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中央重新安排各省定位,你的省份有哪些新机会?
罗辑思维
2025年2月17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11日)

01
发展型定位的省份
 
国家正在重新安排各省的新定位,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调整,值得你的关注。
前不久,全国各省份、各大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相继出炉,先后获得国务院批复。在一张蓝图之下,国家给予的定位决定了各省承担的新角色,代表着国家资源会向哪些地方倾斜,也决定了各大省份和城市未来十年将向何处发展。
 
深圳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一个南海边上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当今的豪华大都市,这一跃靠的是什么?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给深圳定下的“经济特区”的定位,资金、资源、政策随之源源不断而来。
 
回到最近国家对各省市区的“重新定位”。
 
总体看下来,各省定位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展型,另一种是保障型。
 
我们先来说发展型定位的省份。
 
1. 北京和上海是南北的两大中心,定位的含金量最高。
 
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外交、科创中心,更加偏向政治层面。而上海的定位则是经济、金融、贸易、科创中心,更加偏向经济层面。这显示出两个直辖市的目标不同,北京的目标是成为全国的压舱石,而上海的目标则是成为全球化大都市。
 
2. 浙江被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的独特定位。
 
要知道,这是其他省份都没有的,也是国家对浙江在民营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成果的高度肯定。对于浙江的企业来说,接下来就是决策可以更大胆一些,尤其在国家战略支持的产业上。
 
因为这个定位,本质上是支持先行先试,这是政策红利,这时候鼓励大胆。而对更多非浙江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搬到浙江,去一个代表新未来的改革高地,或许是一个跟上时代列车的选择。
 
江苏、浙江、安徽都将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笔,背后指向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为腹地的雁阵发展模式,潜力十分巨大。
 
3. 广东是所有省份中唯一一个“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展现了它的特殊地位。
 
要知道,此前深圳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许多重要改革,比如国企改革、科技改革、财政改革等举措都会在广东先行先试。并且广东还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也从政策上赋予了广东对外开放的高优先级。
 
4. 山东和湖南,明确了“工业大省”的定位。
 
山东是传统工业重镇,也是全国工业第一大省,是老工业的代表;湖南则比较出乎意料,这两年湖南的新能源、高端制造业势头迅猛,因此是新工业的代表省份。
 
5. 四川则是唯一在定位中提及“战略腹地”的省份,是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第一目的地。
 
四川工业基础雄厚,又有地理屏障和丰富资源,建设四川,就是在发展战略大后方。
 
6. 安徽作为唯一一个被定位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省份”,明确要“保障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空间需求”。
 
这其实就是要在合肥、芜湖、蚌埠形成一个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区域试验区,政策、资金、产业链、人才的支持和聚集效应会继续加强。
 
对于当地和外地的科技企业和人才来说,就是加入这个新的创新示范区,跟着一起上速度。而对于非科技人才来说,就是想办法提供配套服务,至少沾一点发展外溢的光。
 
7. 重庆,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则强调“提升渝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创新空间需求”。
 
现在,我们可以对这些省份的关键词做个总结:
 
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江苏是经济引擎,浙江聚焦共同富裕,广东突出改革开放,四川强调战略备份,山东、湖南主攻工业,安徽专注科创。
 
这些关键字眼显示出,同样是“经济大省挑大梁”,但各省在细微的角色功能的划分上其实有差别。突出比较优势,放大比较优势,是这次“重新定位”的关键原则之一。
 
02
 
保障型定位的省份
 
除了以上这些承担“发展”任务的省份,其他更多省份则更多扮演“保障”“后勤”的支持性角色。
 
比如共和国长子黑龙江,它的定位是“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等。
 
作用就是为全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粮食、装备、石油等弹药,并通过三北防护林建立起生态屏障。
 
山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将承担起“能源基地”和“矿产基地”的责任,提供充足的石油、煤炭、金属矿和风光电等资源。
 
青海、西藏、山西、内蒙、贵州、云南、甘肃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守住生态底线。
 
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同时是“粮食基地”或“畜牧基地”,目标是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供应,为14亿中国人端好饭碗。
 
比较令人诧异的是河南,以往河南也是“粮食生产保障基地”的重要代表,但这次的定位中却删除了河南种粮大省的定位,而是改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在我看来,也是突出了河南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
 
总体看下来,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有两大鲜明特征:
 
一是底线思维。
 
国家明确了各省到2035年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灾害风险防控、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等各方面的“红线”。这就是让大家一眼就能清晰地看到国家的底线:不搞竭泽而渔,也不能以破坏为代价搞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
 
基于各省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突出强调各省的核心功能,缩减非核心功能。目的是形成差异化,起到各扬所长、各尽其能的效果。
 
03
 
新的资源流动趋势
 
讲完各个省份的关键定位,会对大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里我给你总结了四个要点。
 
第一,东部地区的经济资源和改革资源下放,而其他省份和地区的经济资源会面临一定程度的上收和缩紧。
 
所以对于江浙沪、粤港澳、北京、山东的朋友来说,政策的红利会进一步释放,就业、经商普遍会更加“宽松”,因此只要顺势而为即可。
 
而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则会面临经济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和政策红利不足的相对挤压,在各方面的机遇客观说会有所减少,如果有机会,向东部沿海迁移会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中部省份普遍获得更高的定位,例如湖南的“新工业”地位,河南的“通道”地位,背后反映出高层认为中部省份的发展还大有潜力。
 
第三,出口导向的定位缩减,而备份、转移等定位增多,政策、资源、资金要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
 
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认为未来的核心机遇不再是出口,甚至出口会变成一种风险,所以以前像山东等省份是有开放、出口等定位的,现在则是大幅减少了这个选项。
 
而内陆省份产业备份、产业转移的定位在增多,是指四川等地区要建设成为“经济大后方”,更多的产业要备份到这些省份,寻求战略安全。
 
第四,南北差距可能会迎来新一波的放大。
 
个人视角,仅供参考。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