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4月24日)01
什么是“愚蠢之人”?
咱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愚蠢之人」。
奇波拉搞了个分类系统,用“是否利己”和“是否利人”两个维度,以利己为横坐标、利人为纵坐标,把所有人分成四类——
第一类叫「聪明人(the intelligent)」,既利己也利人。我们倡导这样的行为。利己又利人,大家双赢,这样的行为最可持续,社会的总价值因为你而不断提升。
第二类是「恶人(the bandit)」,也可以叫「匪徒」,做事利己但害人,把自己的收益建立在他人的损失上。
恶人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给自己的利益比较大,对别人的伤害比较小——比如别人排队你插队:你增加了好几个人的等待时间,但也许你就是有急事儿,里外里算账你给整个社会的总损失并不大。
另一种恶人,却是为了自己得到一点点好处,不惜给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一个匪徒,为了抢一千块钱,把人给杀了。人家的生命价值远远超过那点钱!但是他不在乎,真是社会的毒瘤啊。
第三类人,中文版翻译成“无用之人”其实不准确,英文版的说法是「无助者(the helpless)」,也有的叫「天真者」。这类人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好处,但自己却是吃亏的。他们可能是烂好人,别人一开口就答应帮忙,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是受骗了,被人利用;还可能是无私奉献,比如为了配偶和子女牺牲自己的一切。
奇波拉不提倡去做无助者。原因很简单:你的损失也是损失。你牺牲自己的行为往往并没有增加社会总利益。
而奇波拉关注的重点,是第四类人:「愚蠢之人(the stupid)」。他们做事既害人又害己,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绝对的负值。
用中国话说,愚蠢之人专干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儿。
比如跟邻居发生点冲突,本来正常沟通就能解决,他非得高调报复,别人受害自己也违法。有些人上社交网站就是为了骂人,专门恶意跟帖,逮谁骂谁——污染了网络环境不说,把自己陷在负面情绪里只有坏处。
职场中,比如开个会,有人一发言就是提些看似高深、实则跑题的伪问题,没有丝毫建设性,只是想刷个存在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其实自己也没赢得尊重,反而被人看轻。
有的官场也如此。有的人专门破坏别人的工作,有人喜欢打小报告举报,更有很多人热衷于官僚主义流程,一个简单的事情非得层层设卡……其实这些人自己都得不到什么好处,他们以给别人带来麻烦为乐。
这就是奇波拉第三定律:愚蠢之人是那些在对他人或者群体造成损失的同时,自己得不到任何收益,甚至自己也受损的人。
他们不追求双赢,也不损人利己,他们专门造成双输。
02
愚蠢是天生的吗?
奇波拉第一定律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低估了社会运转中愚蠢之人的数量。
第二定律是:某个人愚蠢的概率,与他的所有其他特征无关。
你可能觉得文化程度低的人里面愚蠢之人的比例比较高,从事高端职业的人里面愚蠢之人比较少——奇波拉说那你就想错了。他说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愚蠢是天生的,而且跟教育、财富、职业、地位都没关系。
奇波拉说他考察了很多人群,包括蓝领工人、白领职员、学生、行政人员和大学教授等等,发现其中愚蠢之人的比例都是一样的!他把这个“愚蠢比率”称作 σ。
奇波拉甚至专门研究了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这样一群顶尖人物中,愚蠢之人的比例依然是σ。
不管你在哪个圈子,你身边都有这么多愚蠢之人。不过他没有说σ具体等于多少。
03
每8到10个人里,就有一个愚蠢之人
为什么“高端”人群中也有那么多愚蠢之人呢?后来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线索。
我此前多次提到的心理学家基斯·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有本书叫《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就专门说过:智商和理性决策能力是两回事。智商高的人考试成绩好,容易有重大科学发现——但是他可能理性决策水平不行,你一让他管事儿他就会搞砸。
那我们能不能估算一下,愚蠢之人比率σ大概是多少呢?
