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民企座谈会召开:把握两个线索,理解重大趋势
罗辑思维
2025年2月27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16日)

01
科技企业的含量很高
 
首先,咱们看参会的企业家,这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参加会议的企业家,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显示有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半导体公司韦尔股份的董事长虞仁荣、小米董事长雷军、网络安全公司奇安信的董事长齐向东,还有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和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以及风头正劲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
能明显看到,科技企业的含量很高。
结合会议上决策层的重要发言,以及参会的企业家名单,马江博老师说,大家此前希望看到的信号,都有了,大家认为该来的人,都来了。
要想深入学习了解这场会议,我们可以把握两个关键线索。
一是,民营经济。二是,科技创新。
02
民营企业利好信号
第一,民营经济。
这场会议被定位为最高规格,持续体现了中央对民营企业的重视。注意,是持续体现。
2018年11月1号的民企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此后的几年里,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利好持续出台,而最近两年更是持续不断地加速推出。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是出政策,是给出意见。在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给到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
202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024年12月,这份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而就在2025年2月,也就是这个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将迎来二审。
注意,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本质上是法律。法律有更明确的条款、细则,以及长期的刚性和稳定性。
而今年2月17日的民企座谈会,会议上聚焦了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升级、政策支持新机遇等议题,相当于释放出政策红利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倾斜的信号,尤其是在科技、绿色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
这是中央层面的举措,我们再看地方层面。
2025年开年,很多地方召开了“新春第一会”,而根据《正和岛》的观察,这些“新春第一会”普遍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到了重中之重。
比如,上海。过去7年,上海发布了7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实施的相关任务举措超过1100项。而2025年的新春第一会上,上海发布了优化营商运营环境8.0版行动方案。
再比如辽宁,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明确提出,谁破坏了辽宁的营商环境,谁就是在破坏辽宁的振兴发展,就是在破坏辽宁的未来,就是在破坏辽宁人民的幸福。
再比如广东,在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上,DeepSeek、宇树科技、美的集团、小鹏汽车等都是会议上的焦点。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回的民企座谈会上,任正非、王传福、刘永好、虞仁荣、王兴兴、雷军等做了发言。根据《正和岛》的分析,这回马云的出现特别引人注意。
马云一度被外界视为中国民营企业变化的象征。时隔几年后,马云重回商业一线,同时参加最高层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这释放了当前对民营经济的利好。
好,这是学习民企座谈会的第一个关键线索,民营经济。
03
科技强国的本质:制造强国+数字强国
第二个关键线索是,科技创新。
这是一直以来最重要的社会议题之一。
在2024年7月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里,超过30%的篇幅都围绕科技展开,超过70%的改革都与科技相关。
但是,关于当前的这一轮科技创新,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马江博老师说,我们正在经历一轮科技创新上的“解放思想”。
什么意思?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首先,人们越来越深刻意识到,硬科技,不等于硬件科技。
从2018年中国芯片产业遭遇“卡脖子”困境后,社会各界曾掀起对“硬科技”的崇拜,随后数年里的舆论场逐渐形成了一类对立逻辑,认为能造芯片、造光刻机、造高端机床才是硬科技,而移动互联网则是“虚拟泡沫”,电商平台成了“中间商”,金融科技更被贴上"脱实向虚"的标签。
众多城市的“重点产业招商图谱”中将一众数字技术产业排除在外,甚至杭州也被议论为有"缺少硬科技,产业空心化"的嫌疑。
简单说,整个中国科技创新的思维一度陷入到一种误区中:硬件制造等于硬科技,数字模式创新则是虚拟经济,实体与虚拟有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马江博老师说,这好比用烟囱密度衡量创新含量,用厂房面积丈量科技价值,这些误区背后的本质,是用传统工业时代的物理标准来评价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活动。
但今年,我们去观察“杭州六小龙”的崛起:Deep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等科技企业,都是数字世界的“虚拟”技术;强脑科技、云深处、宇树科技等科技企业,虽然也有硬件,但更核心的是依靠软件、算法等来驱动硬件。
马江博老师说,这些事实都在印证:数字经济本就是虚实交融的有机体,所谓“虚”与“实”,本就是技术创新的一体两面,就像大脑神经元无法区分逻辑思维与艺术创造。
其次,硬科技的底层也要“软”。
当杭州在电商、支付、游戏等领域深耕时,外界看到的是商业模式,但水面下涌动的却是数据库、AI算法、图形引擎等底层技术的突破。
从DeepSeek的大模型突破到宇树机器人攻克伺服电机,从群核科技重构工业设计流程到游戏科学重写文化输出范式。它们的共同基因是,在电商支付、数字金融等场景中淬炼出的算力算法、开发技术、系统架构、顶尖人才等底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态,降低了整体性创新研发的试错成本。
比如,在复杂业务场景下构建数据存储和计算体系的历程,与航天器突破再入大气层的技术挑战,在工程复杂度上并无本质区别。
再比如,支撑双十一的峰值交易的压力,与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需要的技术栈,本质上是同源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延伸。
换句话说,硬科技的发展,从来不靠实验室的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真实场景和商业生态的反复锤炼。这些场景积累的know-how,也正在构成中国参与新一轮科技竞赛的隐秘护城河。
最后,基于前面说的,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硬科技的坐标系。
就拿杭州来说,杭州六小龙的故事,不是某个城市的逆袭传奇,而在于重新定义了硬科技的内涵。
造芯片是硬科技,支撑双十一超大规模交易的弹性计算架构,同样是硬科技。量子计算机是硬科技,而能以一部《黑神话:悟空》追赶西方游戏工业,也是硬科技。高端机床是硬科技,而能以一己之力硬刚主流AI公司,且优胜了一个回合的,更是硬科技。
换句话说,判断技术价值的标尺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物理形态,而要看其对生产关系的重构能力,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益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江博老师说,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姓实”还是“姓虚”的二元对立,数字技术本身就是硬科技浑然天成的一部分:科技强国的本质就是,制造强国+数字强国。
47年前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解放思想”,47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问题上,同样也要解放思想,破除“硬件崇拜”,破除“虚实之分”,破除“非此即彼”等一系列思想桎梏。
第一,硬科技,不等同于硬件科技。平台、软件、算法、数据、场景一样重要。
第二,应用创新不是二流创新,数字生态可能比芯片更难替代。
第三,虚实经济本无高下之分,不能将产业政策异化为道德审判。
第四,包容性增长比选择性培育更能适应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
其实,回看过去一个月,有很多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比如,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首次使用AI数字人主播播报新闻,全程零失误。而提供技术支持的,是DeepSeek V3大模型。
再比如,根据人民网报道,咱们国内的第一批AI数智员工,在深圳市福田区上岗。一共70名员工,据说AI数智员工能让部分环节的审核时间缩短90%,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而背后提供支持的,就是这个春节爆火的DeepSeek R1大模型。
再比如,就在2月16日,国内首条大型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首航。一架满载羊肉的大型无人机从陕西榆林起飞,2个多小时之后抵达西安。而无人机的研发者,是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起,这家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一个新模式,央企出人才和技术,民企出资本,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创新。
你看,这些创新的背后,有民营经济和国家队的配合,有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的结合,有数字技术和现实场景的融合。
借用马江博老师的话说,在AI重构世界的当下,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技术革命的王冠,永远属于那些率先打破固有认知边界的人,能屹立潮头的,也永远是那些以开放胸襟拥抱技术不确定性的探路者。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