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5月15日)有个算不上多流行,却也有不少人相信的说法,叫什么“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老朽不知是哪位才子发明的,始终不得其解,也无从考证,但句子设计比较精巧,采用了递进的方式,一下把神学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警察办案有个不成文的法则,叫谁获利最多作案的嫌疑便最大,不很可靠,却也经常启发思考。照此推断应是“神学家”或宗教人士的主张,因为“尽头”一词颇有点至高无上的意思,到顶了嘛,虽说隐含,却也一看就明白。 科学有尽头吗?奇了怪了,不是说“学无止境”吗?尽头在哪里?科学以现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可宇宙是无限的,何处是尽头?不光“大”的方向没尽头,“小”的方向也没有: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有尽头吗?尽管现在人的认识还很肤浅,但好歹知道基本粒子依然有内部结构,夸克亦非最终的构成。所以,宇宙浩渺无际,宇宙深邃无穷,都找不到尽头。科学有没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当然有,不仅有,而且大大的有。人类开始认识世界才多少年?累积了几多知识?能把无穷的宇宙都说得明明白白?差太远了!别说宇宙那么深远,就连人体自身,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也都还有许许多多秘密尚未揭穿,越是高明的医生越是清楚这点,没有人敢吹大牛。这么说吧,人类几千年来累积的经验、知识,但凡图书馆、资料库……中能找到的,全加在一起,也必定只是一个有限的数字,它代表人类的已知。而宇宙的奥妙可谓无穷,数学上从无穷大中减去一个有限的数字,结果还是无穷大!所以科学所知的只是咪咪小,只有未知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无穷! 如此说来,科学哪还有什么伟大可言,牛气哄哄的!可是且慢,科学所知甚少是相对宇宙整体而言,但就人类生存来说,这一点点恰恰是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祖祖辈辈就靠着它们讨生活,并传承下去,且不断充实提高。现在到了我辈手中,依然还要依靠它们向自然界索取,并发展和传承下去。看看身边,无论高精尖还是普通的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科学?哪样不是源自认识的深化?尤其重要的是: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解不开的自然奥秘,都永远只能用科学的途径去探索、去解决。哪怕一时找不到头绪,显得束手无策,仍然只能继续努力。因为除了科学还能有什么非科学的途径?不可能的嘛! 那又何来“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呢?那便是因为遇到了新现象、新问题,用既有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说明。这其实不是“科学的尽头”,而是新知识或新科学的起点。二十世纪初古典物理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那时物理天空出现了两朵乌云,一个是黑体辐射理论的困难,另一个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1】。它们使物理学家非常困惑,却也由此催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使认识有了新发展。这个过程采用了新的思路,变换了视角,最终突破了古典物理的概念框架。这些新思路、新视角便源自哲学的普遍思考,它们对科学家具有特别的启发和帮助,使其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忽然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某个或某些节点上开了窍,然后一通百通,形成了新的概念框架。 哲学的普遍性思考在概念转折中具有关键作用,假如跳不出具体问题的特殊性泥潭,挑战在旧观念中“理所当然”甚至“天经地义”的结论,就难以实现突破。因此它需要逆向思维,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它发现中都有这样的情形,否则不能体会绝对静止的空间和能量连续性等固有观念的局限。为了具体,不妨用李政道和杨振宁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来说明哲学思想的运用,他们俩后来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显然这个过程须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要突破从宏观世界获得的关于空间特性的直观印象。