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101是如何带团队的?
传达室
2025年2月11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5日)

电影《大决战》里有一幕,锦州攻城战前,101把各纵队司令员叫到一起。看过地形、做完部署之后,是不是就该开饭了呢?但101却说,任务明确了,各位请回吧:
 
我这里没有预备午饭。
 
纵队首长们大老远来了,怎么连口热饭都不给吃?这个片段从侧面展现出101的领导作风:他没那么贴心,也不太近情面,更不靠吃吃喝喝带团队。
 
01
 
同样的,他不喜欢下面人吃吃喝喝。如果被逮到,可能会掀桌子。
 
有过这样的事情,那是在1946年的5月,东野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第二次四平战斗后,部队伤亡较大,主力部队选择往松花江以北撤退。
 
在撤退时,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东野指挥部的作战科长王继芳叛变,这个人掌握大量机密,其叛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杜聿明从他口中了解到我军行动后,一改过去谨慎的做法,大胆分兵追击,企图把我军截留在松花江南岸。
 
这是101军事生涯中的一个至暗时刻。部队且战且退,他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很不幸,有人偏偏在这个时候撞到枪口上。
 
东野指挥部到达位于吉林舒兰的宿营地后,一位姓何的管理处长准备了一桌酒菜,请几位作战参谋来吃。几位作战参谋不知道怎么想的,火线上竟然搞起了饭局。
 
他们刚刚端起酒杯,101就走了进来。他见此场景,先是一言不发,片刻后“咣”的一下把桌子掀翻,酒菜洒了一地。接着,他高声大骂:
 
部队搞得这样乱七八糟,你们还在这里醉生梦死!
 
在场参谋们一个都不敢说话。
 
101平素喜怒不形于色,但只要踩到他的雷区和底线,就准备迎接统帅的暴怒。吃吃喝喝看起来是小事,但在101的管理逻辑里,是一个碰不得的雷区。
 
早年他跟杨成武将军有一次谈话,后来整理成一篇文章叫《怎样当好一名师长》,101带兵的原则和经验,好多都在里头。
 
这个谈话的第一条就讲了三个字:要勤奋。他说,一个军事指挥员,到了宿营地就进房子,搞水洗脚洗脸,搞鸡蛋煮面吃,吃饱了就睡大觉......如果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就没有办法了:
 
不能贪闲,贪闲就隐伏着犯错误的根子。
 
在一个团队中,最容易造成隐患的因素就是犯懒和贪闲。一个人贪闲会薄弱一个环节,而一群人贪闲就会溃不成军。按今天的说法,101的思路就是抓小事、抓细节,把所有负面因素都抓住了,就容易形成正面的效应。
 
所以战地中的101有种戒慎恐惧、如履薄冰的心态,他当然也喜欢底下人保持着同样的节奏。这叫步调一致。
 
话说那天参与饭局的参谋中,几位日后都是鼎鼎大名的将领。这件事发生了,他们当时交了检讨,后来一辈子都记得,有人还把它写进回忆录里。回忆录也写得像检讨书一样:
 
这次教训对我来说真是刻骨铭心、悔恨万分,使我今后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老话说“强将下面无弱兵”,怎么来的?很多时候都是骂出来的,是威慑出来的。
 
02
 
101虽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也不爱请客吃饭,但他与部下之间并不缺乏沟通。只不过,他有他沟通的方式和特点。
 
杰出的领导者善于沟通思想,普通的领导注重沟通感情,而不合格的领导嘛...什么也不跟你沟通。
 
沟通思想,就是101的特点。越是他欣赏的部下,就越愿意跟你沟通。比如,一纵的司令员李天佑将军。
 
李天佑将军去世得早,1970年走的,因此很多人不熟悉。他参加过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后来在苏区调入101麾下的红一军团,平型关的时候他已经是115师的团长,后来又跟刘亚楼一起到苏联受训,可以算是嫡系中的嫡系。
 
进东北之后,101把“主力中的主力”一纵交给李天佑。但是李将军起初打的几仗都扑了空,因此产生了求战求胜的心态,这个心态在第三次四平战斗中暴露出来。
 
三战四平打的是攻坚战,守四平的是国民党陈明仁的71军,人数不到两万,他们之前是吃了败仗退到四平的。我们认为好打,因而缺少认真细致的准备。
 
战斗打响之后,陈明仁的部队打得异常顽强,加之我们一些战术上的失误,四平这个战略要地没有拿下来。
 
没有拿下来,周围人说什么风凉话的都有,作为指挥员的李天佑精神压力大极了,大到他“都不爱说话了”。
 
这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101的信。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封信里101并没有对他做过于严厉的批评,反而说:
 
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够实际。
 
我们犯过错误的都知道,领导说了这句话,你就还有救,这就是在给你释放压力了。
 
101整封信的基调不是在找李天佑算账,而是在帮他总结经验。这个经验的总结,甚至更像在谈哲学、谈方法论。101在信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
 
看完信的第二天,李将军就给101写了详细的四平战斗的总结,检讨了自己的轻敌思想和急躁作风。
 
到底是爱将啊!101没有把人一棍子打死,非但没有打死,还继续给机会。仅仅八个月后,还是在四平,还是打攻城,101又把任务交给了李天佑和他率领的一纵。
 
101骂人有一套,用人也有他的一套。这个用人之法是有风险的,搞不好会有人说闲话,因此在军史上也是罕见的。
 
说来也怪,上一次打四平打了十五天没有打下来。这一次,打了多久呢?不到二十四个小时。
 
03
 
李天佑是一个人,一纵是一支部队,而东野后期发展到十四个纵队,多达百万人之众。尤其到了“大决战”时,是完完全全的大兵团作战。
 
如此大的战争规模,在我军没有先例,这个队伍怎么带?
 
