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未来三个巨大的风口
罗輯思維
2025年3月24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3月8日)

01

未来三个巨大的风口

我先来预告一下未来会有哪三个巨大的风口。一个是新技术革命、一个是老龄化,还有一个是企业出海。它们又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来为你逐一解读。
第一个风口:新技术革命
有了新技术革命,才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经济增长才有动力,而且,新技术革命会带来破旧立新的机会,新的产业会兴起,新的基础设施要建设,新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才能涌现。那我们距离新技术革命还有多远呢?其实,未来已来。先知已经来到了人群中间,只不过他讲的话大家还将信将疑。
人工智能是这几年最热的话题。机器学习突然实现了技术突破,于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就日新月异了。它可能会成为各行各业实现变革的催化剂,但未来的蒸汽机不只是人工智能。
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也是一种革命。传统的燃油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而电动汽车则会成为移动的私人空间。于是,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有更多的场景和电动汽车发生关联。所以,所有在城镇里已经过上中产以上生活的人,都会受到影响。
还有新能源。这才是深藏不露的大佬。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能源管理就要变得更智能。人工智能要想全面落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后都要靠能源。太阳能、风能这些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势必会影响到每个行业、每个人。
你可能注意到了,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新能源,这三个新技术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发展得都很快。这也是有原因的。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新能源的态度是最积极的。
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中国的人均收入提高了30倍,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中国人对快速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了。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新技术的落地才会更顺利。
第二个风口,老龄化
这个趋势再清晰不过了。谁都知道,以后,中国的老龄化人口所占的比例只会越来越高,这总没有争议吧。但这对中国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争议就很大了。
有人说,老龄化是个社会负担,老年人多了,中国经济就会衰落。这话可说得不对。别忘了,当年中国的人口生育率高的时候,还有人说,孩子多了是个负担呢。回到最本原的道理,只要中国人能活得时间更长,而且活得更健康,那肯定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啊。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找到挖掘宝藏的方法了。
要想在养老经济中找到宝藏,就要对老年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六十岁的老人和七八十岁的老人有很大的不同。六十岁是“活力老人”,身体健康、收入稳定,又有大量的闲暇时光,他们正忙着享受生活。
我在调研中还发现,这批“活力老人”中有不少还会出去打工,不是因为他们缺钱,而是因为他们更享受被社会需要的感觉。这些愿意退休之后还找个事干的老人,将是未来重要的劳动力补充,他们可都是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劳动力啊。那些不愿意退休之后还工作的老人,会去上老年大学,学个画画、钢琴、摄影,这样才觉得充实。
不过,再过十年,这批“活力老人”就会进入七八十岁,可能就会产生新的需求。人到了七八十岁,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退化,有些老人可能就会需要别人照顾。这又会带来两个新的机会。
第一,很多房屋和基础设施需要“适老化改造”。
家里的地面要防滑,防止老人摔跤。灯光要更明亮温暖。厨房的台面不能太高,要考虑到老人坐轮椅也能够得着。很多房屋的门开得太窄,坐轮椅的老人进不去,等等。
第二,除了硬件要更新,软件也要能跟得上。
90%以上的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那该怎么去照顾这些老人呢?
