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物质奖励能有效激励人才吗?
罗辑思维
微信号
2023年10月5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9月17日)

 
 
今天向你推荐一门重磅新课《数字化方式管人》
这门课的主理人李宁老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做了十多年组织人才管理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前沿。
他在前沿期刊发表过50多篇管理论文,他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多家媒体的报导和引用,比如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英国广播公司(BBC)等等。
李宁老师在这门课程中,用37个来自前沿研究报告和实验的分析结论,告诉你在管人的时候,如何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不用担心研究实验晦涩难懂。李宁老师会从13个常见的管人场景入手,带你理解背后的数据思维。
下面要和你分享的内容,就来自“物质激励”这个场景。

通常我们会认为,只要给员工物质激励,绩效就一定会提升。但李宁老师会通过一系列前沿研究告诉你,物质激励对绩效的作用有限,甚至小奖励还会有负面的作用。具体怎么回事?接下来,请李宁老师跟你讲。

 

你好,我是李宁。欢迎来到《数字化方式管人》课。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在组织管理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励。

一说激励,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上来想到的就是物质激励。没错,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物质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但是,这一讲我要告诉你的是,观念要更新了,不能这么一概而论了。

为什么这么说?物质激励没用了吗?

我想先跟你分享一个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乌里·格尼兹,和阿尔多·鲁斯蒂奇尼教授发表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上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不同激励措施对绩效的影响。研究者把参与实验的人群随机分成三个组,让他们做相同的募捐任务,募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慈善。

研究人员告诉第一组成员说,你们募捐来的钱可以帮助很多有需要的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研究人员和第二组也说了一样的话,除此之外还告诉第二组成员,你可以保留1%的募集资金,也就是说,募集到1000元,自己能留下10元。

第三组也听到了一样的话,区别是,他们可以保留募集资金的10%。

现在我问你,你觉得这三组,哪一组募捐到的钱更多?你可能会觉得是第三组。因为他们既得到了语言上的鼓励,也得到了更多物质奖励。

结果可能会非常出乎意料,这三组中,第一组,没有物质奖励的表现最好,平均募集资金是239元;第三组排名第二,平均募集到219元;而第二组表现最差,只有154元。

你看,给了物质奖励的组,反而比没给物质奖励的组,表现得更差了。这是不是能说明物质奖励对员工表现根本没用呢?

你可能想说,为慈善募捐是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不能和激励组织的员工放在一起比较。好,我们再看一个公司内的例子。

加州大学的古柏勒教授有一个实验,为了减少员工迟到,鼓励员工全勤,设置了一项全勤奖。在奖励措施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公司发现很多原本不迟到、不缺勤的优秀员工也出现了迟到缺勤的情况。

更糟糕的情况是,原本这项物质奖励措施只和出勤挂钩,但自从奖励计划实施以来,员工的任务绩效也降低了8%。

为什么给了物质激励,员工的表现反而会更差呢?

我曾经在一家大型服装工厂,对物质奖励和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当时许多人认为物质奖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我们的数据显示,员工所获得的物质奖励和他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微乎其微,甚至毫无关系。也就是说,物质奖励并没有有效地激发员工提高工作产出。

我们后续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有两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第一是物质奖励系统设计的非常复杂。针对不同的产品、工序、任务量等情境设定了不同的权重,折算关系和计算公式。

管理者可能很得意,看我设计的激励体系这么精细,但其实,这会让员工非常迷茫,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怎样转化成为相应的绩效奖励。

第二个原因就是,各种各样的权重,让每一项奖励的额度都非常小,员工没有太大的感觉,自然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动力去提升产出。

在刚刚说的募捐实验的同一篇论文中,还有一个用做题来证明奖励和绩效关系的实验。这个实验是让测试者去做认知测试题,第一组是控制组,也就是答完题后没有任何激励措施。

第二组的成员,每答对一道题可以获得很小的物质奖励。实验结果呢?正像我们刚刚说的,小奖励不如不奖励。第一组没有奖励的成员,平均成绩是28;而小奖励的第二组,平均成绩只有23。

你看,以往我们都认为,只要给奖励,一定可以激励到员工,激励一定会体现在绩效上。但事实并非如此。

听到这,你可能想问,那是不是说工资、股权、年终奖这些物质奖励在组织管理中没用了?老板难道就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去减少工资、福利的投入吗?当然不是。物质激励还是有用。

回到我们刚刚说的做认知测试题的实验,这个实验还有第三组,每答对一道题,会获得比第二组更大的物质奖励。结果第三组的平均成绩是34,在这三组中表现最好。

好,听到这你已经知道了,小的物质激励对绩效完全没有作用。听起来,大的物质激励才有作用的,对吗?咱们再来看一个分析。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卢梭教授(Rousseau)和其他大学的学者,总结了有史以来80多项关于物质奖励的所有高质量研究和元分析,发现虽然物质奖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量,但是影响程度不超过 5%,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创造型工作、知识型员工,物质激励对绩效的作用就更有限了,影响程度甚至不到1%。

所以,在认知实验中,虽然看起来更大的物质激励好像在起作用,但是实际上物质激励对绩效的影响非常有限,影响程度不超过5%。

好,问题又来了。小奖励没用,大奖励对绩效影响有限,那是不是应该减少公司在激励人才方面的物质投入?

恰恰相反,物质投入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维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我看来,物质本身达不到激励绩效的作用,但对企业招人和留人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物质最重要的是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安心工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当一个人时刻关注自己什么时候付房租,想着下个月房贷还差多少,这种状态会占据人的注意力,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和认知学习能力。

哈佛大学的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贫困阻碍认知功能》。研究团队测试了印度种植甘蔗的农民,在收获前和收获后的认知能力。

结果发现,收获后农民的认知能力明显高于收获以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果实之后可以卖钱,缓解了这些农民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

我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在国际管理学期刊《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叫作《探讨家庭动机对员工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双重影响》。

我们研究了187名蓝领工人和439名相对高收入的白领员工,得出的结论跟上面提到的那篇论文的结论相似。当员工家庭财务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比如背负沉重的房贷,会让员工变得默守陈规,降低他们在工作中的创造力。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发现,美国民众的幸福感随着收入而上升,平均在7.5万美元达到定点。也就是说,当人收入达到7.5万美元的时候,可以满足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准,而挣更多的钱,并不会增加额外的幸福感。

美国西雅图有一家公司叫重力付款,它的CEO丹·普莱斯知道这个研究结论后,决定把公司员工原本不到4万美元的工资,提升到7万美元。这个决定,直接让公司近三分之一的员工收入翻倍。

你可能会觉得丹·普莱斯的决定有些疯狂,但这个决定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资的提升,不仅让员工们可以在昂贵的西雅图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准,在工作中也展现出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重力付款公司的规模在5年内扩大了一倍,公司业务处理的付款总额也从100亿美金增长到380亿美金。

你看,重力付款公司并没有把额外发给员工的钱,当作绩效激励,你达到多少绩效,我奖励你7万美金。而是直接用来发给员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反而达成了不错的绩效。这也是为什么我给很多高管上课的时候都强调,物质解决的不是激励问题,而是给员工的保障,为了留住人才。

除此之外,物质在招人的时候还是一种对候选人的价值认同。你肯定知道,几乎所有企业在招优秀人才的时候,都会开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确保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换句话说,如果组织要招一个优秀的人,不给他足够的工资,那他一定不会来。只有开出匹配优秀人才的薪酬,对候选人能力认可,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