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一个狠人的技术观: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罗辑思维
2025年3月17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1日)

 
01
AI当律师,靠谱吗?
 
今年年初,有个事情在法律圈里传得很火。国外有两兄弟,克里斯·索科洛夫斯基和史蒂夫·索科洛夫斯基,2022年的时候遇到了一桩投资诈骗案,半辈子的积蓄被骗去了九成。
显然,这钱必须得要回来啊。兄弟俩就打算起诉。结果一打听,按照事发当地的规定,这起案子要想立案,得先交80万美元的保证金。而且后期律师的报价也是高得离谱,兄弟俩根本拿不出这个钱?怎么办?
 
两人就决定,干脆试试用AI当律师。于是,这哥俩制定了一套教科书级别的AI使用策略。
 
第一步,使用GPT-o1搜集相关证据,并起草诉状。
 
因为这两兄弟原本就比较懂代码,他们初步判定,在理解判例法和预测辩护方面,o1应该比谷歌的Gemini更成熟,于是他们就选择用o1来搜集证据。其间他们还编写了一个Python脚本,用于生成相关的信息条目。具体的细节我们就不展开了。总之,借用o1,他们找到了需要的几乎所有关键证据。
 
第二步,使用Gemini大模型评估起诉状。
 
把o1搜集的证据整理好,起草好起诉状之后,两兄弟并不知道这个诉状到底什么水平,法庭认不认。于是,他们就进入了第二步,使用Gemini评估诉状。因为跟o1相比,Gemini的内容精确性方面也许不如,但Gemini更擅长对没有正确答案的创造性任务做评估。
 
据说这两兄弟跟Gemini反复对话了100次,AI不断给反馈,指出哪里不像专业律师写的,哪里措辞不准确,最终两人敲定了起诉状。
 
但是到这步还没完。兄弟俩依然不放心,万一到了法庭上,法官不认这个起诉状呢?于是,他们又进入到第三步。
 
第三步,用AI模拟法庭,也就是让AI充当蓝军。
 
两兄弟先是用AI模拟被告律师,他们把相关的诉讼请求发给AI,然后告诉AI,你是一位专业的辩护律师,请你想想所有可能的理由来驳回这个投诉。然后,代被告写下你能想到的最全面的驳回动议。
 
紧接着,他们又用AI模拟法官,告诉AI说,你是一名联邦法官,评估这个诉状和辩方的驳回动议,然后输出一个全面的裁决。并且对你做的每个决定做出解释。
 
说白了,这就相当于辩论,先让AI模拟对手,再让AI模拟裁判,让它以不同的视角来帮我找出漏洞。到这一步,整个起诉状已经越来越接近完成。紧接着,就是下个阶段。
 
第四步,预测胜率。
 
没错,你要是问真人律师,我这个案子胜率有多大?估计很多律师都无法给一个确切的答复,但是AI可以。它能告诉你一个精确的数字。当然这个数字未必绝对准确,但起码能让你心里有个底。
 
最后,第五步,用AI制定诉讼计划。包括预估整个诉讼要经历多少环节,花费多少个小时,每一步的细节是怎样的,需要当事人做什么等等。
 
据说这起案子现在已经开庭,好多人都说,到这步胜负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即使这回输了,但按照这个路径继续完善,继续推进,或许早晚有打赢的那一天。
 
故事讲完了,其实,我们今天不去细究用AI打官司的具体方法,而是想借这个故事,说一个很多硅谷大佬都秉承的一个技术观——技术至上主义。
 
这一派认为,技术是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人类最终的繁荣必须靠技术。这个观点并不是绝对真理,你甚至可以反驳。菲茨杰拉德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技术至上的观点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了解到地方,可以对我们这一年的行动策略有启发。
 
0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正好去年,有本书很火,叫《巴拉吉预言》。巴拉吉,全名叫巴拉吉·斯里尼瓦桑,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印度裔,在斯坦福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参与创立过生物科技公司和区块链公司,后来从事科技投资。
 
这个人表达天赋很高,平时经常四处发言,说过的话经常被大学生引用,类似于巴菲特这样的金句王。后来有人把他的各类发言做了个整理,就成了这本《巴拉吉预言》,这个写作方式跟之前的《纳瓦尔宝典》很像。而把巴拉吉的话整理成书的,就是《纳瓦尔宝典》的作者埃里克·乔根森。
 
