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特朗普归来---美国大战略之中美关系的深度思考
石船杂谭
2025年1月23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月21日)

元月20号,特朗普归位,他能卷土重来再次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政治优势。

  • 特朗普为什么能再次当选?

     

一、经济政策与选民诉求的契合

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强调“去全球化”与“再工业化”,承诺通过降低税收、减少监管、推动本土生产等措施来重振美国经济。

他高呼“美国优先”,承诺“消灭通胀”,仿佛手里拿着一根魔杖,对着美国经济轻轻一挥,就能让物价飞涨的怪兽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支持者们听了这话,眼睛都亮了,仿佛看到了钱包鼓起来的希望。特朗普的这番“魔法咒语”,直接戳中了选民的痛点,让他们觉得,这位“大巫师”说不定真能变出点奇迹来。

而拜登执政期间,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胀和经济不确定性,普通民众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特朗普提出的“消灭通胀”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口号,迎合了中产阶级和蓝领工人对经济改善的强烈诉求。

二、强大的选民基础与政治动员能力

特朗普的核心选民群体——白人男性、蓝领工人和保守派选民,那可真是铁打的营盘。他的粉丝们,从白人蓝领到保守派大叔大妈,个个都是他的“死忠粉”。这些人对特朗普的爱,就像追星女孩对偶像的痴迷,不管他做什么,都是对的。

他通过直言不讳的风格和民粹主义主张,成功吸引了对全球化、移民和传统政治失望的选民。

他就像一个深谙粉丝心理的“网红”,时不时发发推特,说几句“大实话”,就能把粉丝们哄得团团转。他的支持者们更是热情高涨,仿佛在为自己的偶像打Call,把整个美国都变成了他的“应援现场”。这种强大的“粉丝效应”,让特朗普在选举中如鱼得水,轻松拿下关键票数。

此外,特朗普善于塑造“受害者”形象,将自己面临的法律诉讼和政治攻击转化为政治资本,激发选民的同情和支持。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

移民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痛点,是美国的“老大难”,拜登政府在这方面折腾了半天,大量非法移民仍然涌入美国,引发了社会不安,最终一地鸡毛。

特朗普一看,机会来了!

他直接祭出“大招”,宣称要对非法移民“零容忍”,把边境墙修得比好莱坞的电影还要壮观。他的支持者们听了这话,纷纷拍手叫好,仿佛看到了美国边境从此固若金汤的景象。

特朗普的这番强硬表态,就像给选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觉得,这位“大英雄”一定能搞定这个棘手的问题。于是,选民们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了他,仿佛在说:“特朗普,你上吧!我们相信你!”

特朗普的强硬移民政策主张契合了部分选民对移民问题的担忧,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支持率。

四、竞选策略与盟友支持

特朗普在2024年选举中展现了强大的竞选策略和资源整合能力。他获得了多位重要盟友的支持,包括科技巨头埃隆·马斯克和作家J.D.万斯。

不得不提他的“秘密武器”——埃隆·马斯克。

这位科技大佬简直就是特朗普的“金手指”,不仅在推特上为他摇旗呐喊,还大手一挥,给了特朗普一笔巨款。有了马斯克的支持,特朗普的竞选活动就像加满了油的火箭,瞬间冲上了天。特朗普自己也乐得合不拢嘴,仿佛在说:“有马斯克这样的‘金主爸爸’,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了马斯克的“金手指”,特朗普的竞选之路变得一帆风顺,轻松拿下了关键的摇摆州。

五、制度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美国的政治制度和选举人团制度也为特朗普的胜利提供了条件。他在关键摇摆州的胜利,尤其是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和佐治亚等州的翻红,成为他赢得选举的关键。

特朗普在这些州的表现,就像一个“超级推销员”,把他的政策和主张说得天花乱坠。选民们听了之后,纷纷点头称赞,仿佛在说:“特朗普说得对,我们就是要这样的改变!”于是,摇摆州纷纷“翻红”,特朗普的胜利也就水到渠成

