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拜登給中美關係設霸王條款,美國對華策略現致命矛盾
肖磊看市
2021年2月8日

2 月4 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了上任後首份外交政策演講,其中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做了一個暗示性排序,並明確了中美關係的“性質”。

我的理解是,在排序裡面,美國把修復與北約盟友的關係列為第一要務,維護跟日本和韓國的盟友關係視為第二要務,而跟中國的關係排名第三,更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將中國“定性”為“最嚴峻的競爭者”,並給中美交往設置了前提條件,比如美國必須要在保證美國經濟利益和知識產權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才能跟中國加強合作。

拋開“定性”的問題,大家別小看拜登給中美加強合作設置的這兩個前提條件,什麼是保證美國經濟利益?什麼是知識產權受到充分保護?中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中國的知識產權就不是知識產權了?

說白了,還是居高臨下,先給你扣一個“壞人”的帽子,讓你先低人一等,並繼續誤導國際市場對中國的正確認知,然後的潛台詞就是,你中國要是按我的要求作出改變,我才能跟你加強合作,如果我沒有跟你加強合作,那一定是你的問題。這不是霸王條款是什麼?

當然,中國有很多地方還需要提升,但這並不是因為美國,這是中國內在的自我升級需求,以及跟其他合作夥伴的互動結果。

本月初(2月1日),中辦、國辦就印發方了關於“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這裡面對知識產權等都有非常明確的闡述。只不過大部分海外研究者從來不從趨勢性和歷史性的改革方案入手去研究中國,而是喜歡個案“獵奇”,從而時常誤判形勢,然後還樂此不疲。

肖磊:拜登給中美關係設霸王條款,美國對華策略現致命矛盾

美國早就退出了TPP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國則正在用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來建設自己的市場體系,也就是說,未來那些美國無法滿足和接受的貿易體系,中國都可以滿足和接受。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正在全面積極的要加入CPTTP (全面且先進的TPP)的原因,而美國早就因為TPP 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退出了。

從目前的趨勢看,拜登政府在對華關係方面,採取了“鴨腳”模式(我自己造的詞),什麼意思呢,就是從浮在水面上的部分看,其動作形態似乎很紳士、很優美、很平靜,但水面下兩隻腳可是使勁的劃呀劃,動作異常激烈。

肖磊:拜登給中美關係設霸王條款,美國對華策略現致命矛盾

近日,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表了一份匿名涉華報告,毫不掩飾的想策動美國各界對華髮起“冷戰”。從其筆鋒和邏輯來看,確實有模仿“冷戰”之父喬治凱南的意思。

想當年,喬治凱南在充分“研究”蘇聯之後,給美國發去了一份8000 字“電文”,意思是美國祇要發動“冷戰”, 蘇聯會自己崩潰,而後美國各類對蘇政策的共識,可以說這份電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此時美國媒體將大西洋理事會這份報告跟喬治凱南的冷戰“電文”扯上關係,是值得高度關注的。但我個人覺得這份“報告”真正的關注點並不在於報告本身,而是新一屆美國政府利用這個“報告”在輿論市場小題大做的背後,可能有著更深的用意。

就在這份匿名報告發表之後,大西洋理事會的“歐洲中心”在法國啟動,而且邀請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啟動儀式,並重點討論了關於後疫情時代的地緣政治格局。另外,大西洋理事會“歐洲中心”的計劃,本身就旨在促進美國與歐洲之間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所以大家不要覺得這個理事會僅僅是一個智庫,實際上扮演了非常明確的政治角色。

但我想說的是,其實早在特朗普時代,其內閣成員裡面,包括蓬佩奧、彭斯等等,都在各類智庫舉辦的會議上,發表過類似的觀點,其激烈程度比大西洋理事會這個匿名報告更甚。蓬佩奧就不用說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去看一下2018 年10 月4 日,當時的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對中國的攻擊也是不遺餘力。

再比如剛剛卸任不久的前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更是有非常詳細的一套“反華”理論,連續出版了《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致命中國》、《臥虎》等,從渲染威脅到提出“完整”的對抗中國的策略,比這次大西洋理事會的匿名報告更“激烈”、“直接”和“全面”。

所以,無論是此前美國輿論所宣揚的,“蓬佩奧演講開啟美國對華冷戰鐵幕”,還是現在市場所關注的“匿名報告策動對華冷戰”等標題黨,其實都​​反應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在應對中國方面,無論是哪個黨執政,無論各類智庫和官員放出多“直接”的話,其具備共識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工具都不是很多。這又是為啥呢?