天鹅到家的创始人陈小华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天鹅到家是一家家政公司,主要业务是提供月嫂服务。陈小华发现,让月嫂去照顾老人,是一个最优选择。跟老人说话交流,老人能听得懂。老人生活作息更有规律,月嫂也能睡个安稳觉。
有的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他们只需要有人来帮忙打扫卫生,买个菜,有的老人可能需要护工帮忙洗澡,或是陪着去医院看病,还有些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就需要有人专门长期照顾。在这个行业里,以后会出现很多细分的赛道,每个赛道都提供了新的机会。
第三个风口,企业出海
虽然中国早已成为出口大国,做出口的熙熙攘攘的有很多企业,但过去中国企业出海的意愿并不强烈。出口订单是国外的大企业给的,中国企业只需要完成订单就行,别的事都不用操心。
不少企业是在海外市场上卖出很多货,但最终的消费者是谁,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波企业出海,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认真思考,从生产到销售,从物流到仓储,甚至包括资金调配、员工招聘,每一个环节,该怎么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布局。
出海之后,先有斩获的中国企业大多有个特点,他们推出的产品往往是中国能生产出来,但在国内用得不多的,比如在欧美市场上热销的激光脱毛仪、清洁泳池的机器人和电风扇,都有这个特点。有光学、半导体背景的中国企业很容易生产出激光脱毛仪。
我们能生产扫地机器人,再生产泳池专用的机器人,技术上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们连空调都能生产,电风扇更是不在话下。
不过,这几种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都不常见。中国人体毛少,平日脱毛的需求小,但对欧美人来说,这就是个刚需。中国家庭很少有自己的泳池,但全球范围内有2800万个家庭有自己的泳池,这些泳池清洁起来费时费力,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这还只是个开始。出海企业慢慢发现,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回头看看兄弟们是不是都跟上来了。想做一家成功的出海企业,需要有团队的支持,不仅需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卖出去,还需要对供应链的把控,需要仓储、物流、资本运作,一个都不能少。
个例子,中国电动车想出海卖到国外,结果被卡在运输上——专门运车的滚装船全球才700艘,基本被日韩船商包圆了。没船咋整?硬着头皮用集装箱运,运费贵不说,还得按危险品报关审批,非常折腾
最扎心的是中国企业为了多装车,在集装箱里搭架子固定,结果国外码头工人没见过这操作,对着集装箱抓瞎不会拆!车到了港口愣是卸不下来。但咱们就爱正面刚:没船自己造!这不,比亚迪已经率先造出了自己的滚装运输船,不止一条,很快就能有一个船队。
所以,中国企业出海是挡也挡不住的。这一波企业出海浪潮会给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它将带来一种“大分流”。
国际分工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过去的国际分工是国外的资本和技术来到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的劳动力也来到这里,一起会师,于是,在沿海地区催生出一批面向海外市场的出口企业。
如今,国内的资本和技术已经崛起,一部分国内的资本和技术会转移到内陆的工业城市,和这些城市积淀下来的工程师、技术员、熟练的产业工人相结合,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的中国制造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另一部分中国的资本和技术会转移到海外,和海外的劳动力结合,开创出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模式。
以后,国内制造业工人会日益稀缺,但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又是无可匹敌的,那么,就会有一批中国企业,摸索出一种能更好地利用海外劳动力的生产方式,让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扩散到更多地区,而且帮助当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了就业机会。那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就会更高,影响力就会更大。
以后,在海外市场上,“Made in China”的产品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全球制造的“中国浓度”会越来越高。
02
三个过渡时期的生存策略
讲完这三个巨大的风口,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企业的应对策略。你可能会说,听明白了,我马上就去换赛道,我们去做人工智能,我去做养老,明天我就打一张机票出国——不要那么着急。事实上,这三个风口仍然是看得见、摸不着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技术革命虽好,但大规模落地的应用场景还没有找到。虽然技术应用尚未全面展开,但有的投资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把钱投了进去。进场太早可不是什么好事,有的投资者就成了先烈,而不是先驱。
老龄化首先遇到的是“活力老人”的兴起,但这批消费者很难捕捉。他们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但拒绝被贴上老人的标签。这就会影响到广告投放的精准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定位。企业出海,可能会遇到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而且,刚刚走出国门,不少企业不适应当地的情况,难免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
那怎么办?由于我们必须经历过渡时期才能到达新的均衡点,所以企业需要同时准备短期和长期两套方案。只有短期方案的企业会发现虽然看似游刃有余,最终却会错过新的风口。
只有长期方案的企业会觉得,我明明已经看到远方的山,但“望山跑死马”,期待的变化总也不来,而且由于忽视了眼下的环境,在竞争中可能会处于不利境地。
到底该怎样才能做到不下牌桌,还能有所创新呢?接下来,我来给你分享三个在过渡时期的生存策略,希望对你有启发。
第一个策略:要学会在大众市场上做好大众品牌。
这几年,你可能常常听人说起,经济下行了,消费降级了,所以得去找下沉市场。从表象来看,好像确实有这样的趋势。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遇到的经济压力最大,但三线小城市里的消费者购买力依然旺盛。城市中产心心念念的山姆店,已经成为县城百姓的新宠。大城市的咖啡馆还在苦苦挣扎,小城里却冒出了一批新的咖啡馆。
可是,有人会觉得,既然到了下沉市场,那就把质量略差的产品卖得更便宜一点就行,这其实是一条死路。做高端品牌不易,做大众品牌更难。大众品牌并非技不如人,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想要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样需要高端的技术和高端的管理水平。
怎样才能在大众市场上做好大众品牌?