特朗普的回归也反映了美国政治极化和社会割裂的加剧,这种环境下,他的激进主张反而更能动员支持者。

六、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

特朗普善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政治动员,通过直接与选民沟通,绕过传统媒体的过滤。

他就像一个精通“魔法”的巫师,通过推特和社交媒体,直接和选民们对话。他的推文就像一颗颗“魔法弹”,瞬间点燃了选民的热情。他的支持者们更是热情高涨,纷纷转发他的推文,仿佛在说:“特朗普说的太对了,我们支持他!”

通过社交媒体,特朗普成功地绕过了传统媒体的“围追堵截”,直接把他的声音传递给了选民。这种“魔法棒”的威力,让他的竞选活动如虎添翼,轻松拿下了关键的选票。

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就像一场“奇迹”,让人既惊讶又无奈。他的“魔法咒语”“超级粉丝团”“大招”“秘密武器”“幸运符”和“魔法棒”,共同构成了他通往胜利的“秘密武器库”。

然而,这场“奇迹”背后,反映的却是美国社会的“魔幻现实”——政治极化、社会割裂、经济困境和文化冲突。特朗普的再次当选,或许只是美国这场“魔幻大戏”的一个章节,未来还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的“奇迹”还在继续,而美国的“魔幻现实”也将继续上演。

  • 美国大战略的思考

     

从历史上看,自美利坚建国近250年,在这片肥沃的自由土壤里,战略政治家和战略经济学家层出不绝,群星璀璨,他们的思想开启了民智,启迪一代又一代的美国政治精英,美国也几乎抓住了历史的每一次变革机遇,促进了全方位的快速崛起并一骑绝尘领先全球。
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和《竞争方案》,基辛格的《大外交》《重启美国经济》《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亨廷顿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文明的冲突》,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和《文明的冲突》、克鲁格曼《未来经济学》、德隆·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站得高,看得远,能从汗牛充栋的千千万万的书籍、思想和观点中看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能从一个很高的宏观的角度看到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根本性的和战略性的东西。
以上的人名和书名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美国不仅出战略学者,还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出色的战略研究智库和卓有远见的政治学者,美国之所以强大,仅仅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是有其必然性的,一个能不断产生杰出战略家、理论家和研究者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具有庞大综合国力的国家,其民族也一定是一个能洞见明天和未来的民族。
当今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处在次超的位置紧追其后,其他强权分别有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和德法英等欧洲传统强国。真正能够对美国超级大国地位构成挑战的是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其他强国本世纪暂时看不到希望。
这些区域和国家都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潜能,其原因在于当今世界的大国或是超级大国一定要有比较辽阔的幅员、庞大的人口和较为宽阔的战略纵深。
庞大的人口在过去往往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和羁绊,在进入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这样的观念被大大地改变了,因为一个国家能够合理承载的庞大人口往往也意味着庞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庞大的市场和庞大的经济产出和容量。
德国和日本追赶美国最终没有追上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德日的国家经济战略上有什么失误,也不是德国人和日本人不如美国人,相反从经济增长速度和个人经济产出的角度来说,德国和日本都达到了一个象他们那样大的国家的极限。
日德之所以没有能够超越美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规模较小,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市场容量容易达到饱和线是日德后继乏力的根本原因。
欧盟整合最初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要消除关税壁垒,消除进出口的市场障碍,统一货币,这样,狭小的德国市场、法国市场、英国市场、意大利市场、西班牙市场等加上东欧北欧就延伸为一个四亿多人口的超级大市场。
欧盟加速整合、全球化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时期,正是新型经济体融入全球市场的历史机遇,中国1979年实施了改革开放国策;俄罗斯、东欧和其它独联体国家1990年通过政治变迁融入了世界;印度1991年放弃甘地和尼赫鲁以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采取了市场经济;中国、印度、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有近30亿人口加入了世界市场。
一旦欧盟能完全整合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合众国,那么欧洲马上就能终结美国单极单超的地位,因为欧盟的经济产出合在一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高科技研发能力上欧盟略落后于美国,但却具有赶超的实力;文化和软实力上欧盟一点也不输给美国,欧洲关于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尊重人权的思想对世界各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只有在军事上和国防上欧洲联盟仍然远远输于美国。
因此美国战略家防范欧洲并分化欧盟是必选之路。
防止欧盟建立独立防务体系,利用北约东扩制造俄罗斯和欧盟严重对立,利用英国脱欧分化欧洲内部矛盾,利用欧洲民族国家历史上的冲突和矛盾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激化矛盾,直至2022年引发俄乌战争,这场代理人战争一箭双雕,彻底拖垮了俄罗斯的复兴之路,也间接让欧盟战略合作上舍弃俄罗斯。
本来俄罗斯和欧盟本来有天然的经济战略互补关系,俄国从历史上不断尝试融入欧洲大家庭,也曾有短暂的蜜月期;但是地缘战略决定了欧亚大陆不允许出现一个合体的庞然大物,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从斯大林到如今的普京,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宏大理想主义者注定被孤立和扼杀;
历史上的英国时刻警惕着欧亚的整合,并不遗余力地分化打压,防范着强联盟的出现;当这个交接棒传给美利坚合众国后,用东西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牵制欧亚大陆的战略构想,在一代代美国战略精英的努力下练就的炉火纯青。
俄乌战争使欧盟和俄罗斯互补的经济依赖关系彻底解体,欧洲不得不在军事和经济上完全依托美国,欧洲的资本财团变成美国的依附,一个松散的欧洲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欧洲合众国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俄乌战争对俄罗斯的深刻影响