我不是小看美國的各類智庫和鷹派政治家,我想說的是,時至今日,美國上上下下都還沒有搞明白中美問題的本質。

如果大家很好的研究世界地緣政治和國家博弈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超越一切的常識,那這個常識到底是什麼呢?可以這麼說,只有當小國跟大國“博弈”的時候,策略本身的重要性才能體現出來,比如新加坡等在中美之間博弈,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策略決定成敗。再比如這次澳大利亞在平衡中美關係問題上,就玩砸了,現在看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但韓國、新西蘭等就玩的很好。

那我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在中美問題上,美國現在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國”,展現出來的是焦慮、多疑,甚至是恐懼,因此現在美國在面對中國的時候,開始依靠純策略,動不動就搞一個“冷戰”宣言,放一些狠話,包括各類美國專家都在給美國政府出主意,好像只需要一套高明的方案和策略,就可以遏制住中國,覺得上一屆特朗普政府遏制中國失敗,僅僅是因為策略不對。

這種邏輯已經在影響拜登政府的運作,從而使得拜登政府並沒有尋找中美問題的真正解決辦法,而是在尋找比特朗普更“高明”的,遏制中國的策略。這就變成了“小國”思維。

很多人可能會說,當年美國就是運用策略思維,打敗了“蘇聯”,但我想說的是,蘇聯的解體,那叫“內爆”,如果大家都覺得美國在這個里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那是因為美國的政治家和專家智庫,事後都想給自己邀功,大搞自我宣傳所致。其實按照已經解密的文件,當時美國上上下下也都沒有為蘇聯的解體做好準備,甚至當時的美國政府根本就不希望蘇聯解體。

當時蘇聯跟加盟共和國發生衝突,最緊張的反而是美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準備脫離蘇聯獨立,尋求美國的承認,美國當時就非常擔心,如果自己支持這些加盟共和國獨立,一旦引發蘇聯的崩潰,那麼蘇聯中央對核武器的管控會失靈,這對美國的威脅太大,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向美國“稱臣”,並逐步衰落的蘇聯,而不是要蘇聯解體。

當時老布什和白宮官員都認為,美國祇能接受蘇聯和平衰落,但不能接受其快速解體,所以當烏克蘭準備脫離蘇聯,尋求美國幫助的時候,美國明確反對。當時老布什還跑到基輔去演講,說:“美國支持自由,但自由不等於獨立。”老布什警告烏克蘭不要搞獨立。所以,美國騙烏克蘭感情不是一天兩天了。

我再具體說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比如1991 年7 月30 日,美國總統老布什訪問莫斯科,然後當著世界媒體的面說:“戈爾巴喬夫是令我尊敬和傾慕的人,他的所作所為給那些相信個人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人帶來希望,我們可以攜手共進,實現長久的和平,並將給我們的孩子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回國後,老布什也將自己訪問莫斯科,蘇聯有意向美國示弱,緩和了跟蘇聯的關係等,當做政績大肆宣傳。然而,令美國政府措手不及的是,僅僅五個月後(1991 年12 月25 日),蘇聯解體,於是老布什對外的宣傳立馬變了,老布什迅速把蘇聯解體的功勞放到了自己身上,對外宣傳說:“我們打贏了,蘇聯垮台了,核戰爭的陰影過去了,我們的孩子再也不用像我們一樣生活在一個擔驚受怕的時代啦。”

你看,反正怎麼都是自己的功勞。

那我要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大國博弈,真正的變量是自己,誰能重塑自己,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和可持續,然後等待對手犯錯。

至於策略,當然重要,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只有當小國面對大國的時候,小國使用的策略對其命運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美國目前把重點放在了策略上,變成了小國思維,這是美國對華關係扭曲,並且總是事與願違的根本性原因。

