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成年人和父母同住,到底是不是好事?
罗辑思维
2025年6月18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16日)

01

韩国“袋鼠族”是怎么回事?

韩国有一种对年轻人的说法,叫做“袋鼠族”。袋鼠这种动物,大约八个月大就可以独立生活,但有些到了独立年龄的袋鼠,还是会时不时把头伸进母亲的育儿袋里去,依靠母亲生活。
“袋鼠族”指的就是,到了该独立的年纪还没独立,比如大学毕业后不去工作,还依靠父母生活的人。
“袋鼠族”这个概念本身不算新,1998年,法国媒体就用这个词代指依赖父母生活的年轻人。最近几年,韩国的“袋鼠族”现象比较突出,去年韩国还推出了一档专门的综艺,叫《都长大了还不出去》。
今年4月,首尔研究院刚刚发布了一份《首尔市民生活过程变化与贫困风险》,韩国的“70后”,有20%的人35岁时在和父母同住。而“80后”中,有41%的人35岁时还在和父母同住。
什么概念?35岁时还和父母一起住的韩国青年,10年间翻了一番,现在韩国有1/3的年轻人,宅在家里啃老。这个报告认为,韩国人正在经历一场成人化进程推迟危机。
比如,韩国人读大学用的时间,从20年前的46个月,延长到了现在的51个月,人均多读了一学期大学。
再比如,韩国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到就业用的时间,从20年前的9.5个月延长到了现在的11.5个月。
再比如,韩国人和父母分家的平均年龄,从1986年的33岁增长到了今天的38岁。
也就是说,毕业、就业、结婚、分家,这几个关键的独立节点,都大大推迟了。
这个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经济问题。眼下父母还有资产可以支撑子女,但随着年龄增长,现金流不足,一旦遇到健康问题,子女和父母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同时崩塌。
当然,韩国的社会现象,背后有它自身的因素。这不是讨论的重点。咱们今天要看的是“袋鼠族”的另一面,长期和家人住在一起,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影响?这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经济情况,还会影响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02

“亲缘生态”对心理产生的两个影响

去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刊登过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心理学系的一篇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同样的年纪,和家人住在一起,或者独自在远方打拼,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亲缘生态”。指的是,你生活的环境里,亲人多还是少。高亲缘生态,是你生活的范围里有很多亲人,比如生活在老家县城,很多亲戚都住在家附近,甚至同一个小区,低头不见抬头见。
而低亲缘生态,指的就是身边亲人很少,比如离开家乡独自去了外地打拼,很多人现在都是这样的情况。
研究团队总共招募了3700多名志愿者,并且调用了一些国家的人口数据,总共做了六项实验。具体的过程咱们不展开了,总的来说,实验结果发现,和亲人住在一起或不住在一起,会给我们的心理产生两个主要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在身份认同方面。生活环境中的亲人多少,决定了我们怎么理解自己、理解社会。
比如,对“自我”这个概念的认识。简单说,你周围有多少亲人,会影响你怎么定义“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当一个人生活在有很多亲人的环境中时,他更容易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会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社会角色来定义自我。
就像一棵树不会认为自己与森林分离一样,和亲人生活在一起的人,会把“我”和“我们”的界限变得模糊。而生活在亲人不多的环境中时,人更容易形成独立自我,也就是通过个人目标来定义自己,跟他人独立开来。
再比如,对群体和社会的信任度。简单来说,周围亲人越多,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越认同、对身边的人越信任。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生活在亲人很多的环境中时,会更容易把自己当作所在地方的一分子。同时,身边亲人很多的人,也更愿意对所在的环境产生信任感,尤其是更信任你经常接触到的人,比如你的邻居。
这是心理层面。这个结论,也能解释很多社会文化上的差异。比如离开家乡的人,往往会形成更独立的自我意识,也许是因为他们从一个亲属含量很高的社会,移动到了亲属很少的环境。
第二,在行为动机层面,身边亲人的多少,会导致你的行为有所不同。
比如,身边亲人越多,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会越强。简单说,就是人们会产生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感。高亲缘生态会让人感觉,一个人做了好事,人人都能受益,人们会愿意为了集体牺牲自己。研究发现,和亲人生活在一起的人,会更有为集体而战的倾向。
再比如,这种行为还体现在,人们对伤害群体的行为更不能容忍。因为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和亲人的安全也是绑定在一起的,伤害其他亲属的行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他们更不能容忍那些伤害群体成员的行为。研究中还说,生活在高亲缘环境中的人,道德感更严苛。
说到这,咱们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不管是生活在亲人很多的老家,还是远离家乡独自生活,都各有好坏。
假如你生活在一个亲戚很多的老家,好处是,你会有更强的群体归属感,也会有更强的责任感,做什么事,都有一种背后有自己人的感觉。但同时,你的道德观念也可能会更严苛,不太能容忍他人的错误。从平衡的角度看,这类情况的人或许应该有意识地拓展社交圈,避免太过依赖家庭网络。
而假如你生活在一个亲戚很少的陌生城市,好处是,你可能会更独立,更开放,更愿意接纳不同的文化和理念。但坏处是,你有可能缺乏紧密的社会支持,群体认同感比较弱,也更容易产生孤独的感受。
那这种感受怎么破除呢?研究建议,你可以给自己构建一个“类亲属关系”。“类亲属”的意思就是,不局限于血缘上的亲属关系,也可能是心理和文化上带来的有归属感的关系。
比如,你的挚友、伴侣,就可以是你的“类亲属关系”。咱们总说,朋友就是自己选择的家人,今年有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甚至发现,好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度,有时要比远房亲戚更高。
再比如,你可以从文化的意义上去塑造你的“类亲缘关系”,比如校友、老乡,虽然不是亲戚,但你们拥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文化或者生活背景,也可以建立起信任关系。
换句话说,你生活的环境,身边人的属性,是构成你的一部分,它们不知不觉就会塑造你的心理和行为。群体对人的影响刻在基因里,这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默认设置。

