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好文共賞
放过那个不称职的领导吧,他也就那样了
罗辑思维
2025年6月19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15日)

01

别人冲AI,苹果冲UI?

这里说明一下,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相当于苹果面向业内举办的发布会,主要是向世界同行展示新技术,大家一起交流交流经验,对齐一下颗粒度。
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并不是苹果这家公司,而是大会上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AI的再度缺席。最近科技圈还流传一句话,叫,别人冲AI,苹果冲UI。UI,就是用户界面,主题颜色是深色还是浅色,操作手机时是点击还是滑动,这些都属于UI。今年苹果在UI上做了不少设计,但在AI上的进展似乎并不大。
你看,按理说苹果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为什么在AI上迟迟没有大动作呢?
关于这个问题,前段时间,美国的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何苹果仍未攻克人工智能?》。这篇文章在科技圈内流传很广,据说还涉及了很多苹果的内幕消息。
古尔曼说,苹果之所以没有做好AI,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公司的企业文化。
因为乔布斯当年的感染力太强,再加上当年iPhone掀起的行业变革,导致很多人看苹果这家公司的时候,是戴着天才滤镜的,觉得苹果的使命就是乔布斯说的改变世界。但事实上,苹果首先是一家商业公司。它的最高目标不是改变世界,而是赚钱。
同时苹果内部又有着很强的市场导向文化,也就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才做什么,什么东西有市场,我才确定做什么。假如目前的产品依然很好卖,我就没必要刻意创新,把原来的稍微改改接着卖就好。按照这个逻辑,AI早期并没有展现出很好的商业前景,因此苹果也就没有在AI上全面发力。
而古尔曼提到的第二个原因,是苹果负责AI的人不太给力。
苹果的AI负责人,叫约翰·詹南德雷亚,这个人在业内名气很大,同行都简称他名字的首字母,JG。JG之前在谷歌任职,主导过谷歌邮箱、谷歌相册、谷歌翻译等几个主力产品的升级研发,是谷歌内部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大牛。
苹果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才把JG挖了过来。理论上说,有这样的技术牵头人,再加上苹果自身的资源积累,苹果做AI的起点不算低。而且,注意,JG是2018年来的苹果,这个布局的时间也相当早。
那么,JG为什么没把苹果的AI做起来呢?古尔曼说,是因为JG面对公司的内部分歧时,不够有主见,经常出现摇摆。
当时苹果内部对AI的意见分成两派。一派是降临派,盼着AI赶紧来,CEO库克就属于这一派。另一派是怀疑派,这派的领头人是负责IOS的高管,克雷格·费德里吉。当年公司内部的很多关于AI的提议,都是被他驳回的。
而2018年初来乍到的JG,就夹在这两派中间。你要说他闲着不干活吧,倒也没有,过去几年,JG一手建立了苹果的AI团队。可你要说他特别拼命吧,好像也不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拿出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去向公司争取预算。
结果,苹果的AI一直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直到2022年,ChatGPT3.0横空出世,苹果才逐渐下定决心,要向AI发力。
既然2022年苹果就已经下定决心,现在都2025年了,为什么还是没做强AI呢?古尔曼说,这是因为JG本人的内心也很摇摆,他并不真心相信大语言模型,他可能信奉其他的AI流派。
据说今年3月,JG已经被CEO库克剥夺了所有的开发控制权。根据6月的新消息,JG可能会面临降职,而且降职可能只是过渡,他最终也许会离开苹果公司。
当然,苹果没有做好AI,未必是JG一个人的锅,毕竟,一家巨头公司往往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个人都是在这个系统的规则下行动。况且退一步讲,也不排除苹果在憋什么大招,毕竟那是一头克苏鲁那样的海底巨兽,毕竟它的股价还那么高,有可能它哪天会在其他的人工智能路线上来个王炸。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02

人最终总会晋升到无法胜任的岗位?

