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下一个乌克兰是谁?
古老板
2025年5月21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5月15日)

我以前写了一篇长文,专门讲俄乌战争中的民族矛盾因素。

深度:俄乌战争的另一种解释

引用了米塞斯关于多语言地区民主原则失效理论。

没看过前一篇,这一篇可能不好理解,会有很多误解。

今天,我就来盘点一下,俄罗斯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各种民族矛盾。并分析一下,未来俄罗斯还有可能与哪个周边国家发生冲突?

我会最后说明我的预测,这个预测可能大多数人想不到。

先汇总一下,俄罗斯与原加盟共和国分离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国家如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等。

我将这些民族矛盾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大类,俄族人与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第二大类,当地不同民族发生的矛盾,俄罗斯从中站队,今天只讲第一类。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计划经济下的人口调配,导致了人口的变化,俄族人大量分布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边界也是由苏联官方随意划定的,这就导致在分裂后,俄族人从原来苏联的主体民族,成为了加盟共和国中的少数民族。

以语言为核心问题的民主多数决,让俄族人成为加盟共和国中的被压迫民族,这个在上篇已经谈过。

冲突较为严重的,就是俄族人口占比多的地方。、

国家俄罗斯族人口占比
拉脱维亚 25.2%
爱沙尼亚 24.8%
哈萨克斯坦 18.42%
乌克兰 17.3%
白俄罗斯 8.3%
摩尔多瓦 5.9%
立陶宛 5.8%

 

排名前四的国家,都爆发了强烈的民族冲突,其中乌克兰走向了战争。

乌克兰我上一篇讲过了,今天讲讲波罗的海三国、哈萨克斯坦及摩尔多瓦。

你看到上述人口比例就知道了,拉脱维亚俄语人口占比很高,但之前更高,独立时,高达34%。

如此高的比例,让拉脱维亚政府在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一直执行去俄化的策略,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逐步驱离俄族人,以减少比例。

拉脱维亚由此也成为了俄政府关系最紧张的一个。

2023年12月,普京对这个国家说了很重的话,大意是,俄族人在这个国家生活得像猪一样。

由于独立时俄族人口占比很高,拉脱维亚在1995年就开始驱逐俄族人,其一纸法令规定,只有1940年之前就是拉脱维亚公民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才是公民。于是,一下子有70多万俄族人沦为了“非公民”。

同时宣布拉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而在此之前,俄语人口占此国比例为90%,而拉脱维亚语就连拉脱维亚族的人都需要重新学习。

此后,不仅是本族人要使用拉语教学,就连其他族裔在中学之后也必须得用拉语上课。

在俄乌冲突后,冲突进一步升级。

2022年拉国修改了法律中对语言的要求,增加了难度,并在2022年、2023年、2024年接连以此为借口大规模驱逐俄族人。

2023年12月份,他们驱逐了1213名俄族,其中包括700多名年龄超过了60多岁的老人。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同年8月份,6000余人被迫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地方。

为什么老人多?因为你哪怕过往生活在拉脱维亚几十年,过往没有取得身份,但有绿卡,但你要成为公民,必须参与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拉脱维亚语,老年人重新学习语言的难度大。

如果语言没有过关,那绿卡也没用了,赶走。

这正是普京炮轰拉脱维亚的原因。

但拉脱维亚人也有他们的理由,理由是,拉脱维亚也曾是一个独立国家,被苏联吞并后,他们成为了苏联的少数民族,然后也被俄族人同化。

苏联为了更好的控制拉脱维亚,做了两件事:第一,大量更换政府领导层的成员,安排自己人担任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二是迁移了大量俄族人过去,稀释其本国民众。

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民众的抵触情绪还不会那么严重:从1941年开始,超过25万拉脱维亚人或被驱逐或被流放到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

1958年,拉脱维亚政坛大地震:十数位核心、接近核心的官员接连下台,换上来的清一色是俄族。此情此景,民众只能唉呼:拉脱维亚已经不是拉脱维亚人民的了。

与此同时,俄语被强制代替拉语成为官方语言。结果就是,短短二三十年后俄语母语化的比例为13%,能用俄语完成日常交流的高达69%。

甚至在其首都,由于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移民波罗的海三国,首选就是最大的城市和港口里加。首都里加的本地人比俄罗斯人还少。

只不过历史调了个头,现在的拉脱维亚政府正在用不断增加的条件,将俄族人赶出去,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