奇波拉说的愚蠢之人不是说聪明人偶尔做蠢事,而是持续地、习惯性地做蠢事,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大约可以分解成两个特征——
一个是头脑封闭,认知僵化,在「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这个维度上得分特别低。这种人拒绝根据新信息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总是用他那套旧框架解释一切。这种人如果有点权力,那就是「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有研究统计这个特征在人群中占比大约是15%~20%。
另一个特征是超级自信。我曾讲过「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1],意思是水平低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水平低,往往比水平高的人更自信。统计认为这样的人占比大约25%。
我让GPT-4.5根据这些线索的“体感”大致估算了一下,它认为σ值大概在10%到15%之间。
换句话说,每8到10个人里,就有一个愚蠢之人。
还有研究者提供过间接的证据 [2]。统计发现,社会上各种错误、事故、灾难,发生频率之高,不能完全用“随机性”来解释。
如果错误都是随机的,那事故应该是正态分布的——然而现实中事故形成了所谓「肥尾分布(fat tail distribution)」,严重事故比随机性能解释的多得多,只能是愚蠢之人的功劳。
04
愚蠢之人比恶人更危险
那你说愚蠢之人为什么也能走上决策岗位呢?奇波拉提了两个原因,一个是靠关系,一个是靠支持者的愚蠢。
有的人家庭出身好,不管能力如何总能通过各种关系坐上高位。在某些国家,官员子女成为官员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平民,号称婆罗门。
像民主选举这样的选拔制度按理说不讲关系,但是别忘了根据第二定律,选民当中有固定比例的愚蠢者——他们一定会把事情搞砸,其中一种搞砸的事儿就是把愚蠢之人选上去。也许那个愚蠢的候选人因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的作用特别自信,选民喜欢自信的。又或者某人靠学术成果和资历被提拔到高位,而殊不知他根本没有管理才能。
靠关系的典型例子是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担任美国教育部长的贝琪·德沃斯(Betsy DeVos)。
此人毫无教育界的背景,对教育事务非常无知,在国会听证和媒体采访的时候连最基本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她能当部长是因为给特朗普竞选捐了一大笔钱。
靠自信的典型例子是WeWork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亚当·纽曼(Adam Neumann)。
此人的战略水平可谓一塌糊涂,没盈利就盲目扩张,疯狂烧钱把一家万众瞩目的公司干砸了。事后人们翻出来他在公司内部的讲话,都非常愚蠢,根本就不懂管理……但是他偏偏能当上CEO:因为他特别自信会忽悠。
奇波拉第四定律是:非愚蠢之人总是低估愚蠢之人的破坏性力量。
第五定律是:愚蠢之人比恶人更危险。
这也是奇波拉整个理论的精髓。聪明人和恶人在面对愚蠢之人的时候,往往会犯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低估这个人,不把他当回事,总觉得这人的愚蠢只会伤害他自己……殊不知你把愚蠢之人和无助者搞混了。
聪明人和恶人都是有理性的。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可以用威逼利诱影响他的行为,你可以跟他谈判和博弈。恶人虽然不讲信义,但你只要合理设计利害关系,他就能暂时为你所用。
愚蠢之人,却是没有理性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没法确定地影响和利用他。他的天赋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闯祸。
可能某个组织的高层因为看中了一个候选人比较蠢,而选他上位,觉得这样的人好控制——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愚蠢之人恰恰是最不可控制的!威逼利诱全都不好使。这哥们会用某种你无法理解的执念搞砸一切。
05
愚蠢之人让系统更笨重,但这样的系统更稳定
奇波拉没有回答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进化会允许愚蠢之人长期存在。“愚蠢基因”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塔勒布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提了一个猜想,他说可能是大自然母亲不希望人类进步太快,也许怕经济过热,专门“安排”了一些愚蠢之人,给系统踩踩刹车……
我觉得塔勒布的说法解释力不是很强。也许更合理的解释是愚蠢之人并非没有生存能力,只要别让他们做决策,他们还是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下去的——而日常生活中,原本也没有太多决策。
又或者人类社会的容错率就是比较高。GPT-4.5提了一个洞见:从群体演化和博弈论的角度看,愚蠢行为也许是一种「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这个道理是这样的——
如果群体中所有个体都是理性的,那就不管是谁,只要你把利害关系设计好,就可以操纵这个群体的行为。这样当然很高效,但也很脆弱:大家都会算计,你操纵一下我操纵一下,系统高速运转万一崩了怎么办?
但如果在群体中存在一部分愚蠢之人,他们的行为无法预测,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干嘛,那你就不能搞特别复杂、依赖精确博弈的设计,你就不敢搞特别宏大又特别精巧的计划。你只能弄一些简单、浅显、容错率高的机制。
简单说,愚蠢之人让系统更笨重,而这样的系统恰恰更稳定。
理解了「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我们经常批评阴谋论者,但现在还有一类人叫「大棋论者」,总爱说“高层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深谋远虑算无遗策,什么都是安排好的……其实你说他们跟阴谋论者有啥区别,都是相信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在操控一切。
大棋论者低估了所谓“高层”的愚蠢程度。我们只要想一想,像特朗普内阁那样的人群中也存在比例为σ的愚蠢之人,就不会把政府的一举一动都视为完美设计和精确部署了——那原本就是一个处处可能犯浑的系统。
理解草台班子,你就不至于被它的愚蠢所震惊,甚至为之苦恼了。
世界原本就是个错进错出的所在。偶尔真能有点进步,成熟的人都知道那是难能可贵。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