在這裡我推薦大家看兩本書,一本是介紹蘇聯是如何“內爆”的,當時美國政府是如何判斷失誤,又各種滑稽表演,並不希望蘇聯解體的,這本書叫《大國崩潰》;另一本是《海都物語》,是講歷史上威尼斯這個非常小的國家,是如何跟數個超級強大的帝國博弈,並成功將自己的國家文明延續了上千年的。這兩本書會給大家一個大國“內因”和小國“策略”的全景呈現。

當然,由於美國很多人還沉浸在蘇聯解體所成就的政治家、專家智庫等的“榮譽”幻想當中,覺得如果自己能提出一個遏制中國的策略,如果中國真被遏制住了,那就是歷史功績,那就流芳百世了。

再加上近幾十年來,美國迅速控制了德國、日本的二次崛起,所以現在的美國,在面對中國的時候,依然還是不死心的,希望有更加“高明”的策略來遏制中國,於是乎,千奇百怪的操作就出現了,這跟哪個黨執政關係不大。

至於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我們就從拜登政府目前所依賴的最強大的策略工具來做個分析,這個策略工具就是美國要加強跟盟友的合作,要重新領導世界,要藉助跟盟友的合作來達成遏制中國的更宏大構想,用“專業”的操作和輿論來挑撥中國跟其他國家已經形成的依賴關係。

這裡面需要展開來詳細分析,並且需要更為深入和歷史性的理解角度,請大家繼續往下看。

拜登正式成為美國總統後,立即簽署了諸多的行政命令,這裡麵包括重返世界衛生組織、巴黎氣候協議等,但拜登政府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對特朗普政府採取的,針對中國的諸多政策做出回應,反而通過新上任的國務卿布林肯,候任的商務部長吉娜雷蒙,以及財政部長耶倫等,釋放了對中國的強硬和攻擊性,再加上新任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鼓吹美日軍事同盟,並連續派航母進入南海、台灣海峽等,拜登政府在對華關係方面,已經展現出了很明顯的非友好態度。

按照拜登政府發言人的話說,美國針對中國的政策,是戰略性的,潛台詞就是遏制中國的長期政策不會變。

另外,從拜登上台之後,最近兩週的外交接觸來看,似乎有意在忽略中國,比如拜登已經分別跟加拿大、墨西哥、英國、德國、俄羅斯等領導人通了電話,至今依然沒有向中國展現出外交迫切性。

這也可能是拜登政府在故意製造懸念,然後看中國的反應。但實際上中國已經在商業、貿易,以及氣候問題等方面對拜登政府展現出了足夠的合作誠意。

很多同學所提到的,拜登政府禁止以地名來指代新冠病毒,這其實並不是對中國展現友好,而是回歸到了正常的邏輯,否則美國自己就無法科學的抗疫,也就無法做到團結內部。

持續因新冠病毒歧視亞裔而給美國帶來的聲譽和實際損失,是拜登政府不願意看到的,另外,拜登政府還籌劃著吸引更多亞洲精英移民,給全世界展現美國的包容性移民社會特性,其上台的主要原因也是要重視少數族裔,以及科學抗疫,至少也得尊重常識。

也就是說,從目前的情況看,拜登的對華政策,總結起來就是要給上一屆特朗普政府和“盟友”看看,什麼才叫做“對抗”中國的“正確”範式。其實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本質上來說,只是戰術的不同,拜登政府的潛台詞是,對於應對中國,你(特朗普)那套狂躁的操作不行,看我的“專業”操作。

那好,從現在開始,全世界都在期待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表演“,不過這裡面需要做一個詳細的討論,因為國際政治所影響的,不僅僅是政治家的行為,還有整個世界格局和民眾利益的真實變遷,美國想著利用盟友和各類“棋子”,但這些盟友和“棋子”也在想著如何利用美國。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當年朝鮮戰爭,打到最後,美國疼了,耗不起了,有意和談,但南朝鮮李承晚政府誤判形勢,不同意和談,妄想著希望藉助美國統一朝鮮半島,於是用各種噁心的操作,破壞和談,最後連美國人都看不下去了,希望中國志願軍教訓一下李承晚。