03

在你的生活中,建立三层人脉关系

回到个人层面,与其安于现状,不如去主动选择、主动塑造我们所在的群体。具体怎么做?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哈佛幸福课设计者之一,肖恩·埃科尔的建议。他认为,只有最适合的群体,才能给你最恰当的助力。就像一群人一起跳蹦床,需要你找准时机,利用别人制造出的弹力,让自己比原来蹦得更高。这个由别人制造出来的强大的弹力,叫做超级回弹力。
什么样的人能带给你超级回弹力?未必是一群最会玩蹦床的人。但他们一定是,能跟你保持恰当的频率,恰好能为你提供弹力的人。
具体到做法,埃科尔提供了一个三层式社交网络构建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你的生活环境中,建立三层人脉关系。
第一层,是支柱。
支柱,就是那些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坚定不移支持你的人,这些人是你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你挚爱的家人朋友,往往就是这根支柱。不管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只要有一群一直支持你、站在你这边的人,你就有可能因为他们的期待,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强。
第二层,是桥梁。
他们未必是你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很可能都是一些弱关系的人,但他们负责把你的眼界拓宽到另一个领域,把你的人脉延伸到另一个圈子。这就是桥梁,一头连着你,一头连着外界。他们在你的圈子中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能带给你的,都是关键且点对点直接关联的信息。
第三层,是扩音器。
这可能是三层中最轻的。这一层的人,是你认可并且钦佩的高手、大师、前辈,是你愿意认可的人,他们最大的作用是,偶尔指点你,带领你前行,带你离开你的舒适区,清除你做事时的杂念。
基于这三层关系的构建,肖恩·埃科尔还有一个提醒,这就是,只要时机恰当,你永远可以把一个人介绍给另一个人。
随机网络理论中有个说法是,“当我们的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平均链路数,超过临界链路数时,被排除在巨簇之外的节点就会成倍地减少”。意思是,网络中的联系越多,就越难找到孤立的节点。
因此我们每一次主动拓宽网络,不管是跟别人沟通,还是帮别人在圈子里与其他人沟通,我们都在增强整个系统。
同样,系统反过来也会增强你,你的节点越多,你就越难被困难击垮,在艰难时期,你的支持系统也会越坚韧。用大白话说就是,群体总体更强,也会让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变强。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