俄乌战争对俄罗斯更是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使俄罗斯在经济、地缘政治、军事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使其陷入了一系列困境: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遭受了来自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多轮严厉制裁,涉及金融、能源、科技等多个关键领域。制裁导致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受阻,卢布贬值,通货膨胀率飙升,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俄罗斯的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然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不断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甚至推动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这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制裁还导致俄罗斯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禁运,航空、芯片、先进制造设备等关键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导致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受到严重冲击,国际环境恶化,未来可能面临长期孤立。俄乌冲突刺激了北约的快速扩张,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北约,北约在东欧的军事部署进一步加强,俄罗斯的西线安全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俄罗斯在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影响力也受到冲击,部分传统盟友逐渐向西方靠拢,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颠覆仅仅是开始,伊朗,黎巴嫩,北非等传统俄罗斯势力范围将会被新的势力取代。

尽管俄罗斯社会对战争存在一定的支持,但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包括大量青壮年参军、家庭破碎以及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战争导致俄罗斯军队伤亡惨重,军事装备损失巨大。据估计,俄军伤亡人数超过20万,坦克、战斗机和装甲车等装备损失严重。

战争更加剧了俄罗斯内部政治的复杂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逐渐显现,部分精英阶层对战争的长期化表示担忧。

俄罗斯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经济制裁和国际市场的孤立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重新寻找定位;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可能面临进一步孤立的风险,需要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压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战争的长期化和外部压力可能导致俄罗斯国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甚至可能引发历史性的转折。