結果就是志願軍在僅僅14 天的金城反擊戰中,擊斃俘虜李承晚部隊52700 餘人,其精銳“白虎團”被志願軍全部殲滅,團長陸根洙被擊斃,團旗(虎頭旗)被繳獲。而在此期間,美國人把自己的軍隊都撤到後面去了(前線只留了不到一個營的“聯合國”軍)。而後李承晚政府就乖乖的坐到談判桌前了。

我舉朝鮮戰爭的例子,並不是宣揚武力解決問題,而我要表達的恰恰是,從人類發展的角度,合作和談判才是大趨勢,一些國家或地區,不要從非常表面的東西理解大國關係,尤其是夾在中美之間的關係,就像當年的李承晚,肯定想不到美國人最後竟然希望志願軍教訓自己。也就是說,不要把“倚美自重”演過火了,否則美國會反手來一記耳光。

因此,我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重點是,拜登政府到底能給“盟友”帶來什麼?拜登政府是否有能力扭轉美國滑向單邊主義的歷史趨勢問題。

那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問題呢,因為拜登政府跟特朗普政府在應對中國方面,最大的不同,也就是拜登政府的殺手鐧,就是要跟盟友合作,依靠盟友。

也就是說,美國必須要回歸到“多邊主義”,才能找到“遏制”中國的機會,這是一個前提,如果美國從客觀上就無法再回到“多邊主義”,那麼為盟友著想、依靠盟友等等,本身就成了空話,“遏制”中國就更談不上了。

其實這就是我特別要提醒的,包括美國的所有“盟友”在內,應該從戰略上要警惕一點,那就是拜登政府雖然重新返回了世界衛生組和巴黎氣候協議,同時展現出來了對傳統盟友關係的熱情,但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美國絕不可能再回到此前的多邊主義。

也就是說,美國走上單邊主義的道路,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僅憑拜登政府的“迴光返照”是很難改變的。

我可以這樣說,未來所有國際組織和國際聯盟的作用,都將被美國所削弱,這裡面也包括聯合國。大家別著急,聽我慢慢說。

很多人對此前的多邊主義有很多的誤解,以為以前的多邊主義,就是各國可以有自己的主見,國際問題可以由大家共同商討決定,這是完全錯誤的,以前的多邊主義,就是個幌子,總結起來,就是多數國家聽美國的,才叫多邊主義。

如今為什麼美國不搞多邊主義了,特朗普為什麼要退出國際組織,原因就是,各國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了,美國無法說一不二了,所以美國才要搞單邊主義,如果大家都還唯美國馬首是瞻,特朗普說啥盟友都答應,請問美國為啥要搞單邊主義?

因此,美國重回多邊主義的前提是,所有的盟友,以及大部分第二、第三世界的國家,都要聽美國的話,這樣美國回歸多邊主義才“有利可圖”,才可以在對抗中國等方面讓盟友“先上”,否則,美國回歸多邊主義就是自我削弱,那還有什麼可持續性呢?

所以,拜登政府所推崇的回歸多邊主義,我敢肯定的說,是暫時的,拜登政府根本沒有力量抗衡美國整個國家意志的改變。

**
**

當然,很多同學可能會說,為了回歸多邊主義,贏得更多“盟友”,拜登政府可以讓渡很多權力,然後尊重盟友的利益等等,但請注意,這又跟拜登政府的施政目標背離,也跟盟友的利益背離,因為拜登政府對外的口號是,要重新領導世界,重新領導盟友,也就是要盟友重新聽自己的,這跟未來各國尋求的獨立自主的“多邊主義”是矛盾的。

另一個矛盾點是,如果拜登政府的目的是領導盟友對抗中國,那首先就是對盟友利益的巨大打擊,中國目前已經是接近140 個國家最大貿易夥伴,是超過40 個國家最大的出口國,這裡面也包括德國和韓國等,尤其是去年,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國。