爱莎尼亚也差不多,但没有拉脱维亚冲突这么剧烈 。

冷战末期,爱沙尼亚曾有近半数的人口是俄罗斯族,后来这一比例减少到20%。而且爱沙尼亚政府要求全国必须会说流利的爱沙尼亚语,才给上户口。

于是,当地俄罗斯族被迫学习绕口的爱沙尼亚语,光这一政策就逼走了不少人。

其法律规定,俄语教学只能用到9年级以前,9年级以后的教育只使用爱沙尼亚语。同样,清理苏联文化,2007年,该国拆除苏军的雕塑,引发口水战。并引发俄族人抗议,引起了数天的骚乱,导致1人死亡,50人受伤,近60人被逮捕。

随后,俄罗斯黑客开始攻击爱沙尼亚,造成大规模网络瘫痪,让北约产生敌意,最终爆发了北约和俄罗斯的第一次网络大战。

俄乌战争后,进一步升级。2022年,爱沙尼亚政府决定开始将包含俄语城市纳尔瓦在内的苏联时期二战纪念碑从公共场所移除,并指责俄罗斯利用这些纪念碑“挑起紧张局势”。

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一些城市中俄语人口比例很高,比如,纳尔瓦是爱沙尼亚第三大城市,与俄罗斯的伊万哥罗德市隔河相望,大约有90%的人说俄语。

这些城市都成为了冲突高风险地区。

接下来,是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族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民族,在1979年的时候,这个外来民族在哈萨克斯坦是多数民族,占到40. 8%,超过了土著居民哈萨克族的36%;

在哈萨克斯坦独立前的1989年仍然和哈萨克族不相上下;到1999年即独立7年后,在己经有大批俄罗斯人回潮的情况下仍占了30%。

在前苏联时期,哈萨克族也有情绪。

纳扎尔巴耶夫写到:“不管我们是否情愿,哈萨克人民的心里留下了伤痕。在民族的语言、文化、祖祖辈辈的传统遭到排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熟视无睹。他们对我们说,苏联所有民族就像一块金刚石上的不同棱角,都是灿烂辉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但事实上哈萨克人被有意识地贬低为二等公民。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委屈是自然而然的事。” 

哈萨克斯坦1993年的宪法将哈语定为国语,而将原来的官方语言俄语仅仅定为族际交际语。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大力推广哈语教育。很多行政部门还把掌握哈语作为任命干部的条件,有意强调哈语的政治性和重要性。

然而,这一时期的语言政策加剧了民族关系尤其是哈俄民族关系的紧张,引起了俄罗斯人的激烈反对,他们不想改变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并拒绝使用哈语。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大批俄罗斯人迁出了哈萨克斯坦。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多年以来语言上一直实行的俄罗斯化政策,很多哈萨克人熟练掌握了俄语,俄语成为了行政、教育等众多部门的官方通用语,在日常交际中俄语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甚至很多哈萨克人掌握了俄语却不懂哈语。

在1995年,在俄族人口占比高,及俄罗斯的压力下,修改了宪法,除继续规定哈萨克语为“国语”外,还规定在国家组织和地方自治机构中,俄语和哈萨克语一样平等地正式使用,将俄语从“族际交流语”提升到国家“官方语言”的地位。

毕竟 ,1800多万人口中差不多有94%的人熟练掌握俄语,哈萨克语以74%排在第二。

不仅哈萨克,中亚数国都出现过这个问题。

 独立前后中亚五国语言立法概况
塔吉克斯坦
独立前:1989年7月通过语言法
规定塔吉克语为国语,俄语为族际交流用语
1994年、1999年分别颁布宪法
确定塔吉克语的国语地位
哈萨克斯坦
独立前:1989年9月通过语言法
确立哈萨克语的国语地位
1993年宪法
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的国语,俄语是族际交流用语
1995年修改宪法
承认哈语的国语地位,俄语的地位调整为官方语言
1997年修订语言法
再次确立哈萨克语的国语地位
吉尔吉斯斯坦
独立前:1989年通过语言法
规定吉尔吉斯语是国语
1993年宪法
俄语是族际交流用语
2000年通过《官方语言法》
规定俄语是官方语言
2003年新宪法
重申吉尔吉斯语的国语地位
乌兹别克斯坦
独立前:1989年10月通过语言法
确立乌兹别克语为国语
1992年宪法
再次重申乌兹别克语的国语地位
土库曼斯坦
独立前:1990年5月
确立国语为土库曼语
1992年宪法
再次规定国语为土库曼语

