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袁隆平寫給母親的信: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佚名
2021年5月25日

親愛的媽媽: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裡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生活的大家閨秀,最後竟會永遠留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還記得嗎?1953年,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麼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我說:“我年輕,我會拉小提琴。”

沒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帶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後,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裡走得慣鄉間的田埂!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後的田間小道。

對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裡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麼難處,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閒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組織者,怎麼著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後時刻。我總盼望著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後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後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時間,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麼就那麼糊塗呢!這麼多年哪,為什麼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杯,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 

無法想像,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像,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遊的膽識?

無法想像,沒有您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飢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裡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穀子在陽光中劈啪作響,水田在夕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兒:平

摘自《夢圓大地:袁隆平傳》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資料圖)中新社記者何綱躍攝

“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飢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袁隆平曾在採訪裡,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時間回撥到1930年9月7日,當時只有27歲,後來成為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院產房裡,接生了一名男嬰。

這位在出生登記材料上顯示為“袁小孩”的嬰兒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歲月,都跟隨父母輾轉於全國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慶、湖北等。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輝學院農學系,這是複旦大學遷回上海後,重慶復旦大學校友創辦,該校在新中國成立後,併入新成立的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間,袁隆平曾報名參加空軍,但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而未入伍,繼續留校學習。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學畢業,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看到有人因為飢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袁隆平被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農業科學戰勝飢餓。

袁隆平(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楊華峰攝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並不順利。 

一開始,他就得面對國際權威的批判“水稻雜交無優勢”;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個中國找了6年之久;“文革”時期遭到衝擊,實驗田被毀……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隨著中國水稻研究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2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植物》雜誌發表文章稱,中國的植物生物學研究已經確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別是水稻生物學、遺傳學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已經引領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學研究,可謂“中國的複興”。 

多年來,有關雜交水稻的爭議不時出現,袁隆平的應對方法永遠只有一條:下田實踐。

“在田裡,人的身體上半截被太陽曬著,很熱。腿在田裡冷水中泡著,很涼。但我們每天都要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萬株稻穗裡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撈針。”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勳章。

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

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係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係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進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級稻告別。回去後的第一件事,還是下田。

袁隆平(資料圖)中新社記者唐夢憲攝

袁隆平曾有三個與水稻相關的夢想:

第一是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第二是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解決人類飢荒做出貢獻;

第三是希望在我國的鹽鹼地上種出高產水稻。

畝產700、800、900、1000公斤……5月9日,三亞早造水稻測產取得畝產1004.83公斤的成績。這是袁隆平團隊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首獲豐收。

這對實現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和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裡”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而中國的雜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國門。

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國科研人員的前赴後繼下,亞洲、非洲、“一帶一路”沿線,雜交水稻已在40多個國家成功示範,並在10多個國家大面積推廣。

2017年8月23日,馬達加斯加農牧漁業部植保司司長薩乎裡專程來到長沙探望袁隆平,給他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印有雜交水稻的面值2萬阿里馬達加斯加幣。

薩乎裡向袁隆平介紹道,水稻是馬達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中國的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馬達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經擺脫了飢餓。

“為了感謝您,我們特地選擇水稻作新版貨幣圖案。”

馬達加斯加阿里亞里貨幣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個產量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袁隆平的三個夢想均超額完成。

但老人仍不滿意,他的遠期目標定為了雙季稻畝產2000公斤。

2020年,袁隆平表示,“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覺得身體還可以,腦瓜子還沒糊,所以說我還可以繼續工作,我還可以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90後'一直搞到就是'100後'。”

2004年《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曾寫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

謝謝袁老,一路走好!

 

 

 

文章來源: 新岳陽、灼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