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中美之战
夜靜城
2025年3月2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1日)

随着贸易、科技、经济和战略的竞争,这些都是中美紧张的导火索。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一山几虎,战争绝对不可避免,早晚的事。
 
理性的人,能忍则忍,能谈则谈,直到非理性的人出现。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非理性的人、甚至狂人早晚会出现。
 
 
 
一旦不理性的人出现而导致战争,中、美背后的实力也能确保这些“不理性”保持底线理性:
 
1:二国都拥有多次摧毁对方的能力,如核武器、太空武器、洲际导弹以及隐藏的二次、三次摧毁实力。
 
2:可以互相摧毁,但不能确保自身不受伤害。
 
由于互相能确保摧毁且不能独善其身,因此,大国之间,在不理性的情况下,顶多只能发生小规模常规战争。
 
 
 
不理性的恶果:
 
1:倘若战争态势发展到局势扩大到一定程度,协美的日、韩、菲将缺失惨重。再进一步,则东南亚被纳入中国版图,美国无暇顾及日韩,导致日本一蹶不振,朝韩合并。
 
3:俄罗斯将借机刁难英国,一箭三雕:一为唇亡齿寒,二为与中国交好,实现资源与大工业的完全结合,三为报前日宵小之辈的跳梁之仇。
 
 
 
中美之战发生的原因:
 
很明显,未来的中美战争,可以想象,是美国找茬上门在前,中国守住家门在后。历史给中国的沉痛教训是,不要在本土发生战争。所以,可以想象,中国一定会拼尽全力让战争发生在国界之外,避免荼毒中国社会。
 
 
 
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中国周围美军军事基地动作频频,比如日韩以及菲周边的二链航母战斗群集结,轰炸机部署到澳大利亚、关岛、夏威夷等地,大批战斗机主要集结到韩国。
 
中国嗅到了火药的味道,开始陈兵沿海之外,那些隐忍已久、传说中的黑科技武器终于抬头,指向日、韩、菲、澳以及美航母、潜艇编队和军事基地,实战磨枪开始了。同时,海军、空军、洲际武器待命,以备当局势不可控时,即时攻击美国本土。
 
当接到中国政府的外交照会之后,日、韩、菲、澳开始以宵小弱者心态一边外交抗议中国,一边暗地腹诽美国,在不敢违抗老大的命令又担心自家被牵连其中的情况下,心猿意马,在中美两方之间纵横捭阖,以求取平衡。
 
 
 
战争开始:
 
坚守不开第一枪承诺的中国军队在确认对方肯定会动手时先放飞蜂群智能无人机,趋近美军军事设施,终于,美军不堪其扰,开了第一枪:美军第一波导弹开路,对中国东南沿海军事基地、雷达站、导弹基地发起攻击,战争正式开始。
 
几小时后,冲绳、日、韩基地的美军战斗机起飞,开始了第二波攻击。
 
十小时后,轰炸机发起第三波对中国的攻击。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铺天盖地的智能蜂群无人机无孔不入,在十几马赫高超音速导弹群的掩护下攻入日、韩美军基地和航母群中,像害虫一样开始进行大肆破坏。
 
 
 
东风快递直扑关岛,随后关岛军事基地瘫痪,指挥系统失效。
 
 
 
东风导弹以十马赫的速度远程奔袭,重创美军航母编队,导致至少50%舰载机因此失能。
 
 
 
在空中,中国五代机,甚至传说中的六代机以逸代劳,日、韩空军基地被重创。
 
 
 
几天后,日、韩、菲、澳协军佯病在身,带着本土被荼毒的痛迅速撤退。随后,此四国外交部对美照会,不再允许其使用本国军事基地,并向美提出补偿要求。
 
 
 
几天后,日、韩、菲、澳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谈判来防止本土继续被波及。
 
 
 
几天后,美军残余势力撤退,冲绳、关岛、韩国、菲律宾军事基地关闭。
 
 
 
中美战争结束。
 
 
 
战争结果:
 
此次中美战争,美国达到了30%的作战目标,而日、韩、菲成为最大输家。虽然中国本土受到一点损失,美国本土主土依然保持着自一战以来未被外军以及外军武器踏入的纪录,但此战之后,中国打出了自抗美援朝以来的新国威和新军威,打出了中国的新国际威望和话语权。终于,那些曾说几十年没打过仗肯定缺乏相关经验的保持了沉默(几十年没打仗,经验匮乏是正常的,但随着进攻手段的进步,以前的经验已经被大量更新)。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自此,民族自尊和自信爆棚,为经济发展至少能再提供几十年的和平环境。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