 

这些政策导致了大量的俄族人迁出中亚地区。

1991~1996年,共有250多万人口从中亚地区迁往俄罗斯。另据统计部门数据,1991年,在乌俄罗斯公民共有159.4万,占乌国总人口7.7%,而截至2017年1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只有73万俄罗斯公民,占总人口2.2%。

哈萨克斯坦一样面临着大量俄族人的迁出。

现在俄族人已经从原哈萨克斯坦第一大民族,变成了只占15%的少数民族。

但中亚各国推行去俄语化的工作,并未走向极端化。

哈萨克斯坦后来推出三语战略,就是哈语,俄语,英语三种语言一起发展的策略。

而乌兹别克更有意思,在去俄语化政策推行后,俄语使用人口反而增加了,原因是大量本地人口以去俄罗斯打工作为重要谋生手段,民间俄语教育反而超过了过往。

由于中亚国家与欧洲各国距离很远,俄罗斯经济又远比这些国家发达,军力也远远强于这些国家,因此,只要俄罗斯政府出面干预,这些国家的语言政策,都难以极端化。

又由于,这些国家的国民,更倾向于移民俄罗斯或去俄罗斯工作,因此,这一语言政策并未影响民间语言的实质使用。

接下来要谈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有一块地方叫德左,这块地方是一个很狭长的地带,这个地方成立了一个共和国,其面积约为4163平方公里‌,占摩尔多瓦总面积的12.3%‌,也就是中国一个大一点县的面积。

但摩尔多瓦不承认这个共和国,认为这是该国领土,而俄罗斯也未承认这一个地区。

但现实就是,这个地方就是与摩尔多瓦形成了两个政权。他们隔河相望。

德左的位置很奇葩。

他在摩尔多瓦与乌克兰的交界处。

不仅如此,德左地区还是摩尔多瓦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工业远比摩尔多瓦要更多,原因是,这一地区,原来是苏联派了大量的人员过去建设的,是前苏联境内大迁徙、工业计划经济分布的产物。

虽然面积只占摩国的12.3%,却产出了摩尔多瓦40%的GDP、52%的消费品和90%的电力,摩尔多瓦绝不会听凭德左地区从本国分裂出去。

这一地区的民族,以俄罗斯族与乌克兰族为主。但俄罗斯族只占了31%,乌克兰人反而占了29%,摩尔多瓦族人占30%,但掌握地方政权的主要是俄族人。

而摩尔多瓦主体民族为摩尔多瓦族,与罗马尼亚族同宗同源,都是达契亚人的后裔,历史上的摩尔多瓦曾经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1991年,摩尔多瓦独立后,试图收回德左,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被称为“旗帜战争”,因为德左地区大多数民众不愿加入摩尔多瓦,拒绝使用摩尔多瓦的国旗。

1992年,德左俄罗斯族武装力量和摩尔多瓦武装展开了激烈交火。

德左俄罗斯族武装力量的武器主要来自原苏联驻扎在德左的第14军。从1956年开始,苏联第14军就驻扎在德左地区。

苏联解体后,苏联14军改编为俄罗斯第14军。在旗帜战争期间,俄罗斯第14军虽然没有参战,但却为德左的俄罗斯族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间接帮助德左武装挡住了摩尔多瓦的进攻。

这场战争中,相邻的罗马尼亚、乌克兰及俄罗斯等国都不同程度地介入冲突。由于民族原因,罗马尼亚支持摩尔多瓦;

出于对俄罗斯的敌视,乌克兰最初支持摩尔多瓦,但由于德左30%的居民是乌克兰族,当地的乌克兰人也反对加入摩尔多瓦,乌克兰后转而充当调停人;

俄罗斯则基本支持“德左”。

1992年,在俄罗斯的斡旋下,摩尔多瓦和德左当局签订了停火协议。此后俄罗斯14军撤走了一部分军事力量,但并没有全部撤军,剩下了军事力量以维和的名义继续驻扎在德左。

俄罗斯驻军的存在,也导致摩尔多瓦无法收回德左。不过俄罗斯也没有承认德左的独立地位,而是积极参与摩尔多瓦和德左当局的谈判。

比如2002年,摩尔多瓦提出了“联邦化”方案,让德左地区加入摩尔多瓦联邦,结果因俄罗斯的反对而作罢。

2022年3月,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通过决议,将该领土定义为俄罗斯军事占领区。而俄罗斯方面也曾一度通过法案承认此地归属摩尔多瓦,但在俄乌战争期间又废除了这一承认。截至目前,俄罗斯尚未与德左正式建交。

