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前半生或许属于别人,但请把后半生交给自己
罗辑思维
2025年6月6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3日)

01

孩童化≠童心未泯

今年年初,米兰、巴黎、伦敦、纽约四大城市的秋冬时装展,展出了很多今年流行的设计。根据时尚创意机构的观察,这些设计普遍体现出了孩童化的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风格就是娃娃风,包括在整体妆容和服装风格上使用夸张的配色,向玩偶靠近。也包括大量使用蓬蓬裙、玛丽珍鞋、彩色发卡这些儿童元素。
前面说过,孩童化和我们经常说的童心未泯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刚刚过去的“六一”,很多成年人的热情比小孩子还要高。游乐场里排队的成年人大有人在。
戏剧教育家基斯·约翰斯通说过,孩子不是尚未长大的成人,但成人往往是已经枯萎的孩子。从这个角度看,偶尔做做小孩,也许能帮我们换换脑子,激发一下对生活的热情,这当然没什么不好。
但孩童化所描述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荣格心理学中有一个原型,叫“永恒少年”,它指的是那些拒绝成为大人,精神上保留不成熟状态的人。
比如,《马大帅》里的范德彪、《乡村爱情》里的王木生,都符合荣格对于永恒少年的标准。
心理学家法兰兹2000年还写过一本书,就叫《永恒少年》。书里说,永恒少年总会面临成长的危机。他们年轻、率真、可爱,在理性上未必不能做出判断。但是在现实中,往往缺少动力和方向,在面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时,遇到挫败就容易自暴自弃,遇到负反馈就本能地想回击。

02

孩童化倾向,可能会催生受害者心态

孩童化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又该怎么正确对待它?
去年6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犯罪学教授海沃德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孩童化》,研究的就是这些问题。万维钢老师曾经在《精英日课》里解读过这本书。
首先,海沃德说,孩童化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严重。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比如,青少年时期在延长。本来青少年指的是10到19岁的人群,但现在,英国的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把范围扩大到24岁。美国青少年健康与医学协会,还建议把青少年期延长到26岁。根据2016年的统计,18到34岁的美国人中,有一多半还跟父母住在一起,没有出去成家立业。
再比如,结婚年龄正在推迟。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人的初婚年龄推迟了四岁,来到了29岁左右。而英国,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是35岁,女性是33岁,比中国大五岁,比1960年代的英国大整整十岁。
再比如,成人消费的内容,正在孩童化。漫威系列的漫画、迪士尼的动画片,最初都是给小孩看的,而现在,漫威和迪士尼乐园的消费主力已经变成了成年人。麦当劳在国外推出了成人版的儿童快乐餐,还有麦当劳的联名玩具,也大都是成年人在抢购。
传统观念里,人生的各个阶段,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各有各的义务和责任。但现在,年龄阶段的界限在模糊,出现了一种共同奔赴的趋势,大家都希望被看作是青春期的人。喜欢青春期的外在形象,喜欢青春期的活力、冒险和情绪化,而不喜欢成年世界的严肃和复杂。
这背后有一句内心潜台词。世界那么复杂,就让我们假装大家都是青少年吧。
海沃德说,这样的孩童化倾向,可能会催生一个附带的心态,这就是,受害者心态。也就是把失败都归咎于外界,而不寻找自身的原因。
比如工作没做好,第一时间推给领导、同事或者市场环境。就像孩子搞砸什么事,经常会埋怨父母。注意,“受害者心态”和“受害者”是两码事。前者是观点,后者是事实。受害者心态往往会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没法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就不能解决问题。
在一些欧美国家还出现过更糟糕的情况,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用受害者叙事抱团取暖。这个受害者联盟,还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介入公共领域,干扰社会运行,甚至以受害者心态集体报复社会。

03

是什么导致了“孩童化”?