我们回到JG。眼下的局面虽然未必是他的锅,但他的情况,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很多业务大拿一旦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就会不胜任,就会犯错。于是,他的职业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管理学上,这对应着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彼得原理。这是由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在1960年代提出的。尽管过去了60多年,但它今天依然被很多管理学文章引用。
彼得原理的完整表述是,一个人一旦在现有岗位上做得出色,就会被提拔。但是,人的能力总是有上限的。即使一个人再有才能,他也早晚会被提拔到一个超出他能力范围的岗位。
没错,人最终总会晋升到无法胜任的岗位。而且由于无法再次晋升,这个人将一直占据这个岗位,并且一直这么不死不活地干着。通俗点说,他也就那样了。
假如一家公司的寿命足够长,彼得原理得以充分发挥,那么这家公司的所有领导岗位,都将由不胜任的人占据。
而且更麻烦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另外两件事。
第一,这些不胜任的人并不会老老实实待着,他们也想有所成就。于是他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公司越来越糟。没错,一个人假如有犯错的概率,那么时间长了,他早晚会犯错。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第二,这些不胜任的管理者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会安排一些能力比自己还差的副手来协助自己,而能力差的副手会继续寻找能力更差人来当下属。时间长了,整个公司都会充满无能的人。这个现象在管理学上也对应一个经典概念,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也被并称为20世纪西方管理学的三大发现。而且因为这三个理论都是从最根本的人性出发,因此即使过去了几十年,它们依然有参考价值。
你看,人总想上进,这支撑了彼得原理。人总会犯错,这支撑了墨菲定律。人总想保全自己,这支撑了帕金森定律。这些都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设定,不是一句简单的自私能够概括的。
而现代管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想尽办法对抗这三大定律。当然,你可能发现了,对抗三大定律的本质,是对抗人性中的盲目上进,对抗人性中的控制欲。

03

对抗三大定律,看看这五个方法

毕竟这三大原理被发现的时间很早,现代企业也摸索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这么几个方案,也许是有效的,你可以看看。
第一,双选机制。
学校组织变革专家沈祖芸老师曾经在《变革的方法》一书中专门介绍过,也就是,公司内部定期组织岗位双选。上一级管理者,与下一级员工或管理者之间互选。只有当双方都达成共识,员工才能在这个岗位任职。
假如员工不胜任,就不会被管理者选中。同样,假如管理者不称职,就不会有员工选他。毕竟,每个部门都背着业绩压力呢。正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追随不会打仗的将军几乎等于送死。
第二,起落机制。
这是个简化的表述,严格来说并不专业。简单说,就是有些公司只存在上升通道,没有降落通道。所有人都像在玩一场没有安全绳的攀岩,要么上升,要么离开。
但是,公司要想保证灵活性,就必须同时具备升降通道。对不合适的人给降落的机会,假如他又成长起来,那就再次起用。华为的前HR副总裁吴建国老师说,华为的所有高管,几乎都没有一步到位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几起几落。
这么一来,管理者即使暂时降职,也不会失去希望,他依然有信心继续好好干,因为对他来说,下降也许是为了未来的上升打基础,这也是在进步。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第三,人才池制度。
也就是,针对管理岗,提前建设预备梯队,并且仔细考察。假如发现不称职的人就及早排除晋升。比如,微软的高级潜力员工计划,目的就是把晋升的过程拉长,避免判断错误。
第四,岗位分类制度。
对整个公司的岗位做分类,管理岗只做管理,技术岗只做技术,而且要允许技术大拿的工资超过管理者。这么一来,技术专家就可以专心做技术,不用被硬生生架到管理岗上和公司互相伤害。
第五,建立安全的试错区。
公司单独拿出一部分预算,鼓励员工做各式各样的尝试,失败的损失由公司承担。而在试错的过程中,员工可以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同时也能获得成长。假如创新被采纳,员工还能获得奖励。这么一来,公司就有更多的手段去激励有创新能力的员工,而不是仅仅依靠晋升这一个激励手段。
最后,也要强调一句,前面的所有方法,都有它适用的场景,很难保证每个方法都绝对有效。因为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邓巴数的150人。
但可以确定的是,好的制度瞄准的,往往不是公司的组织结构,而是瞄准最微观的人性,就像沈祖芸老师说的,好的制度,就是要让人性中的魔鬼沉睡,让天使起舞。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