年全面合作计划,双方在能源、基建、科技领域的合作基础深厚。北斗系统若落地伊朗,不仅能提供导航服务,还能延伸出“数字基建”“物联网”等产业链合作,这对经济受困的伊朗来说,是“1+1>2”的利好。 更关键的是,北斗的“非西方属性”。在西方对伊朗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不受西方规则束缚”的大国,其技术和设备更易被伊朗接受。正如一位伊朗专家所言:“选北斗,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政治选择——我们不想再被西方‘技术绑架’。” 目前,中伊谈判已进入“深水区”。虽然具体部署时间未公开,但从伊朗通信部的表态看,北斗很可能成为伊朗“新导航体系”的核心。未来,伊朗的军用无人机、导弹可能全面接入北斗加密信号,民用导航APP也会逐步切换——这场“导航革命”,正在悄悄发生。 三、“去GPS化”浪潮:一场改变世界的技术博弈 伊朗的选择,其实是全球“去GPS化”趋势的一个缩影。 过去二十年,GPS几乎垄断了全球导航市场,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俄罗斯格洛纳斯加速全球组网,欧盟伽利略虽慢但仍在推进,中国的北斗更是“逆袭”——2025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市场份额中,北斗已占38%,超过GPS的31%。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技术替代”背后是大国博弈的逻辑。当美国把GPS当作“政治工具”(比如对俄关闭部分信号、对伊朗精准干扰),更多国家开始意识到:依赖单一导航系统,等于把“安全命脉”交给别人。于是,“多系统兼容”“自主可控”成了新共识。 回到伊朗,这场“导航切换”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西方霸权的无声反抗。正如伊朗前外长扎里夫所说:“我们不想成为任何国家的‘技术附庸’。”而中国的北斗,恰好为这种“反抗”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因此,从德黑兰街头混乱的导航地图,到中伊谈判桌上的北斗合作,这场“导航暗战”的本质,是全球技术格局的重塑。当伊朗选择北斗,不仅是为了对抗以色列的电子干扰,更是为了在“去西方化”的浪潮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自主之路。 伊朗拥抱北斗,是“技术自主”与“战略站队”的双重宣言。若协议落地,伊朗导弹精度跃升将根本性改写中东威慑平衡,迫使美以重新评估军事冒险成本。 而对北斗系统而言,伊朗战场既是验证场,更是向全球展示中国技术可靠性的战略展台——当更多“伊朗”选择北斗,美国技术霸权的瓦解或将加速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