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跟家人朋友吃燒鵝,總會有人把左髀孝敬給席上最受敬重或最被寵愛的人。
左髀是否真的比右髀好吃?為什麼好吃?我最近看了飲食文化專家方曉嵐寫的新書《香港粵菜》,謎團頓解。
未有廉政公署的年代,香港貪污問題嚴重,當年的警隊更對小販商戶奉旨勒索,俗稱「收片」。
初期「收片」沒系統,行過就收,於是不時出現重複「收片」問題,令小販與執法者常起衝突。
有日,一名交通警員去大排檔「收片」,順便坐下吃碗燒鵝髀瀨粉。其實,檔主剛剛付了錢給另一人,但又不敢直接向眼前警員說「不」,於是,檔主端上瀨粉,婉轉地問:「阿sir,這燒鵝髀肉嫩滑嗎?」阿sir隨口說:「不錯,幾滑。」檔主立即誇張回答:「當然啦,這是左髀,左髀啊!」
警員見檔主七情上面,一次又一次強調「左髀」、「左髀」,立即明白檔主的話中話。
左髀的暗示,就是廣東話「畀咗」之意,即是說,檔主已給了錢,交過賄款了。從此,一條左髀,成了賄賂者與受賄者的暗語,說著說著,大半世紀後,大家忘了前因,卻誤會了左髀。
反映時代面貌的飲食歷史,還有這個「燒銀紙煲綠豆沙」的故事。
話說二十年代塘西有位名妓楚雲,裙下追逐者無數。有日,一位梁家大少拿了大叠銀紙來找楚雲,楚雲冷淡回應,此時梁大少說想吃綠豆沙,楚雲說好,就請夥計把瓦煲炭爐移入房中煲綠豆沙,梁大少竊喜,卻見楚雲隨手拿起梁大少剛剛送贈的鈔票,逐張放進炭爐焚燒,還叫梁大少一起燒。大少心怯,知難而退,結果綠豆沙沒煲成,燒銀紙的楚雲卻一夜成名。
像這種跟香港飲食有關的典故,還有很多,都一一收錄在方曉嵐著述的《香港粵菜》,成為香港飲食歷史的小寶典。
說這是小寶典,當然因為有大寶典。
由團結香港基金牽頭搞的「香港地方志」正如火如荼編纂中,地方志細分很多部分,歷史、文化、經濟、政治、藝術、傳媒、飲食……每部分一套專書,方曉嵐及她丈夫陳紀臨兩位著名飲食文化專家就是香港飲食地方志的編撰者,他們四出訪問、搜尋、再整理出香港百年飲食歷史資料,用兩年半寫成32萬字地方志飲食篇。
寫完巨著,還有大量滄海遺珠。地方志是收錄資料,只寫事,不寫人,更不能寫俗語傳說,於是方曉嵐就把這些最精彩的「餸頭餸尾」寫成易看易懂的《香港粵菜》,留住故事。
然而,一本書拯救不了一個行業的歷史,長遠來說,香港應該要建一個飲食博物館,把歷史好好保存。
方曉嵐在新書發布會上說,在替「地方志」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寶藏,譬如半世紀前的手寫菜單、舊火水爐、失傳食譜……還有尖沙咀半島酒店原來與對面灣仔的六國酒店是遙遙相對,外國人多去半島,有錢的華人就去六國,那是香港第一間有中菜及有升降機的酒店……
近年很多老牌酒樓結業,一對對金龍鳳,留無存處,棄之可惜,大家都希望為這些歷史遺跡尋歸宿地。一張舊菜單,後人未必覺得是寶,但三十張、五十張連起來,就是一個歷史一個時代的面貌。
今天學中菜、懂中菜的人已買少見少,大廚大師也一個個老去離去,再不把歷史留住,就會灰飛煙滅。
於是有飲食界人士找官員商量,希望籌建香港飲食博物館,只要政府牽頭,飲食界定必一呼百應,捐藏品、獻秘笈、說故事,然而,得到的回覆竟是:政府沒有這部門!
連新聞業都有博物館,養著幾十萬人的飲食界,以美食天堂為賣點的香港,卻連一點歷史痕跡都留不下。我們口說愛國愛港,但有渠道有故事讓下一代去認識和愛上這地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