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26日)
国际奥委会总部会议室的灯光下,2036年奥运会申办名单被反复翻阅,却难以找出一个既能满足高端要求又愿意承担巨额成本的“理想候选城市”。
国际奥委会最近面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清单,不禁流露出失望情绪。曾经被视为“热门候选”的上海、成都、广州等中国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这与十年前的奥运申办盛况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主动站出来的多是需从零建设场馆的城市,而拥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国际大都市反而望而却步。 一、多国竞逐,但缺乏顶级城市, 奥运经济账,亏多赚少的现实 2036年夏季奥运会的申办舞台上,参赛者数量并不算少。据国际奥委会透露,目前已有“两位数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表达了申办兴趣”。 亚洲多个国家表现出强烈意愿。韩国首尔市长吴世勋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申办意愿,强调首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措施,并承诺将最大限度利用1988年奥运会的现有设施。 印度对申办2036年奥运会也展现出巨大热情,其意愿得到了安巴尼家族和莫迪总理的强力支持。亚洲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妻子、国际奥委会委员妮塔·安巴尼曾表示,举办奥运会是“属于14亿印度人的梦想”。 其他亚洲竞争者包括印尼、沙特和卡塔尔。印尼以其2.8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为卖点,希望凭借2018年亚运会的举办经验给评估者留下印象。 非洲大陆也可能迎来历史突破。埃及和南非都已表示有意申办2036年奥运会。若成功,这将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办的奥运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奥运申办遇冷的背后,是一笔越来越不平衡的经济账。根据统计,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起,仅有悉尼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盈利。 北京奥运会盈利约1.44亿美元,悉尼奥运会盈利约3.6亿美元。而其他奥运会大多面临严重亏损:2004年雅典奥运会亏损80亿美元,2016年里约奥运会亏损21亿美元,2021年东京奥运会更是亏损高达64亿美元。 成本超支成为奥运会几乎无法摆脱的魔咒。根据《牛津奥运研究2016》,从1972年至今,每届奥运会都有经费超支现象,平均超支率高达原预算的156%。 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超支率甚至达到289%,总投资额达51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贵”的奥运会。 场馆建设和后续利用是东道主最头疼的问题。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超过15亿美元,当地纳税人背上了沉重债务,用了近30年时间才还清。 平昌冬奥会总计花费1.09亿美元建设的主场馆仅仅使用4次后就被拆除。而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每年要花费3000万美元来维护。 二、中国城市的选择,理性计算而非消极回避 中国城市的“缺席”并非缺乏实力。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坦言:“中国至少有10座城市拥有申奥实力”。 上海方面曾多次进行可行性研究。2018年11月,上海政府采购网甚至发布过《关于申办2032夏季奥运会可行性研究服务的单一来源公示》,预算金额为64万元。 但最终,上海市体育局明确表示:“上海目前尚没有申办奥运会的计划”。 同样的,成都和青岛也曾被传言有意申办,但当地相关部门均迅速否认。浙江省杭州市官员在亚运会后表示:“至于办不办奥运会,我们还没想过”。 这种选择背后是基于经济实惠的理性计算。中国城市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奥运会来证明自己的国际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完美展现了中国的组织能力和综合国力。 相比于花费数百亿建设赛后可能闲置的场馆,中国城市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民生、科技和教育领域。中国城市发展重点已从“国际脸面”转向“民生里子”。 三、奥委会的改革,自救之路仍漫长, 未来需重新定义奥运价值 面对申办遇冷的现实,国际奥委会也并非毫无作为。 奥运会的未来可能在于重新定义其价值。一方面,需要更加强调奥运遗产的长期利用,而非短期收益。 另一方面,奥运会需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和节俭办赛。巴黎奥运会试图打造一场“对环境负责任”的体育盛会,奥运村采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和零浪费战略,目标是实现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少55%的碳足迹。 甚至观赛体验也在创新:巴黎奥运会将把着名地标变成比赛场地,在埃菲尔铁塔脚下看沙滩排球赛、在荣军院里观赏射箭比赛、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看自行车比赛。 这些创新可能成为未来奥运会的样板,降低成本和环境负担,同时提升体验和参与度。 总之,2036年奥运会申办名单上缺少中国城市的名字,这不是一种缺席,而是一种选择。 国际奥委会将需要在2025年至2029年做出决定。无论结果如何,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过程已经表明:没有哪个城市愿意为了荣耀而无限制地承担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