歐盟為什麼要在拜登上台前一天落定中歐投資協議,原因就是打消拜登以犧牲歐盟利益來要挾歐盟對抗中國的想法,防止美國搞破壞。

更矛盾的點在於,如果盟友無法用犧牲自己巨大利益的代價,跟著美國對抗中國,那美國回歸多邊主義就失去了政治目標,因為美國保守勢力早就對所謂的盟友占美國“便宜”嚴重不滿,這也是特朗普攻擊盟友的邏輯所在。

另外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就在拜登就職後的第一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她對拜登上台表示熱烈祝賀,但即便美國新政府上台執政,歐洲也會繼續尋求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她作為德國領導人,不會在所有事情上都聽拜登的意見。

這其實是提前警告拜登政府,不要試圖用美國意志來支配德國和歐盟。

世界已經不是以前的世界,美國的盟友和諸多發展中國家,已不再以美國馬首是瞻,都開始有自己的觀點和利益訴求,美國重回多邊主義就變成了對美國領導權的削弱,特朗普政府就是在領導權方面不做任何妥協,才搞單邊主義的。

假設世界衛生組織聽美國的,跟著美國指責中國,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官員任命都聽美國安排,聯合國成員都支持美國所推法案,特朗普會退出這些組織、故意拖欠會費,甚至用各種方式羞辱這些組織嗎?肯定不會。

所以,拜登政府口號式回歸多邊主義,其實僅僅也只是一個口號,國際社會不應該抱有任何幻想,哪個國家當真了,那個國家就很有可能被騙。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美國當年熱衷於組建聯合國的目的,英美交替性霸權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都在尋求一種全球操控主義,英國當年為了讓大家都聽自己的,組建了“國聯” ,而美國就是擔心被英國“操控”,沒有加入“國聯”,後來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於是把“國聯”改了個名字,叫“聯合國”,目的就是要讓當時的聯合國完全受美國操控,朝鮮戰爭為什麼叫“聯合國軍”,就是因為當時的聯合國就是美國的國家意志工具。

但令美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二戰後美國為了削弱歐洲老牌殖民帝國的影響力,鼓動民族自決,觸動全球各殖民地獨立,並將其納入到聯合國,僅1945 年至1979年,世界上獨立國家的總數就超過了120 個。

問題是,這些從歐洲殖民帝國體系下獨立起來的國家,並沒有獲得更公平的發展,也沒有獲得美國的持續援助,但這些國家在聯合國都有一個席位,都有投票權,這使得最初美國設想的,操縱聯合國的難度持續增加。新中國在聯合國獲得極大的歡迎,也正是因為二戰後獨立的諸多亞非拉國家的支持。

聯合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多邊機構,對於美國來說,目前已經變成了“負收益”,因為無論是常任理事國,還是整個會員國體系,都很難再聽命於美國,十多年前的伊拉克戰爭等,都沒有獲得聯合國授權,這種背景下,聯合國這種機制,反而成了美國在行使美國特權的時候,極大的掣肘,甚至威脅到美國國家行動的“合法性”問題。

很多同學可能又要說了,那美國可以推動聯合國改革,然後重塑自己在聯合國的影響力啊,但問題是,美國根本就不敢正面回應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類國際組織的改革問題,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美國其實是一個非常依賴於“理性”制度的國家,就拿美國的“代議民主制”來說,為了讓各州平等,美國搞了參眾兩院,參議院代表只跟州有關係,也就是無論每個州有多大面積、多少人口,在參議院裡面,都有兩個席位,而眾議院的話,是按人口分配,人口多的州眾議院的席位就多,比如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州,眾議員數量超過50 個,而像蒙大拿、阿拉斯加這樣的州,只有3 個眾議員。這樣的“兩院”設計,兼顧了州的權利和人的權利,大家覺得再找不到比這更好的設計。

那我要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比如現在美國要推動聯合國的改革,按照美國聯邦制的方式來訂立聯合國的組織模式(我僅僅是舉例),這可以說是美國人能想出來的最牛的模式了,但問題是,聯合國一旦按照這種方式改革,美國在聯合國的地位不僅無法提高,而且還會被大幅削弱。

因為聯合國有193 個國家,如果按照美國參議院的模式,那麼意味著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要有相同的代表和投票權,美國就更難以操控了。如果再加上眾議院的模式,那麼意味著人口越多的國家,代表越多,這意味著像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其代表是美國的至少四倍,美國怎麼可能接受呢?

