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俄军真实阵亡人数:量化对比分析
罗马复兴 金牌观众
看局的超高,打局的超菜
2024年9月23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9月17日)

数据自己会说话,俄军阵亡30万+。
昨天看到知乎上一个老师找到的新资料,截止9月15日,Pechalbeda 200在互联网上(主要是地方网站和VK),共收集到俄罗斯军队的讣告数量,达到7万整。原文截图如下(链接附后):
https://www.zhihu.com/pin/1818962994819911680
 
按照他提供的数据,我简单换算成日均讣告数量,做了个曲线图如下:
 
 
上图的第一格数据可以略过不看(2022年2月,乌军有组织地还手也就3-4个战斗日吧,日均意义很小):这两张图,在数据来源完全不同,统计口径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别的情况下,曲线走势居然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乌军报告的2023年2-3月间的第一个高峰,和2024年5月的第二个高峰,与第一张图中的两个高峰(篮圈处)几乎重合;乌军报告的2022年4-7月的第一个低谷,和2023年4-9月的第二个低谷,与第一张图中的两个低谷(绿杠处)也是基本重合。同时,2024年6月以后至今的数据,第一张图的趋势,也与乌军最近战报的走势吻合:在第二个峰值的基础上,继续不断走高中。
两个分属不同阵营,完全不可能合谋的统计者,逐日统计发布的数据曲线,走势出现了惊人的一致,已经不能用偶然性来解释了。合乎逻辑的最大可能,是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在描述同一个真相。同时,他们也用相似的曲线,彼此印证了各自统计的相对可靠性——俄军讣告曲线,居然成了我判断乌军战报靠谱的一个旁证(参见《其实战报自己会说话……》)。
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反复强调的,在技术上,当某个数据一旦被连续统计并公开,且口径不变时,不但人为造假变得几乎不可能,数据本身也会发生质变——它们开始变得有生命,会说话。
下一个定量问题,就是俄军讣告数量和全部真实阵亡数量的差异——这个问题,在战争期间,甚至战后很久,可能都具有强大的“不可证实性”——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我接下来的分析的意义。
按照同一位老师的信息,俄方相对明确而独特的武装团体瓦格纳,可统计的讣告数量7600余份,而普里戈津本人亲口披露的,瓦格纳仅在巴赫穆特一个战役的阵亡数量就超过两万:仅仅看这两个数,瓦格纳武装的讣告/阵亡比就达到了1:3+。
 
瓦格纳是私人武装,核心团队在全球各地并肩征战多年,江湖义气浓重(否则普里戈津也不会为此发兵莫斯科)。他们战斗力强,打仗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政治或官僚色彩相对较淡——可以合理推断,他们的讣告统计和公开效率,在俄方武装力量中,属于首屈一指的存在;俄国防军的效率,各方面都不如瓦格纳,没有理由认为发布讣告会更积极(别忘了每一份讣告认定的繁琐程序,且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和社会影响。另外,随便举个例子,中了烟头的莫斯科号巡洋舰上的水兵,有人知道一共出了几个讣告吗?);而俄方阵营的其他武装,无论是卢顿军、志愿军、囚犯还是其他神秘来源,阵亡者是否会有可统计的讣告,都严重存疑(例如赵睿之流)——综合起来,如果瓦格纳武装的讣告/阵亡比都在1:3+,保守推断之下,整个俄方武装的讣告/阵亡比不应该低于1:4(又是个1:4,我也是很无语)。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有理由认为,截止9月15日,俄军的实际阵亡数量,应该是可统计讣告数量7万的四倍以上,也就是28万之上,30万左右的水平。这个数字偏保守,但和乌军战报的累计歼敌数量(假定俄军阵亡/重伤比为1:1),再次惊人地吻合了。
上面是说的总量,我们再核对一下日均数字:Pechalbeda 200 最近一万份讣告用了72天,日均139份,而乌军战报这一段日均歼敌约1100人(假定其中阵亡约550人,重伤约550人)——按照俄方讣告/阵亡=1:4的假设,139X4=556人,和乌军每日战报居然是像素级吻合。
针对上面曲线中显示的两个俄军伤亡低谷,我也核对了当时的乌军战报:
 
 
开战第35天,当日歼敌仅100人
以上是曲线上的第一个低谷期。下面是第二个低谷期:
乌军战报的单日歼敌数平均稳定过千,是今年以来才出现的现象,质疑这一点的读者,不妨认真做点功课。曾几何时,乌军单日歼敌过500,都是乌友的难得开心日,离今天并不遥远。
非常意外的是,两份不同阵营、不同口径、不同方法的连续公开统计数据,在符合逻辑的分析之下,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应该不是偶然——严谨地说,在没有被实质证伪之前,这两份报告互相印证,彼此加强了各自的可信度。
我知道,很多读者对我之前分析的俄乌交换比,一直在冷嘲热讽,实际上,我自己也不知道1:4是高是低。但是,面对双方伤亡数字的巨大“不可证实性”,我这种业余军盲能做的,大概也只有“拼凑碎片-验证事实-合理假设-被证伪-继续假设-继续被证伪”这个无限循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逼近战场真相。
以上,纯属我这个游戏迷军盲的个人脑洞,基于有限事实,使用了合理假设和逻辑推理,欢迎读者指正,也等待事实证伪。
在我看来,无论立场如何,对于具体战争的分析,都应该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任何此类内容,都会变得毫无意义。乌友如我,无论战事如何,哪怕乌克兰最后灭国,自己心中的反侵略信念之火,也不会熄灭。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