但是我现在有一个感受:对101来讲,大兵团作战反而好带,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个舒适区。
 
为什么这样讲呢?
 
过去游击战中,部队比较分散,仗打与不打、怎么打,部队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大兵团作战的特点,就是坚持整体观念,各支部队都要坚决执行上面的命令,坚决完成上面的部署。
 
安排你四纵强化塔山防线,你就必须得死守塔山,不管塔山有没有山。
 
百万大军也好,千万大军也好,在大兵团作战的条件下,军队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只有一个大脑,各纵队只是它分散出去的神经网络,一切行动都要听大脑的。
 
很显然,101和他的指挥部就是这个大脑。
 
大脑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出主意、做部署,另一个是让整个神经网络协同一致。
 
那怎么才能做到协同一致呢?办法有很多,比如,办培训班呀。
 
从1947年底开始,基于战争形态即将向大兵团作战的变化,东野总部陆续安排各纵队下属师、团、营,甚至还有连队的指挥员,分批集中到哈尔滨,上课!
 
这是101期望已久的一个培训班,他专门从各纵队抽调主官作为每一期的教官,其中就有洪学智将军。他来报到时,101就跟他讲:
 
进入东北以来,我就一直想办这么一个训练师团营干部的短期轮训班。
 
他叮嘱洪学智,你要像组织一次战役一样,精心组织实施,因为:
 
我军以后要打更大的仗,打更恶的仗。
 
这个培训班的学员,有的资历很老。他们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多年都在战斗一线,要说打仗死都不怕,但要让他们走进课堂拿起笔,才真是要人命。
 
就好比李云龙进军校,满肚子牢骚:学习,学个屁!有的指挥员还说:
 
我又不当司令员,学那些干什么!
 
但是,这个培训班归101直接管理,他亲自上课,专讲“四快一慢”等六大战术原则。李云龙来了也不敢开小差。
 
让一个大脑给他的神经网络上课,大脑一定是很愉快的。而对各级指挥员来讲,六大战术原则只要讲清楚了,便简单易行。这些战术贯彻下去,在大决战中起到很大作用。
 
04
 
抓战术的贯彻,就像抓住了人的手脚;而抓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就像抓住了人的心脏。
 
心脏高效地工作,血液才能畅通地流向各方。101这个大脑,当然也要抓心脏。
 
就在各级指挥员轮训的同时,各纵队、师两级参谋长37人,率领本部的作战、侦察、通信、管理、机要五个科的科长257人,也集中到了黑龙江双城的东野总部。
 
干什么呢?还是上课。
 
1948年3月25日这天,101给全体参训参谋们做了一个报告,题目是《如何使司令部成为能干的指挥机关》。
 
为什么司令部的建设,这时变得如此重要?
 
当时的形势是,东北大片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国民党被迫收缩在长春、锦州、沈阳、营口等几个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因此,101开篇就讲:
 
大兵团是客观的变化,攻坚战也是客观的变化。不攻坚则无仗可打,因为敌人不来增援。
 
他说,为适应大兵团攻坚战的需要,就必须正规化;要从游击战的水平提高到能够正规地攻坚战的水平上来。
 
总部要强调正规化,那就说明过去总是不太正规化。不正规就会上演闹剧。
 
就拿战场通讯来说。有一次,九纵离一个师部只有五里地,人跑都跑过去了,也要发电报,这就浪费了无线电资源。还有一次,六纵的后勤向纵队发出了一封急电,电台为抄收这份电报耽误了出发时间,结果这封急电报告的是什么呢?豆芽的生长情况。
 
这种事情是真抽象啊,也是真上头!所以101强调,政治机关、后勤机关、司令机关的工作都要大大提高:
 
现代的战争,单靠指挥员来掌握是不可能的,用手工业的方式,去指挥现代战争是不行的,必须有坚强的司令部工作。
 
有了坚强的司令部,整个大兵团才立得住、站得稳,就能形成一个合力。
 
回过头来看,在东北三年中,101和他的指挥部几乎在每个节点,都成功地因应了时和势的变换,带领团队不断作出调整。
 
团队带好了,能力具备了,等到上阵之后,就是紧盯执行、加强纪律的问题。谁要是不给力丢了阵地,那101就会说,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首先他们的司令员跑不了:
 
刘亚楼,这件事情,你去处理一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