巴拉吉是一个典型的技术至上者和技术乐观派,这几年的几波最热的技术趋势,包括生命科学、区块链、AI,他全都赶上了。他的观点未必全对,但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值得听听。
 
我们今天挑几个重点说说,也许对你有用。
 
第一,关于技术替代,巴拉吉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很多人担心AI替代自己,比如前面说的AI律师,在法律圈里就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是巴拉吉说,技术的功能不是加快马太效应,让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他认为,每一次新技术出现,都在让一个人原本的社会地位变得不再重要。说白了,新技术的功能之一,就是把所有人拉回到同一起跑线。
 
从巴拉吉的观点延伸出去,假如你是一个律师,你根本不用担心你的律所用AI替代你。因为在AI面前,你和你的律所老板完全是平等的。他可以用AI替代你,你也可以用AI组建一个律师团队,反过来干掉他的律所。
 
再比如,一个设计师可以组建AI团队,替代掉原来的公司。一个老师可以用AI助手组建团队,替代掉原来所在的教培机构。
 
总之,站在巴拉吉的角度,新技术出现时,你的老板应该跟你同样害怕,因为你们之前的很多差距,被技术拉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就像上一波短视频红利,让多少小镇青年开上了库里南?再上一波的微信公众号红利,让多少写手成了全网的名人?
 
按照我的理解,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之前的积累在新技术面前就作废了,它们依然有巨大的价值。但至少在某些层面,原来你认为高不可攀的事,可以用新技术轻松完成。你可以在很多方面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03
生死之外无大事
 
第二,关于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巴拉吉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叫,生死之外无大事。
 
估计很多中年人,尤其是经历过坎坷风浪的中年人,都会特别认同这句话本身。而巴拉吉所认为的生死之外无大事,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他不是在奉劝我们关心身体,而是要说,所有技术的终极目标都只有一个,实现人类的永生。
 
为什么?
 
你看,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有同一个根源,稀缺。觉得挣钱压力大,是因为钱是稀缺的。国家之间有竞争,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行业里的对抗很残酷,因为机会是稀缺的。就连《三体》里面都说,星际文明的终极前提,是宇宙的资源总量有限。
 
因此,解决所有问题的本质,都是解决稀缺性。怎么解决呢?巴拉吉认为,所有的资源之所以稀缺,都是因为人的寿命有限。一个人要是能一直活着,就算一个月1500也早晚能成亿万富翁。因此,巴拉吉就说,所有技术的终极图景,都会指向永生。很多你看起来不相干的技术,早晚都会跟医学和生命科学搭边。
 
同时,既然生死之外无大事,那么对于钱,巴拉吉认为也需要换个角度。他认为,钱的价值在于用来打造那些用钱买不到的东西。
 
马斯克很有钱,但他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在用这些钱打造可回收的星舰。黄仁勋很有钱,但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这些钱做出了能够支撑AI的算力。巴拉吉说,这才是钱的终极意义,你可以用你的钱去打造那些世界上原本不存在,当下用钱买不到的东西。
 
我个人感觉这句话实现起来很有难度,但感召力很强,很适合贴在初创科技公司的墙上。
 
04
你之所见即为你所思
 
第三,你之所食即为你,你之所见即为你所思。
 
这句是巴拉吉的原话。他认为,我们每天所吃的东西,最终构成了我们的身体。同样,我们每天看到的信息,最终构成了我们的想法。这说的其实是一个人的信息观。
 
假如一个人整天刷降智小视频,那么他的想法会沉浸在这个圈子里。这些小视频不会只是看完就算,而是会沉淀在他的大脑里,成为他观察思考世界的滤镜,整个世界在他看来都会是一个巨大的降智小视频。
 
换句话说,每一次的信息放纵,都会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影响。
 
因此,巴拉吉认为,一个上进的人在获取信息时,要挑食一点,要“嘴刁”一点。
 
比如他说,真相大多不流行,流行大多非真相。因此,我们对待热点新闻要保持谨慎。他还说,重要信息流与新闻信息流有很大区别,重要的事情往往不是新鲜事,而新鲜事往往也不重要。
 
其实,巴拉吉的多数观点,都秉承着一个姿态。他几乎是把所有的外部条件,都想办法变成自己能用的资源,看到万事万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他的观点未必全对,但这个视角值得我们参考。
 
就像那句话说的,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