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遏制中国

美国人往往是从全球的角度出发看待世界的。

布热津斯基非常精确地阐述到,世界的中心不在美国所处的美洲,而是在亚欧大陆。那么亚欧大陆的中心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翻开一本世界地图册仔细观察,在两大洲中间粗粗丈量一下,我们会发现亚欧大陆的中心大约在近东小亚细亚一带。
恰恰这里是世界三大文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这一带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核心区域;这里也恰恰是当前世界冲突热点地区,叙利亚内乱、伊朗核武问题、以色列和哈马斯及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冲突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同一区域恰恰也是全世界重要的产油区,沿波斯湾形成了一个环形的产油带,这里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所在地;
同时,这一地区也是全球几条最重要的核心咽喉要道所处的地区,如霍尔木兹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等。
中东无疑是美国地缘政策的核心枢纽,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则是护卫美国这个地缘核心区域的两条重要支柱,在亚欧大陆之外美国又各有一个铁杆的岛国盟友英国和日本,作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军事和防务伙伴牵制和平衡亚欧大陆上的偏离美国国家利益的陆权国家。
美国的长远战略防卫在于阻挠全球范围内,出现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美国长远的军事战略:
中国自然而然成为美国战略防范的重中之重甚至是核心。
一般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按照现在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持续发展下去,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注意到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注意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照购买力计算早已超过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GDP也会在未来10-15年很快追上美国。

1.  中国GDP预测:

•  高盛预测,中国GDP将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中国-2049: 未来分析》报告也指出,2034-2035年,中国名义GDP将超过美国。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按市场汇率计算,2035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30万亿美元,追平美国。

2.  美国GDP预测:

•  高盛预计,美国在2024至2029年间的潜在经济增速为1.9%,低于中国的4.0%。

•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2025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9%,而中国为4.8%,显示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

3.  GDP占比预测:

•  欧盟发布的《全球趋势2035》报告指出,到2035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将达到20%-24%,而美国为13%-16%。

•  北京大学的研究预测,2035年全球GDP前五名将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德国。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其强大的工业基础、数字化转型以及持续的改革开放。未来15年,中国的人均GDP有望翻番,达到2万美元左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个庞大的东方巨龙重新崛起于世界之巅。

尽管中国与美国目前还存在不少差距,表现为经济鸿沟、金融市场鸿沟、高科技鸿沟、体制鸿沟和软实力鸿沟,但中国追赶的速度将逐步填平这些鸿沟。

中美间的经济鸿沟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第一个被填平的鸿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跃升,中国会逐步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利用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国际金融资本投资;
中国也必定会经历技术创新和高科技的崛起,不过这两个鸿沟被填平的时间注定漫长而艰苦。
因为,美国不允许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在科技领域上全面领先,否则美国的军事霸权随着科技落后将逐步解体,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霸权也难以为续,这也是美国不遗余力遏制中国的关键因素。
差距最大的是体制鸿沟,美国有着健全的法律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权力制衡机制,美国也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管理制度(比如健全的企业管理、金融管理)。
中国如何按照自己的国情渐进地、稳定有序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将是保证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
体制鸿沟将是最难被填平的一个鸿沟,美国尽管因为单边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形象受损,道义资源有所下降,但是美国拥有强大的软实力,美国在全世界所推广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法制和人权虽然带有单边主义色彩,但依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现代化模式,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
大家反感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不顾各国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复杂性而推行强行输出;但很少有人会反对美国模式的本身,譬如说很少有国家或学者会提出一种模式,完全反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制国家,也没有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超越了上述制度安排。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向国际公认的现代化目标发展。我们能否在硬实力赶上和超越西方后,既按照国际公认的现代化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接轨,又能综合东方的文化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超越,在现有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就具有了真正的世界意义,中国的崛起不再只是在现有西方现代化路径和框架之内的“赶超型”现代化,而将成为一种“创新型”现代化,中国将参与形塑世界文化,或者说中国的文化或模式不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
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实验,因此软实力鸿沟将是最后一个被填平的鸿沟。
无论如何,美国已经维持了长达80多年的绝对霸权优势,将在各个领域受到崛起的中国的冲击,这是美国从1945年以来从来没有遇到的全新的局面。
在历史上美国对华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交往和围堵的循环交替,大致可划分为:
1927-1945年的交往期(美国支持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与中国并肩战斗的盟友);
1949-1972年的围堵期(美国出于反共的意识形态建立战略链条包围红色中国);
1972-1989年的交往期(出于毛主席的大战略,中美关系得到改善,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拉近了中国和西方的距离,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与中国积极地交往);
1989-2000年的先围堵后交往期(冷战结束和中国国内的事件导致美国重新围堵中国,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地位的崛起和中美经济关系日渐重要,美国在克林顿总统的第二任期重新加强同中国的交往)。
2001年到2016年,美国实际上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对华“围交”政策(congagement policy),也就是美国人面对自己眼中复杂的中国,采取了既围堵(containment)又交往(engagement)的政策,在经济和贸易层面美国加强同中国的交往,在军事和战略层面遏止和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竞争对手。

