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深度好文: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错了吗?
猫视青年
2024年12月28日

(原文發表於2024年12月23日)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因为缺少制度建设,
更缺少理论研究高度,
反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一)制度建设
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根源,因为没有制度建设,所有改革都成为谋取私利工具,无法维护改革成果,最终人亡政息,甚至走向社会倒退,即苏联不仅重回斯大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同时还加重了苏联特权阶级腐败.
我们先看赫鲁晓夫政治改革,通过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倡导集体领导原则,这原本有利苏联走向民主进步,却成为赫鲁晓夫谋取私利工具,如1953年要求党政最高领导分开,防止权力过度集中,要求马林科夫在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理之间任选一项,却没有相应制度设计固定下来,以至赫鲁晓夫击败马林科夫后,就在1958年兼任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理,再度成为斯大林一样独裁者,还大搞赫鲁晓夫个人崇拜.
同时赫鲁晓夫认为中央主席团只是中央全会执行机关,不是上级机关,重大问题不能由主席团决定,必须经由中央全会讨论审查批准,同样也没有相应制度设计固定下来,以至于赫鲁晓夫在1957扳倒马林科夫-莫洛托夫集团后,提拔亲信占据中央主席团多数后,就抛开集体领导和中央委员会,搞起了斯大林个人专断.
由此就出现赫鲁晓夫一系列任性脑残操作,首先是推动领导干部年轻化,名义上是要提拔高学历年轻干部,但实际上是培植自己亲信进入中央委员会,替代斯大林时期老干部,同时过于追求知识层面考核,忽略政治思想素养考核,以致这些年轻知识型干部,根本很难抵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更快成为腐败的苏联特权阶级.
更重要是赫鲁晓夫取消干部终身制,本来是有利于苏联长期可持续发展创举,但他低估了干部终身制惯性,以及由之而来的抵抗力量,贸然急进行事,不仅触犯和得罪大多数干部,同时也削弱改革社会基础力量,如干部任期过短和更换比例过大,就无法做出工作成果,取消高级干部福利待遇,则让他们联合起来赶赫鲁晓夫下台。
更可怕是赫鲁晓夫鲁莽专断作风,对亲信下属颐指气使,当众嘲笑勃列日涅夫像只狗熊,也多次把谢列平骂的狗血喷头,但赫鲁晓夫又盲目自信下属忠诚,最终被刚直的谢列平领头轰下台,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则被苏联特权阶级共同推举为最高领导人.
其次是军事改革,赫鲁晓夫因为害怕军人干政,就把铁杆功臣朱可夫卸磨杀驴,解除国防部长职务,从此失去了苏联军方最大靠山,然后重视战略核武器和战略火箭军作用,否认常规军备重要性,只准备打全面核战争,否认常规战争可能性,实质上是想用火箭核力量取代常规力量,用先进武器装备取代人的作用.
于是裁军成为赫鲁晓夫军事改革必然,但赫鲁晓夫过于激进,在1955-1958短短三年时间,就裁军230万人,到1961年又宣布裁军120万人,这就引发苏联军方巨大不满,尤其是苏联广袤国土,仅维持220万人常规军,根本无法应对国际紧张局势,注定赫鲁晓夫不切实际裁军计划走向破产,更彻底失去苏联军方支持,以至1964年中央主席团群起攻之时,苏联军方没有像1957年那样站出来支持他.
再者是工业改革,赫鲁晓夫认识到斯大林中央高度集权危害,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撤销了中央大多数部门,把中央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地区,设立地区工业管理部门,虽然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促进地区经济综合发展,加强企业间横向联系,但全盘否定了部门管理原则,破坏了国家对国民经济集中领导.
同时这种工业改革只涉及苏联中央和共和国之间权限分配,只是改变了企业隶属关系,没有涉及国家和企业关系,企业依然处于无权状态,而且过分削弱中央集中领导,让原来部门本位主义变成了地方本位主义,不仅企业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而且还因为地区独立发展,推动国家走向分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更可怕是赫鲁晓夫工业政策反复,他在1961年将向地方放权,改成中央收权,重新成立中央大多数工业管理部门,结果形成了中央和地区并行两套工业管理班子,不仅没有实现精简工业管理人员目标,反而比过去扩大两三倍,消耗更多国家财政,同时中央地方相互拉扯,工业管理效率还下降了,拉低苏联底层工人收入.
最后是农业改革,这本来是赫鲁晓夫杀手锏,但他把乌克兰农业经验复制到苏联全国,则缺少必要科学验证就鲁莽实施,先是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开垦荒地,虽然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东部垦荒区成为苏联商品粮核心基地,但采取都是粗放传统耕作方式,几乎不考虑保持土地养分和防止土地沙化等科学种田问题,导致垦荒区农业不可持续。
然后是大力推进种植玉米运动,理由是赫鲁晓夫1959年访美,看到美国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收益很大,就头脑发热要求苏联扩大种植玉米面积,没有考虑苏联高纬度寒带客观条件,即没有美国低纬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那样阳光充足,导致苏联种植玉米结不了穗,以致苏联农民损失惨重。
再者是鼓励农民发展副业,这本来是赫鲁晓夫乌克兰成名作,但他将这个政策推广到全苏联后,却发现农业生产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就认为农民花在集体农庄时间少,花在自留地劳动时间多,将农民自留地看成是资本主义残余,农民在集市上出售副业产品则是投机倒把,迅速出台法令禁止,扼杀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少农业产品供给城市数量.
