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7日)辩证法的逻辑是不能一步抵达直接性,直接性须由间接性迂回达到。
就像一个学历越高越认识不到,反而是早早不如社会的人都懂的道理:形象管理很重要。要想让人了解你的内在,必须先用外表打动他。所以并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是“先要有一副好看的皮囊,人家才愿意接近你的莫须有的灵魂”。
人先是感性动物,后才是理性动物。绕过感性直达理性,是学生、博古王明,即坐在学院里不出来的人常犯之错。
企图一步跨入间接性,直接后果就是围绕对象产生幻想,还达不到身临其境到魅惑中去的标准。比如,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古板教士因为得不到爱斯美拉达,从而幻觉她的淫荡。
诸如此类错误,提早步入社会者不会犯,但她们又陷入另一困境当中:停留在感性直观,“被魅惑”。
这类人懂得朴素的道理,社会阅历、游击习气较重,经验碎片化无法用理性加工整理,辩证法的运动停留在直接性环节当中。他们常说的一句话,“男人要自信,票子、车子和房子”,从直接性的角度理解,这并无错误,但一旦拥有三者,或遭遇过人生的重大挫折,理性主体就会发现他们依赖的不过是一个外在保证,人没有对自己能力的把握、对游戏规则的洞悉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再多钱也守不住。
从只身入局破除幻想,到身临其境返被魅惑,再到恍然大悟自行祛魅,既是辩证法的运行环节,而是历史的内在结构。
拿影视剧作品,《历史的天空》为例。革命者朱一刀看到国民党被打跑,自己享受到了以前老爷才能享受到的软床,自己老婆享受到城里大姑娘才能享受到的“布拉机”(连衣裙),眼冒绿光。
情节虽小,但却是笔者所看影视剧中最精彩、最能反映问题之处。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和用“资产阶级情调”(意识形态)压抑的生活多样性。
换言之,人民需要赫鲁晓夫楼(基本物质保障),人们同样需要可乐、雪碧、芬达甚至北冰洋。但人们一旦拥有了可乐、雪碧、芬达,便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此处,直接性代表消费社会逻辑,间接性代表将消费社会扬弃后的社会主义逻辑,而企图一步抵达间接性(抽象地,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去直接否定“可乐、雪碧和芬达”),会抵达一个封建主义式结局——不但没能抑制住消费社会,还会迎来其报复性返扑。
回到朱一刀,他最好的祛魅方式,是直接占有洋床和布垃圾,再用时间发现这两样东西的“没什么大不了性”,再用时间发现,虽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必须让全体民众拥有它们,再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祛魅过程。
这并不是说人们先要成为百万富翁,才能对金钱祛魅,但从侧面反映一基本结构:有条件“被魅惑”(一出生便拥有直接性)的人,要比“先幻想再被魅惑”的人更容易祛魅,通达真正的直接性。
教员和他的战友们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对朱一刀来说,实现这一转变,从内外部来说都很困难。辩证法的历史运动中,绝大多数人会卡在直接性中---更多的朱一刀占有更多的洋床和布垃机。
由此看来,先进的生产力,并非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没有先进的生产力,缺乏对可乐、芬达和雪碧的必要供应,确会降其低概率。
“票子、房子和车子”,一个逻辑、殊途同归。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