这看似简单,却包含哲学思考,不管当事人自己是否意识到这点。因为物理学是基于实验和观察,不能轻易违背从宏观世界获得的时空概念,其中空间反向是严格对称的,物体往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任何反向运动方程都一样。要突破这个界限必须先摒弃空间只是简单“容器”的旧观念,承认或接受时空与物质过程密不可分,其特性会随物质过程不同而变化。量子力学证明了宏观与微观的根本区别,微观不是单纯的尺度缩小(量变),还伴随质的改变,因此假设弱作用中空间不具有反射对称并非二择一那么简单,首先要确认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才能采取逆向思维,跳出原来的框架反过来想一想。这些便属于哲学范畴,无论自觉与否均不可避免:非如此不能“猜出”答案,得到宇称不守恒的新假设。据传李、杨曾为谁先想到空间不具有反射对称而发生分歧,足以证明该思想的重要性。当然想到空间无反射对称只是第一步,尚需严格论证,重新给弱作用过程构造一个不具有反射对称的哈密顿量,再进行计算,看看结果是否符合实验,全面认真检查。表面上论证过程算式一大堆,但其实观念更新才是真正的突破:因为它决定后续的计算,没有新观念你凭什么去设计新的计算?由此可以看出哲学思考的决定性作用,它主要是给出思想导向和逻辑启示,产生新的idea,与数学作为物理的计算工具性质根本不同。 哲学虽然属于普遍的思考,却并不只是高高在上,更非点石成金的“魔杖”,可以像“万应灵丹”一样随处乱抹。事实上即便受到了哲学启发仍然必须回到实际问题中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每个细节做周密的思考,用严格的逻辑进行推理,包括数学演算,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结果。因为存在都是具体的,真理也是具体的,缺少这一条,哲学只能是一堆大话、空话,毫无实际意义。 既然哲学不是万能,有其局限,它便也可能走到“尽头”——“当时的”知识边界,并非真的无路可走。这时就该“神学”登场,让它大显神威啰?否!神学是什么?是关于神的学问?神有啥学问,胆敢称“学”?所谓“学”必须是正确有用的知识,未必完整,却多少要成体系(各部分逻辑相关)。知识有没有用须经实践检验,全方位的反复检验,这是科学或任何“学”的要害或精髓,必要条件。不信看看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谁不以专门实验为基础?凡是实验通不过的通通不作数,谁说也没用!“神”经过什么检验?谁见过神?未经检验却妄自称“学”,以抬高身价,岂不荒谬? 谈到“神”或任何超自然的存在,人们都该立刻想到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他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人知道许多事情,但不全知,于是就创造一个全知的上帝;人能做许多事情,却仍有许多事做不到,于是便创造一个全能的上帝,全知全能的上帝就这么来的。所以“神”或上帝,甚至一切超自然的古灵精怪,都是人比照自己的样子臆造出来的。既是非现实、超自然的存在,也就只能待在人的脑海或幻觉里,不可能被感知、被发现,更无法以实验验证。其实要拿现实的东西去界说超现实的东西,其定义一定很难遵守严格的逻辑规范,想试试聪明的不妨亲自给“灵魂”下个定义看看【2】。 实证性是科学的基本品格或最本质的特征,可哲学不做实验,为什么也称“学”呢?那是因为“正经的”哲学原理是经由归纳、概括的逻辑方法得到的,它们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由特殊到普遍,所以尽管哲学不做实验也被称为“学”,有可能导致可靠的结论。事实上,远非所有的科学结论都要一条一条逐一验证,大多数只是“间接实证”的,即是经过直接实验验证的科学原理的逻辑推论。当然推论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归纳、演绎是主要的逻辑方法,而哲学原理通常是由归纳法得到的,其可靠性由归纳逻辑保证,也就是在没有反例的前提下,事例举证越多,结论正确的概率就越大。这和信口开河、胡编乱造、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想当然,甚至“指鹿为马”的武断,总之不太正经或很不正经的哲学是根本不同的。必须留心哲学有正经和不正经之分,不是随便什么哲学都是哲学。中世纪哲学曾是“神学的婢女”,那时很多话其实是“神”(冒神之名的统治者)说的。 大家知道,各个宗教派别都有各自的神,基督教是耶稣、天主教是圣母玛利亚、佛教有如来、观世音等一大票神仙,而伊斯兰教则信奉阿拉,其它林林总总便不一一列举了。这么多神,很不统一,叫人信哪个?哪个法力更大、更权威?除了打嘴炮还能怎么比试?叫如来佛同耶稣打一架,那不比关公战秦琼更闹热吗?多神论也使人联想到造物主,基督教有创世说,有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国则是盘古开天地。可见西方侧重人,上帝造人,中国则侧重开天辟地:河岳山川,日月星辰。那么请问:有多少造物主?我或我的祖先是哪位造物主创造的(想去认一认呀)?