举个例子。我曾经调研过一家生产无人机的公司,叫极飞。极飞是一家有着极客基因的企业,总想把产品做得又炫又酷。飞手们大多是潮流青年,他们也爱这个。于是,买家和卖家惺惺惜惺惺,氛围很好。极飞把无人机应用到了农业场景,比如用无人机喷药、播种、运输。刚开始,极飞的无人机卖给普通农民就出问题了——无人机老撞电线杆、摔坏,农民骂骂咧咧说不好用。
极飞发现,他们已经从一个小众市场,来到了一个大众市场。农民看重的是产品要好用、皮实、便宜,他们可不在乎你的造型优美不优美。于是他们改变了思路,他们把无人机分成不同的模块,这样,一个模块坏了,直接换掉,还能接着用。他们把生产无人机的材料换成五金店里随处都能买到的铝合金和PVC管,甚至把螺钉都露在外面,农民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拧。
第二个策略:要学会借助已有的资源实现自己的跃升。
以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家们特别喜欢讲,我是“白手起家”,可是,别忘了,我们的很多成就其实得益于时代的加持。以后,经济增速放缓,你很难再得到时代的加持。
可是,有个好消息是,经过过去那么多年的增长,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存量资源,如果能善加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帮助你实现加速发展。
第三个策略:要学会用时代精神丰富产品的内容特性。
过去,企业拼的是价格和质量,但现在光靠这两样已经不够了。今天的市场早就不是“靠价格取胜”的时代了,物质丰裕、竞争激烈,光是好质量、低价格已经难以区分你和别人。这个时候,内容就成了一个独特的分水岭。
很多行业开始意识到:我也得做内容,才能跟上节奏。举个例子,传统酒店的大堂空荡荡,看似气派,其实是空间浪费。而中国的连锁酒店别出心裁,把大堂变成了“生活秀场”:有酒吧、咖啡馆、台球桌,甚至泡泡玛特和室内攀岩。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年轻人,还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
这时你可能会想:“内容这么厉害,那我去搞流量,是不是就能成功?”可问题在于,很多人误把流量等同于内容,这就走偏了。这两年,你经常会见到一些潮品、网红店,火的时候流量暴涨,可是转眼之间就门可罗雀,甚至经常会出现“见光死”的塌方事件。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做内容的时候,忘记了跟更宏大的时代精神产生共鸣。所谓的时代精神,就是能够和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们产生共鸣的那种气质。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到经济增长放缓时期,时代精神发生了变化。
这听起来很玄,其实你一想就明白了。按照时代精神去做内容,就相当于拿着剧本去表演。为什么了解时代精神的演变规律很重要呢?因为如果你拿错了剧本,演得再认真,观众也只会觉得你不合时宜。
比如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最喜欢的是成功的故事。无论是卖车、卖房子,还是做培训,都在告诉人们,“选择我们,你会更成功”。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讲奋斗故事就能激励下属。
可是,现在这些招数都不灵了。原来讲奢侈生活,大家可能会很羡慕,现在更多的是无感甚至反感。人们对个人成功的关注少了,更在意如何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有温度。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变化,就是因为时代精神变了,剧本也已经变了。那我们该怎么按照时代精神去做内容呢?
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大人物,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雷军,也得在直播间谦逊地说一句,“谢谢打赏”。这不是作秀,而是抓住了一个真理:只有接地气、走进人心,才能赢得共鸣。
主题上也要转变思路,曾经的主题是“奋斗”,如今是“陪伴”。要做“温暖人心”的东西。我们越孤独,越渴望连接,越渴望分享和交流。所以我们讲小人物的故事,就不能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两个人、一家人、一群人的互相扶持。
好,以上就是我为你总结的《变量7》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中,我还介绍了我在陕西、湖北、河北等地看到的企业案例,以及我对跨境电商、游戏、短剧、民间戏曲等行业的调研。希望这些案例对你能有启发。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