也就是說,美國現在的邏輯是,要么大家都聽我的,我回歸多邊主義,要么就是我退出,至於改革國際組織,美國根本不感興趣,所以美國現在變成了所有國際組織改革的最大阻力。請注意,我再強調一遍,美國現在變成了所有國際組織改革的最大阻力。

但國際組織改革無法進行,這個鍋美國不背,所以美國就開始找背鍋俠,這個時候只有中國能背得動這個鍋,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革,無法進行,美國不配合,但美國不說是因為自己不想放棄霸權,而是反過來倒打一耙,說這些組織都被中國“控制”了。

你看,這就是現在的美國。

十一

**
**

很多人依然不知道的是,被我們看成是多邊主義代表的另外兩個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開始建立的時候,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世界銀行的行長永遠由美國人擔任,而為了獲得歐洲的支持,美國承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永遠由西歐各國擔任。

因此,任何不符合美國製定的金融貿易規則的國家(包括使用美元、把美元當作儲備貨幣等),都是不會獲得這兩個組織支持的。請注意,更噁心的是,哪個國家要加入到這兩個組織,必須要獲得美國國會的批准。這就好比說,誰要是加入這兩個組織,需要中國人大和政協批准(僅僅是為了舉例),你覺得大家會怎麼想。

我再舉一個更現實案例,比如去年年初WTO 爭端機制停擺,原因就是,無論大家推舉什麼樣的法官,美國都投反對票,但WTO 的規定是,只要有一票反對,就無法誕生新的法官,就無法滿足裁決所需的法官數量要求,於是就停擺了。

去年五月份,WTO 總幹事準備離任,大家推舉的代理總幹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同意,偏偏美國反對,原因依然是美國堅持要推舉一名美國人擔任這一職位。最後也是搞到停擺。

直到剛剛,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告稱,美國支持尼日利亞前財長Okonjo-Iweala 擔任世貿組織(WTO)總幹事。要知道去年10 月份的時候,美國還在反對這個候選人。但大家也不用太樂觀,如果美國發現WTO 還是不能按照美國的意願運作,拜登政府很快會回到特朗普政府的狀態。

所以,現在的美國,既想繼續操控全球各類組織,但又提不出令大家滿意的被“操控”改革方案,這個時候,美國就只能靠兩黨唱雙簧耍無賴,眼看著共和黨以退出各類國際組織來威脅大家不起作用,民主黨上台後就再演個戲,我們回來了,等回來後覺得還是不如自己所願,然後再退。

這其實是未來很長時間裡的一個常態,也就是說,美國已經沒有任何理由維護多邊主義,除非這些組織都基於美國的利益來運行,而這恰恰是當今的國際社會無法接受的事情。

那我到底要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我的意思是,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又或者是諸多的發展中國家,都要為美國完全退出多邊主義做好準備,不要被拜登一時的“自不量力”給忽悠了,美國回到單邊主義是趨勢性的事件,是美國歷史的必然。

十二

還可以這麼理解,拜登目前所推行的,回歸多邊主義,僅僅是權宜之計,而不是真的要回歸多邊主義。因為如果不表示回歸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巴黎氣候協議等,就無法向盟友和世界解釋,畢竟強調“美國優先”是無法贏得盟友和世界的。但實際上這改變不了美國已經形成的“孤立主義”國家意志。

那美國真的就會走上自我孤立的老路嗎?我可以告訴大家,至少美國已經在為“孤立主義”做更充足的準備,而要想結束這一歷史趨勢,全球都應該明白,必須要讓美國全國上下感覺到“疼”,否則這個問題無解。

這就好比說當年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什麼結束,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美國大部分人覺得再打下去,美國沒有任何勝算,而且對大部分人都沒有好處,這個時候美國才會結束戰爭。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美國議會和民眾(媒體)開始對美國政府裡面的鷹派開始發難了,美國才可能回到多邊主義。這就好比說,什麼時候像蓬佩奧這樣的所謂“冷戰”?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