还有过度追求农业规模效应,加速合并集体农庄成国营农场,又允许他们直接向城市工厂采购大型农业机械,并且扩大他们经营自主权,实质上已经把国营农场发展成一家企业,他们借助赫鲁晓夫农业扶持,哄抬产品收购价,来提高农业利润,就导致城市物价上调,引来城市居民抗议,甚至演变为城市工人罢工,从而让赫鲁晓夫失去了苏联社会底层工农支持.
(二)理论研究
这是赫鲁晓夫最大短板,因为他出身工人,又长期以斯大林马首是瞻,甚至投机钻营斯大林喜好,再加上长期做一线执行工作,也就没有机会去做理论研究,无法达到列宁斯大林理论创新高度,甚至连同僚苏斯洛夫都不如,后者被称为苏联灰衣主教,斯大林以后头号思想家.
因此赫鲁晓夫骨子里,还是斯大林计划经济那一套,把社会主义看成一个比较短暂阶段,但他又通过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需要创建全新理论,证明自己比斯大林高明,也就有了脱离苏联国情,狂飙突进修正主义,后来被历史学家嘲笑为超越生产力水平穷过渡,是一种土豆烧牛肉式共产主义.
按照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苏联前三十年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接下来任务是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并且提出到1980年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总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个十年即1961-1970年,苏联按人口平均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即1971-1980年,苏联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物质基础,保证全体居民得到富裕物质文化,从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国家机关将变成社会自治机关,消灭阶级差别,进入无阶级社会。
正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引领下,苏联开始出现两全路线,即全民国家和全民党,提出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用全民党来代替无产阶级政党,但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历史条件下,宣扬两全就是否定政党阶级性,抛弃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走向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后来戈尔巴乔夫否定共产主义,结束苏共执政权力根源.
此外赫鲁晓夫在外交上则实行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马首是瞻,纳入苏联争霸战略轨道,让苏联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取代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并且向亚非拉地区渗透扩张,实现全球社会主义宏伟目标.
实际上赫鲁晓夫和平共处没有问题,因为我国早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外交政策核心,但是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却无处不在,美国先是在1950-1953年挑起朝鲜战争,又在1954-1975年挑起越南战争,像赫鲁晓夫那样妥协退让,甚至投降美国,是不会得到真正和平的,还是教员那句“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更加实用精辟.
同时赫鲁晓夫和平竞赛则是漏洞百出,其一是陷入美苏争霸泥潭,导致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调整,尤其是军事重工业变态发展,最终拖垮了苏联经济,其二是陷入大国沙文主义思维,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无条件配合苏联争霸,实质上成为苏联殖民地,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和东欧剧变导火索.
再者赫鲁晓夫和平过渡更是沦为空想,因为那时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要求清除工会组织中所有左翼力量,美国劳联和产联也都积极配合清洗,最后两者合并成美国劳联-产联,即AFL-CIO,成为只代表劳工贵族利益,与资产阶级合流的建制官僚化东西,根本就不可能给工人阶级和平过渡,走向社会主义机会.
(三)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因为他否定斯大林个人崇拜和独裁专权,却没有建立起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制度,甚至推翻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再搞赫鲁晓夫个人崇拜和独裁专权,大大损害了苏共公信力,摧毁了苏共执政基础.
赫鲁晓夫推动干部年轻化和知识化,却忽略政治思想素养考核,以致这些干部很难做到清廉自守,难以抵挡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迅速成为苏联腐败特权阶级,并且因为赫鲁晓夫激进取消干部终身制和削减干部福利待遇,团结起来把赫鲁晓夫轰下台,把维护苏联腐败特权阶级利益的勃列日涅夫,推举成苏联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动摇了斯大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却没有开创出支持苏联发展经济制度,只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小修小补,如工业改革停留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没有深入到企业自主权,还因为政策反复,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套重叠管理班子,成为阻碍苏联工业发展特权阶级,农业改革则进一步强化集体农庄成国营农场企业,也形成了阻碍苏联农业发展特权阶级,他们最终吸光了苏联财政血液,让苏联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理论,幻想二十年内实现共产主义,严重脱离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两全理论则否定了阶级斗争必要性,更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后来戈尔巴乔夫否定共产主义,结束苏共执政权力源头,从而推动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外交三和理论,和平共处变成苏联向美国投降,和平竞赛陷入美苏争霸泥潭和大国沙文主义扩张,最终拖垮了苏联经济,也导致中苏关系破裂和东欧剧变,和平过渡则沦为空想,因为美国麦卡锡主义,根本不可能让工人阶级和平夺权,过渡到社会主义.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