假如大家一齐问,那一定会有人出来争先恐后地宣称自己的“造物主”才是“正宗”,但这样吵下去岂不表示要再来一次宗教战争? 至于教义,更是五花八门,完全叫人无所适从。老朽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去敦煌莫高窟参观,很希望清理一下佛祖的谱系,结果大出意外。一个“无量寿佛”居然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尊佛,1=3!这对老朽这种理工直男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连起码的ID(身份认同)也搞不懂,不知道句子的主语是啥,遑论其它。 这一点都不奇怪,神既是臆造的,自然各造各的,要是不约而同造出相同的神来,那才真是咄咄怪事呢?这样数不清的“神们”顶着各式各样的教义,假如都称“神学”,会是什么情形?那就好像除了牛顿力学,还有马顿力学,羊顿力学……,岂不天下大乱?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显得有秩序,全赖一个基本砖石:因果律,一定的原因只能产生一定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如没有这条,种下瓜秧却不知长出什么东西来,那农业肯定完蛋,人也早就饿死或撑死了。因果律要求很简单:“真理的唯一性”,任何单个事件都不是随便发生的,都有确切的原因,属于决定论式的【3】。不然任何单个事件,哪怕只有一件是本质上随机的,不遵从因果律,那么整个世界就会乱套。因为总可以把这个事件串接在另外的大事件中,作为一个环节,它的结果不确定,后续事件便通通不确定,这个大事件还可以串接到其它更大的事件中……。所以嘛,我们的世界一套牛顿力学就够了,决不能容许马顿、羊顿……力学的存在。这是“独裁”?没错,科学就这样,而且非这样不可!文化讲“多元”(其实是多样性),科学却偏不讲,否则你想让世界毁灭? 宗教的多元曾经引发长期的宗教战争,不知多少无辜民众因此痛苦地死于非命,现在世界不太平也与此密切相关,亨廷顿不是有所谓“文明冲突论”吗?背后的影子,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全都是证明!人类从愚昧中走出来,曾经受过“神”的统治(神权),现代文明在演进之中,残留点宗教痕迹不足为怪,但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要把这些痕迹奉为圭臬,拿它们来治理,不去寻求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那就实在可悲了。 在政教分离之前,统治者以“神”之名掌管各种权力,包括哲学在内,通通被神学使唤,哲学家不应忘记这段历史。尤其别犯傻,可以“神说、神吹”,但决没什么“神助”!假如你突发奇想获得灵感,那决非“神的启迪”。尽管灵感具有随机性,但它依然百分之百取决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相对论的灵感只会落到爱因斯坦头上,绝对不会“碰巧”落到一个乡下种地的农妇头上,这件事难道可能有争议吗?关于灵感的科学解释,读者可参看拙著【论思维过程的物理机制】第十章,潜意识和灵感【4】,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哲学家要和所谓“神学”坚决划清界限,毕竟正经的哲学思考遵循逻辑规范,具有一定科学品格,再不济也不该到“神学”那里找灵感,那样实在太自贬身价了。 神话故事不是“神学”,就像魔术并不冒充科学一样,无论多么叹为观止、引人入胜的表演,魔术师都会告诉你:它是假的。只是机关不能透露,让人保留某些神秘感,方能达到娱乐、欣赏的目的。在这点上,魔术师算是老实人。假如神话故事的编撰者说实话,宣称自己的故事和童话一样都仅仅是故事,并非现实的存在,那么大家当然可以像欣赏吴承恩的【西游记】一样,承认其中蕴含的健康思想内容,肯定其审美价值了。可是,假如你非要让人把【西游记】当真,那就只能免谈了。
[1] 黑体是一种假设的理想物体,它只吸收辐射而不放出辐射,任何辐射都能被它吸收。黑体辐射的理论困难是按照古典的理论得不到正确的辐射吸收与频率关系。以太是一种假想的充满宇宙的介质,它在任何坐标系中都静止不动,或绝对静止,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于以太进行的,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则证明了以太并不存在。 [2] 凡用来定义其它概念的概念意义必须明确,真正明确的概念均属于现实界,要用它们来定义非现实,必然会有障碍。 [3] 单个事件的决定性并不排斥随机性,因为世界是无限的,总有某些对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由不重要变得重要或相反,至于何时变得重要或不重要则无法严格预期,这是是随机性的基本原因。随机性和无限性密切相关,有限的范围没有随机性。 [4] 钟学富:【论思维过程第物理机制】,2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北京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