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2月23日)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100多年前的医学博士,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家,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学者一样,勒庞是一位跨界通才,研究领域覆盖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
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回顾历史,很多的“大事件”都是由乌合之众参与的社会运动促成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国大革命,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件,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大事件”的出现基本都跟“领头人物的出现”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乌合之众和社会运动、社会动乱是同时出现的,我们知道,大事件都是由小冲突导致的,小冲突就是我们说的导火索:比如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就是一次征税会议,国王在会议上很蛮横,试图对第三等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征收更多的税,会议刚开完,不满的群众就开始商量着准备开始行动了,这些群众不满也好、蠢蠢欲动也罢,他们还得需要一个“演讲者或领头人物”来引领他们;而普通群众之所以能够加入运动、参加革命、心甘情愿的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直接因素有三个:第一个是直接因素,需要把口号、纲领等概念词汇进行包装和组合,这些概念看起来也许非常的简单、直接、伟大、迷人,但它们本身的含义一定是模糊的,当演讲者大声发出号召的时候,这些经过组合和包装的概念、词汇在群体中就极富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这三个词汇很抽象,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第二个直接因素是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一直处于幻觉的影响之下,《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认为,“虚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能力;人都是有幻觉的,同时还天生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特定的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一些看起来平时很有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有幻觉,置身于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第三个直接因素是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彻底砸烂了,导致了冬天饥荒的发生,而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让群体很容易产生了不满情绪,直接产生了“心理共通”。
那么,在成为“领袖”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手段呢?勒庞的答案就是3个词:断言、重复、传染。1)断言就是“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的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前面我们举的爆炸的例子,其实不管有没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气球爆炸,在场的临时“领袖”如果想让大家相信,一定会坚定的呼喊“爆炸了”,这个人绝对不会跟大家论证一下到底如何鉴别恐怖袭击,多大规模才算爆炸,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就是爆炸;至于那些长期占据领袖地位的人,他们的演讲发言则更为坚定,也只有坚定的语气,才能让台下的听众觉得正常、舒适;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这些套话和“美丽的词汇”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膜拜;对乌合之众而言,那些大而化之的套话,听起来总让人振奋人心,精神抖擞。2)重复也很重要,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一万遍,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爆炸中呼喊的那个人一定不会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无数遍,这种不断的重复,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动;拿破仑说: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拿破仑是演讲鼓动专家,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对重复某个概念的重要性了然于胸。3)传染: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传染至每个人,202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曝光后,大量东南沿海的普通居民开始抢盐,原因是有人散发“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在一个群体中,恐惧会让人变得不管不顾;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如果群体内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也就不存在智者了。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领袖”们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威力,这种威力就是名望,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有了名望的领袖继续断言、重复和传染,那么领袖的名望又会继续扩大,而且领袖的名望还会通过舆论、文学和艺术等等进行体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社会对这种“领袖”的崇拜非常类似于一种宗教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