2017年到2024年,美国正式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全面开启对华遏制政策。

  • 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限制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实施“小院高墙”战略,精准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例如,限制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出口。

     

  • 推动“印太战略”,加强与盟友的合作,构建对华包围圈;加强在南海、台海等周边地区的军事部署,试图通过军事威慑遏制中国。

     

  • 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进一步强化技术封锁和联盟体系。扩大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出口限制,将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通过“芯片四方联盟”等多边机制,联合盟友共同遏制中国;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试图将制造业转移出中国。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从冷战时期的全面封锁,到冷战后的有限调整,再到当前的大国竞争时代的全面遏制和技术封锁,其核心目标始终是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的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美国的遏制政策效果逐渐减弱,中国在科技、经济和外交领域的反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对华政策?
其根源在于美国面对一个全面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自身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
如何判断中国,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究竟是美国的敌人,还是好伙伴,或者是战略竞争对手?
这些问题至今对美国国内的战略学者来说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中国的崛起不同于20世纪以来的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
譬如20世纪上半叶军国主义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中期苏联的崛起掀起了两大军事集团及其附属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1970年代以来西德和日本的经济崛起是资本主义体制内的经济权力版图的重新划分,对于美国来说没有太大的不适应和不协调。
而目前中国的崛起显然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类强权的崛起,一方面中国采取市场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西方国家还是有明显差异。
美国最为杰出的对中国的判断产生于20年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的对华政策讲话:
佐利克在这篇谈话中除了按照美国的一贯立场重弹老调,敦促中国进行司法改革,保障人权,扩大中国公民的民主参与外,还提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对华政策的新思维。
比如说佐利克提出中国应当在国际社会担当“利害关系人”(responsible stake holder)的角色,呼吁中国不要仅仅把自己当作是国际社会的成员,而应当承担更多、更大的国际责任。
美国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在全球性事务中的伙伴地位,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世界性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
佐利克表示,“把中国与20世纪40年代的苏联相提并论是错误的,中国既不谋求传播激进、反美的意识形态,也不认为自己要跟资本主义展开殊死搏斗。”
他还补充到:“最重要的是,中国并不认为它的未来取决于推翻国际体系的根本秩序。事实上恰恰相反,中国断定,中国的成就取决于是否跟现代世界建立密切联系。”
我想,这大概是美国的战略学者对“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问题所作出最为精彩的回答。
这是一篇很有远见的宣示,非常清晰地阐明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定义和判断,也表示了对上升中的中国积极的态度,佐利克的谈话是当时美国认识中国的思想基础。
  • 对华关系的战略转折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接触与制衡” 渐渐力不从心,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不断占据美国市场,自由市场经济具备天生赢者通吃的局面,美国的制造业极度萎缩,大量的工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
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这些地区曾是美国的工业心脏地带,以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工业逐渐衰退,大量工厂倒闭,留下锈迹斑斑的设备和闲置厂房。

铁锈地带的衰退与新兴经济区域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不平衡。这些地区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技术老化等问题,转型难度较大。技术进步、自动化和全球化又导致制造业岗位大量流失,失业率上升。

美国的铁锈地带包括多个摇摆州,如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这些州的选民倾向对总统选举结果有重要影响。铁锈地带的经济困境使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支持者,推动美国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铁锈地带的经济衰退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对美国的选举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选民对经济复兴的强烈诉求和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

