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3年4月11日)
3月28日,得到推出了《吴建国·华为人才管理课》,课程上线两天,就有超过1万人加入学习。 课程主理人、前华为人力副总裁吴建国,也在得到直播间分享了华为管理人才的关窍之一,他将其总结为“三个关键动作”。 关键动作一 2019年,华为受川普打击,任正非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可以改变适应这种环境的胜利办法。” 我们知道环境不确定,挣钱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应该有些办法能应对这件事情,这是任正非的打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打法。对很多企业来说,第一动作,就是加速人才密度的提升。 怎么做?我建议你重点关注“岗位胜任率”这个指标。 岗位胜任率如何衡量?核心就是要用行为分级技术,也就是分好从1级到5级的序列标准。如果你认为 3 级就是 60分位,那3Plus就可以认为是胜任的;4Plus就是80分,是完全胜任的。 当然,每个岗位可能有几个不同维度的胜任力。比如营销,又要会市场营销策划,又要有客户管理,又要有打单能力。如果一个员工的三个胜任力都在3分以上,他就是胜任的。 胜任率是否达到三分之二,就是说是否有三分之二的人完全胜任或者基本胜任岗位,是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分水岭。如果“猪队友”超过三分之一,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是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 假设你的团队现在胜任率很低,怎么办?我教你三个简单高效的动作。 第二,不能想着完全提升,而要聚焦价值链的关键节点。 第三,就是动态提升胜任率。 也就是说,三个动作做下来,不断循环地做,人才密度就会越来越高。华为是80%,我们朝着它的方向持续努力。 华为现在高成长性人才达到80%,但一般企业可能达不到三分之一。如果“岗位胜任率”持续提升,在人才密度这件事情上,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让激励效果最大化 你把事情告诉他,让他知晓,这是浅参与;让他参与决策,叫中参与;很多事情就直接让他来决策拍板就行了,这样他才有价值感,原来的命令式管理已经没有用了。 关键动作三 第三个关键动作,就是让你的人才机制,跟你的战略能够匹配,也就是说,你要能适应变化。 我讲三个动作: 第一,缩短人才战略调整周期。 过去我们是“五年战略,一年滚动”,现在是“三年战略,季度滚动”。那新的业务和战略,可能是月度滚动。如果战略变成季度了,那你的人才机制也要跟着做季度调整,否则就没法跟战略相匹配。 第二,先让制度落地跑起来。 企业都在做制度变革,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变化太快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度一出来,现实又变了。这不就没法弄了吗? 过去我们在做制度建设时,比如说做薪酬制度,或者做绩效考核、组织调整,我们会有3—6个月的周期,甚至一年,弄完了以后发现已经刻舟求剑了。 比如我们现在帮某一个消费企业做激励方案,一个月不到,方案就做出来了。我们在三个门店,用三种不同的激励方案来试,一个月做一次反馈。这样最多三个月,团队就能够知道有没有效了,然后就是再不断地调整它。 先赶紧试用,试用了就可以有反馈,快速反馈了以后再调整,让它更适用......你可能发现原来的假设不对,但你在逐步地迭代升级。 这四个动作我们叫“四快原则”,这个对建立制度非常重要。什么规则都是先快落地,先让它跑上去。 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这个时代了,AI 的提速是必然的,真人特别需要改变。 你要先发现你的工作里边,哪些环节可能会被替代掉。拿编代码来说,纯粹编代码的人,我们叫“码农”,被替代性最强;但中间有设计能力的程序员会更好一些,上面的架构师很难被替代。所以你要往上走。 做文案的也很担心,AI会写出很多文章,从而替代自己。但有创意的文案,不会被取代。 同样的职业,我们要做那个替代性弱的,往上走。 我想用一句话来作为我的结束语,这句话也是这几年任正非引用最多的,来自美军一个叫马丁·邓普西的上将:“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