为支持德左对抗摩尔多瓦,俄罗斯不仅提高出口到摩尔多瓦的天然气价格,还以卫生不达标为由,禁止摩尔多瓦的重要创汇商品——葡萄酒进入俄罗斯,借此向摩方施压。摩尔多瓦则开始倒向西方,批评俄罗斯在本国统一进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德左问题的产生是苏联解体后,“大俄罗斯主义”与“摩尔多瓦民族主义”激烈碰撞的结果。
那么,哪一个国家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呢?
以上都不会,我来说一个我的预测,这个预测,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与俄罗斯更加亲近,并且成为亲密盟友的白俄罗斯。
为什么这么预测?白俄罗斯虽然加入了c俄罗斯之间维持中立路线,2014年乌克兰政府和乌东亲俄势力爆发顿巴斯战争之后,他在俄罗斯与乌克兰、欧美国家之间多次斡旋
甚至有一段时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紧张。
卢卡申科本人,其实是有乌克兰族的血统的。
但是,卢卡申科的外交立场,在2020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20年5月至11月,白俄罗斯发生了长达半年的群众示威活动,主要以反对卢卡申科为核心诉求。
在示威过程中,卢卡申科甚至指责是俄罗斯在后面操纵。
但这一示威活动平息后,卢卡申科在外交上全面转向亲俄,他认定这一场活动由西方政府支持。
尽管卢卡申科本身拥有乌克兰血统,但在这一事件发生后改变了过往的平衡外交政策,转为支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
但卢卡申科本人已经71岁了,其统治白俄罗斯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2025年虽然再次连任,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想要再持续很久恐怕有困难。
而强人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当这个强人不在时,将会出现巨大的反弹,过往的一切都有可能被颠覆。
白俄罗斯虽然比乌克兰要富裕一点,但依旧非常贫穷,此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国有经济,发展模式没有脱离苏联那一套发展路径,因此,虽然经济有所增长,但与更市场化的东欧其他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国相比,差得不少。
而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其实与乌克兰接近,他北接波罗的海三国,南接乌克兰,西接波兰,可以说,正是处于俄罗斯与北约的冲突的中心。
白俄罗斯也有自己的语言,与乌克兰语近似。
如若卢卡申科不再担任总统,那白俄罗斯转向的可能性很高。政治变化,往往是在一瞬间,让人猝不及防。
试想,乌克兰在2010年,代表亲俄势力、中立势力的地区党是乌克兰的第一大党,亚努科维奇两次当选总统(虽然一次被判无效),但谁能想到,乌克兰最后会发展成为一个亲俄势力无容身之地的国家呢?
中亚国家都不容易与俄罗斯冲突,即使本地有强大的本国民族主义势力,但中亚国家孤立无援,他们不可能直接与俄罗斯冲突。
摩尔多瓦与俄罗斯不交界,因此,这一地区不太可能直接发生冲突。
波罗的海三国虽然与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很大,但是这三个国家本身人口很少,且早已加入北约,和这些国家冲突相当于与北约直接冲突。
亚美尼亚是俄罗斯传统盟友,但是在纳卡冲突后,亚美尼亚认为俄罗斯抛弃了自己,没有支持其与阿塞拜疆的纳卡争夺之战,导致纳卡地区失去,从而与俄罗斯翻脸。但亚美尼亚与俄罗斯不接壤,且
然后白俄罗斯就不一样了,他三面与北约盟国交界,只有一面面向俄罗斯,这一国家的未来走向,可以说,对于北约与俄罗斯来说,都至关重要。双方都会在这一国家进行布局。
但俄罗斯很难赢,因为对过去历史的清算,往往是新政权建立威望的最好手段。这种清算有可能会是推翻现有一切亲俄的政策。
如果未来美国政权更换,民主党重新上台,而白俄罗斯又出现变故,那么,这个潜在的冲突点就容易引爆。
卢卡申科这种强人一旦失去地位,长期被压制的情绪就有可能促使白俄罗斯出现剧烈的变化,反转成为俄罗斯的对手。
而俄罗斯政府又不可接受白俄罗斯转向,因为白俄罗斯是一个中型国家,且又是俄罗斯人所认为的俄罗斯的兄弟民族,一旦转向,对俄罗斯民众来说,又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这个国家,才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