2016年大选中,铁锈地带的白人蓝领选民因经济困境转向支持反建制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成为其当选的关键因素。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再次赢得这些摇摆州,显示出铁锈地带选民对经济复兴的强烈诉求。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政府开启了对中国的全面遏制政策:

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通过贸易战和地缘政治手段遏制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将中美贸易逆差视为美国经济的“痛点”,并将其归咎于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特朗普认为,通过加征关税可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保护美国制造业和工人的利益。

2018年3月,美国正式对中国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随后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商品,贸易战全面开启。。。

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感到焦虑,尤其是华为、中兴等企业在5G、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特朗普政府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等手段,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精准打击,试图遏制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强调通过强硬手段维护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

其对华政策不仅是对外战略的调整,也是为了迎合国内选民对经济和就业的关切。特朗普希望通过强硬的贸易措施来显示其政策的“成效”,并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加分。

特朗普在2017年开启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是基于对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满、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担忧以及国内政治诉求的综合考量。这一政策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战略竞争。

特朗普在202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其对华政策预计将延续“美国优先”的核心理念,并在贸易、科技、投资等领域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

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影响各国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而可能影响全球政治格局。

美国内部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矛盾,这些矛盾是特朗普当政后首先要面对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高债务、高利息、高财政赤字和高通胀的“四高”问题。特朗普计划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但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若实施高关税政策,将可能推动美国国内通胀上升,并增加经济陷入“滞胀”或衰退的风险。他计划通过大规模减税和放松监管来重振美国制造业,但制造业复兴政策可能面临财政压力和产业政策的阻力。

特朗普计划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驱逐行动,每年送走100万非法移民。这一政策可能引发执法成本上升和社会反弹;他表示支持H-1B签证,以吸引顶尖工程人才,但这一立场与他过去限制外国劳动力的主张存在矛盾,反对党会利用他的政策反复制造新的矛盾。

美国的社会撕裂与政治极化不断加剧,社会在种族、移民、文化认同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裂,特朗普需要应对这种分裂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美国两党之间的对立加剧,特朗普需要在共和党内部和两党之间寻求平衡,以推动政策落地。

目前美国正经历第三次资本分裂,本土资本与全球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特朗普需要在支持本土制造业和应对全球资本利益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在满足其核心选民诉求的同时,吸引中间选民,以缓解社会分裂。

在第二任期内,他需要应对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相互交织,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冲突。他的政策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将直接影响其执政成效和美国未来的走向。

虽然特朗普新任期内的对华政策预计将继续以“美国优先”为核心,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和科技封锁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受到美国国内经济环境和政治博弈的制约。

美国内部的深层矛盾积怨已久,经济矛盾处理难度远远大于对外外交关系;

近期,特朗普在多个场合释放了对华友好的信号,释放合作意愿,在与中方代表交流时,多次表示希望中美能够和睦相处,并称中美联手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他还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中美应保持长久友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他表示有意在就职后100天内访问中国,并邀请中方领导人参加其就职典礼。此外,他还计划在就职后推动中美经贸投资合作,利用中国制造业优势降低双边经贸“脱钩”风险,在经贸领域释放了缓和信号,表示希望通过减少关税等措施,推动中美贸易关系的改善。

2025年1月17日晚,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通话,双方强调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推动两国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

这些信号表明,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初期对中美关系的改善持积极态度,希望通过对话与合作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然而,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仍需持续观察,特别是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双方仍需通过务实合作解决深层次问题。