回到这个问题的起点,是什么导致了“孩童化”?
有可能因为世界的复杂度提升了,退回儿童状态成了一种保护机制。也有可能是物质生活太发达了,没有挑战,就没有长成大人的动力。
但是,《孩童化》的作者海沃德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他说,孩童化是被塑造的,有三个社会机制在起作用。
第一个机制是广告。
很多广告都在打造一个“超现实”时空,告诉人们说,你拥有自由,且不必负责。你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年的广告,有些字眼的出现频率是不是明显增加了?比如,放肆、洒脱、不为结果,等等。
第二个机制是互联网。
尤其是社交网络,海沃德说,网线隔绝了真实的人,因此大家交流就没了负担,习惯直来直往。而且,社交网络特别适合传达简单的情绪,一切都可以用简单化的方式处理。习惯了这种方式,人们就会对现实世界产生焦虑感,甚至想要从中退缩。
就像前些年很流行一句口头禅,谁还不是个宝宝了?海沃德认为,从技术层面看,社交网络削弱了人们长大的意愿。
第三个机制是教育。
海沃德说,这种作用是通过过度保护体现的。有的中小学,不让小孩出现任何形式的打闹。还有的大学像小学一样,让家长频繁参与学校事务,甚至还建大学生家长群。
再比如,还有的学校几乎不批评学生,而是全方位表扬,无差别鼓励。去年有新闻报道说,美国高校的GPA严重贬值,绩点已经涨到了平均接近满分的水平。
总的来说,孩童化和成年人在心态上,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孩童化的人认为,情绪大于责任,好像天大的事也没有自己的感受重要。而在成年人看来,责任大于情绪,该是自己做的事情就一定做好。
就像作家保罗·奥斯特说的,即使今天战死,明天也得从棺材里爬出来,竭尽全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04

过一段完全由你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如何对抗孩童化的负面影响呢?海沃德的建议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第一,成年人应该拒绝让别人决定你的观念。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什么对什么错,而是教会我们主动思考。咱们应该通过学习变成更能做出明智决定的人,而不是拒绝思考的螺丝钉。这方面的练习或许可以从读书开始。
很多人读书的姿态是,跪着读书,觉得书里说什么都是对的。但主动思考的表现之一就是,平视一本书。面对名气再大的书,也要追问两句,书里的内容今天过时了吗?这对于今天的我到底有什么用?
第二,成年人应该反对过度保护和无故焦虑。
说白了,就是要刻意给自己制造一点难度。做一点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喜欢的事。最近流行一句话,叫成年人重新养育自己。你看,假如真把自己当成孩子养育,我们就能马上反应过来,对孩子不能过度保护,否则他会经不住挫折。同样,对待自己也一样。
第三,成年人应该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不被广告左右。
今天我们多次提到了广告,你可能会怀疑,广告真有那么厉害吗?我不看电视不就得了?但海沃德认为,今天的广告是无孔不入的,它在给你植入你原本没有的需求,暗示你选择自由,逃避责任,选择简单,逃避复杂。
其实,我个人在读到这儿的时候,觉得海沃德关于广告的措辞或许稍显严厉。但我理解他真正想表达的应该是,要主动做选择,不要被动去接受。广告不是核心问题,过度依赖外部信息才是症结所在。
而当我们做到上面这些之后,至少能带来两个好处。
首先,我们能识破情绪陷阱,不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情绪,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比如特朗普当选,一定程度上也许就是把握到了很多美国人孩童化的情绪,从而加以利用。
其次,假如别人都不愿负责,而我愿意负责。这能让我们成为亲戚朋友的主心骨、同事之中最有主见的人,进而赢得信任资本。
最后,今天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指向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孩子的行为模式是受他人影响的,因为孩子往往还没有形成清晰的价值观,需要外界的引导干预。但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是自己决定的。
网上有句话,叫当你意识到人生只有一次的时候,你就已经重新开始了第二次人生。这是一段完全由你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就像荣格说的,我们的前半生或许属于别人,但请把后半生交给自己。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