未来10到20年是中国崛起的最关键的时期,如何处理好同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取决于美国怎么认识、定义我们,也取决于我们怎么认识、定义美国。
美国的战略家往往能看得很远,可以说是深谋远虑,我们也应当相应地建立长远的、清晰的、全面的对美战略。美国人可以清晰的定义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我们该怎么定义美国的全球角色和中美关系?
美国是全球民主的旗手,还是现代版的罗马帝国;是一个全球的超级霸权,还是一个市场经济和自由社会的捍卫者;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还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军产复合体”?
中国民间在亲美和反美之间左右徘徊,国家舆论宣传也是根据对手的策略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纵观激进的反美国家自身的国际形象往往非常糟糕,因为激进的反美路线总是要依靠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政治运动,这很容易导致个人集权和领袖崇拜,相应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就会倒退,公民权容易受到侵犯,国家经济建设容易被荒废。
许多激进反美政权都是国际上倍受孤立、不懂得国际规范的政权,如朝鲜,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和以前的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跟这些国家站在一起反美,这无利我们建设自身的国际形象。
相反,中国应当利用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敦促他们遵守国际准则和规范,融入国际社会,尽早摆脱被孤立状态。我们最佳的策略是:与亲美、反美两极保持等距,走务实中间道路。
中美关系应当超越台湾问题
中国民众强烈关注台湾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民族的感情和基本利益,中国领导人都会将台湾问题列为重中之重,甚至常常列为中美会谈的第一个议题。长时间来我们都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花在了台湾问题上。
中国的统一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我们未来的持续发展,不应急于一时。在借助美国遏制极独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建立更加宏观、更加有远见的国家安全观。
全球化和中国融入世界早已让中国的国家利益扩展到全球各地,我们应当树立“去边界化、去区域化”的国家安全观,中国的国家安全绝边界绝不仅仅在于有形的国境线,中国的国家安全也不仅限于台湾和朝鲜半岛。
在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全球大国的视野里,台湾和朝鲜只是个局部问题,我们的国家安全边界和国家利益在哪里?
我们的国家安全边界和国家利益在伊朗、在沙特阿拉伯、在伊拉克,在拉丁美洲、在尼日利亚、在埃塞俄比亚、在刚果等非洲新兴发展经济体……
我们应当加强中美关系中其它核心议题的分量,与美国就能源问题、全球战略问题、区域动荡问题进行合作和平衡,更大程度的捍卫国家利益,不能只拘泥于台湾问题,而缺乏更广阔的视野。
建立一种基于全球化基础上的国家新型安全观和全球化视野中的中美关系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不应局限于民族主义的自大自狂中自嗨,打破认知看世界,充分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善自我重塑价值观。
虽然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固然让我们如鲠在喉,是阻挠中国统一最重要的外来势力。但是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也无形中帮助我们锁住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和一个潜在的军事强国。
如果美国放任日本发展军力,日本凭现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绝对可以立即拥核武装自己,并可以迅速造几艘航空母舰,成为世界军事大国。
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存在也造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让朝鲜不会立即出兵去统一朝鲜半岛,让朝鲜半岛不会陷入解体性大混乱中。朝鲜半岛维持现状,其实中美两国心中有数,在某种程度上两国是有默契的。
我们不能简单的批评和否定美国,在双方有共同利益和交集的地方,应当多加强合作,美国的一些好的制度方面的东西,包括先进的管理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我们应当持有拿来主义的思想,多加学习,树立利用美国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的思想。
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作为后盾,利用两国的经济紧密融合作为有利的杠杆调节改善政治关系,充分争取美国企业界的广泛支持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贸易渠道上多增加美国的进口份额,逐步减少中美贸易顺差加大的趋势,中美贸易的纽带就会继续牢固,加上近几年中国自身的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内需市场和推动科技自立等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的崛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历史中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

这一崛起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快速腾飞,更是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领先地位。近代以来,经历了百年屈辱和内忧外患,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中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支撑,还有制度优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崛起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是对近代以来落后局面的纠正和超越,也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发展不仅为自身带来了繁荣,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只要我们内部不出现重大战略错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之路,任何国家和个人的阻挡和遏制只能是螳臂当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生于历史,也将归于历史,又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历史,没有完美的时代,只有不断发展的时代。摒弃隔阂,开拓进取,以史为鉴,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大同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